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ys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6月12日,江苏省委办公厅、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其中的“五严禁令”严格规范了学校的教学行为,强烈要求教学“减负增效”,让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要真正做到“减负增效”,就必须从学生的训练入手,不是精讲精练这么简单,而是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语文阅读教学更应如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具体如下。
  一、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增强语感是语文阅读训练的核心。
  何谓语感?即“对于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它是一个综合概念,离不开对语音、文字、词汇、句子等语文基础知识的了解与掌握。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因此,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是围绕培养语感进行的。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训练语感的有效途径便是加强诵读,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思则进矣。”一篇课文,惟有学生反复口诵心惟,熟读成诵,咀嚼品味,方能悟其内蕴。而在这整体的把握过程中,对文中所涉及的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赏,便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训练。这种训练与那种单项分解知识点的训练不同,前者是动态的、活的训练,后者是静态的、死的训练。怎样引导学生诵读潜思,培养语感呢?
  1.驱遣想象,激发语感。古人强调读书要读进去,想出来。就是说,阅读与想象相结合,训练学生运用形象思维进行阅读。具体方法是抓住具有感染力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引导分析比较,想象理解,发现其意蕴,体会遣词造句的目的,语感即生。如教朱自清的《背影》,我首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父子情深表现在什么地方,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学生自然就注意到父亲爬月台给“我”买橘子的场面。再让学生诵读,学生也自然注意到“攀”“缩”“倾”三个动作。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体会,这就让学生深入潜思,发挥想象,从而有了切身的感受,对文章的理解也就加深了,语感也就加强了。
  2.反复体会,增强语感。意会指凭借已有知识经验、生活体验与课文所蕴含的意义联系,直接获得对课文整体认知的心理过程。它侧重于对课文带有直观性质的模糊理解。对词、句、段、篇阅读有所理解,但难以言传,此时便可引导学生从上下文联系中,由字里行间寻求形成意会的突破口,回溯语感。如教《晏子使楚》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晏子外交语言的特点,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让学生上台表演,然后让学生反嚼意会“避席”“婴闻之”“莫非”,思考晏子为什么这样做。学生最后得出当时楚强齐弱,他既要反驳楚王的诬陷,又不能激怒楚王,因此他显示庄严的态度,把握分寸,寓刚于柔,把十分确定的反击对方的语言用模棱两可的、揣度疑问的形式表达出来。
  3.诱发“感通”,深化语感。学生对教材文本的认识,也是符合这一规律的。看到一篇文章,学生首先会有一个第一印象,这印象会带给学生对作品的第一个情感体验。经过对教材的进一步挖掘和分析,学生自然会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作者的情绪体验相结合,从而对作品会有更加理性的认定。在对情感的长期的分析、感悟和体会之后,学生对情感的社会内涵就会自然而然的融汇、贯通了。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生很容易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对立起来,认为鲁迅对百草园是深深的喜爱,而对三味书屋的生活则充满了厌恶,这样的认识符合情感结构的第一、二个层面,也符合少年的天性——向往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这时我先给学生讲了几个鲁迅如何回忆自己幼时老师的故事,在这些故事里,即使是顽固不化的老学究,鲁迅也对他们充满了深深的感激和尊敬。然后让学生读课文,看看鲁迅在三味书屋里是否毫无快乐可言,是否对三味书屋里的老师毫无情感可言。学生再次仔细研读课文,发现鲁迅在三味书屋里同样有快乐的童年回忆,三味书屋里的老师对待孩子们爱玩的天性也同样给予了宽容。这样学生们终于明白:对于已经长大成人的鲁迅而言,无论是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都有着快乐的童年记忆,都是一笔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样的情感分析不仅让学生读懂了作品的深层内涵,而且唤醒了学生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青春年华。
  二、引导学生把握思路,强化思维能力训练是语文阅读训练的基本途径。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例子,“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要踏踏实实摸清楚”。要想准确地理解文章,就必须把握文章的思路,这就要靠较高的思维能力。这种能力必须靠反复的阅读实践才能形成。首先要把握全文中心主旨,其次要把握写作思路,最后要是把握具有表现力的句子。“练就这样一项基本功,将会一辈子受用无穷”。那么,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从文章思路入手,组织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呢?
  1.铺路要实。即根据课文思路特点,结合学生学路,采用恰当的教路,给学生铺搭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引导学生弄明白课文“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从而把握课文底蕴。如教《我的叔叔于勒》,我出示三个问题,以提供文章思路线索:①课文记叙什么?②通过哪些材料记叙的?③这些材料与中心有何关系?学生通过读思议论,领悟到文章整体与局部、局部与文章中心的关系。按文章思路,由整体到部分理清脉络,不但使学生了解到作者是怎样谋篇布局的,而且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指路要巧。作者的思路是通过语言文字体现出来的,要使学生学会把握思路,教师要巧于揭示规律,“授之以渔”,让学生有章可循,有律可遵。各类文章思路有其内在规律,如记叙文或顺着时间顺序和空间变换的脉络发展,或顺着事件发展过程的脉络发展,或顺着作者认识过程、感情变化的脉络发展,或顺着展现人物性格各个侧面的脉络发展;说明文或顺着方位变化的脉络发展,或顺着事物发展变化和生产过程的脉络发展,或顺着不同类别、构造、功能和特征的脉络发展。讲清了各自的规律,再教给学生抓重点词语、中心句和表现方法,学生阅读分析就有了准绳,能理出每段每层思路,把握文章思维流程。
  3.领路要妙。就是在学生阅读过程中,适时、适度地指导。有两种做法:一是“领进门”。怎么领?现身说法,用揭示的规律、提供的方法具体分析两篇讲读课文,起示范作用,同一体裁的文章或每一单元给一次样子即可,其后就该“修行在自身”了。二是“搀膀子”。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就要扶他一把,予以点拨,启迪其自求自得。当然,“搀膀子”也要把握火候、注重技巧和方法。
  三、增强学生联想,训练作文技巧是语文阅读训练的有效辅助方法
  学生阅读能力与作文能力的提高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它们虽同属于语文的应用能力,都有个语感问题,但二者心理流向刚好相反:阅读从语言文字着手,悟其内蕴信息,把握思路;作文则从思想出发,从储存的信息里选用恰当语言,展开思路。一般学生视作文为畏途,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带普遍性的问题乃是思路阻塞或思路狭窄,因而不是无话可说便是硬性拼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老师教学中往往都是就作文指导作文,而不懂得“功夫在诗外”的道理。如写记叙文,就讲四要素,讲表达方式,讲如何描写,等等。其实,学生作文最苦恼的不是“怎样写”的问题,而是“写什么”的问题。有了丰富的材料,思维才能形成一条通畅的“路”,也就是思路得以展开。思路一旦展开,则“文思如泉涌”,作文的内容也就展开了。如此作文不是难事,而是“乐在其中”了。
  展开思路的心理机制便是联想,展开联想便是展开了思维的翅膀。作文训练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联想呢?
  我认为主要是充分利用纵向联想与横向联想。所谓纵向联想,也叫层递式联想,举凡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古到今、由小到大等的联想,皆属此类。如写以“感恩”为话题的作文,就可与《背影》、《滕野先生》结合起来,启发学生由此联想到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用一条线索把它们联结起来。然后考虑他们的语言为何这样情真意切,这时就让学生去读课文,细细地体会,学生读后自然会领悟到这些都是由于作者把真情融汇于每一处描写、每一句话中。
  总之,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是一个复杂而又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只要我们多努力一些,学生就能学得轻松一些。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主要通过中日两国的神话传说、对树木、自然的情感,以及在文学作品中的渗透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表现了日本人“爱自然、嫌人为”和中国人“轻自然、重人为”的不同自然审美情趣。在此基础上又探求了形成不同审美意识的根源。  关键词: 中国 日本 自然审美意识 不同 根源    一、中日不同的自然审美意识  (一)神话历史中的自然审美意识  1.日本  从日本的神话历史来看,起初是由自然神话而后进
摘 要: 《白鹿原》是陕西作家陈忠实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是一部以悲剧艺术在新时期长篇小说领域见长的文学作品。“白鹿”作为意象可分为两个层次,即原始兴象和象征意象。原始兴象是显性存在的,而象征意象是隐性存在的。“白鹿”意象的这两个层次即构成了文本内容的共时结构,也推进了作品情节的历时发展,经纬交织地支撑文本。作者通过这两点展现了中国几千年儒家丰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文化创作态度。  关键词:
摘 要: 对外宣传资料的英译在对外交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现在许多对外宣传材料的英语译文质量堪忧,影响对外交流和城市形象。译者应以功能翻译理论为依据,从传播中国文化与实现语篇的预期功能出发,酌情选择适当的翻译技巧,使原文的意图及内容能准确得体地再现给读者。  关键词: 对外宣传资料 功能翻译理论 翻译策略    一、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渐扩大,中外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对外宣传资料的翻译
摘 要: 文章介绍了开放存取期刊的定义、产生背景,分析了开放存取期刊对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影响,着重提出了开放存取环境下图书馆利用开放存取期刊进行信息资源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 开放存取 OA期刊 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一、OA概述  开放存取(Open Access Journals,简称OA),是基于互联网的一种出版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研究的重要领域。开放存取一个被广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由此可知语文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既有与数学、物理、化学等一样的工具性作用,又有净化人们心灵,塑造美好道德的教化作用。语文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点就在于它的社会教化功用。它担负着净化
摘 要: 一切哲学家的使命都是在与“绝对”进行交流,一切哲学的探索都是指向了“绝对”并紧密地围绕,“绝对”而延展开的,所不同的是各自的角度不同而已。达到“绝对”的层次,就得通过个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意识的发展史进行思辨和反思。黑格尔所谓的“绝对”就是要用概念来表达,而不是用一些其它的东西来表达。“绝对”是一切哲学思维要去永远的无限接近的对象,“绝对”是一切哲学对象的核心,本身包含有无限本质规定性。初
摘 要: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本文就如何优化中学语文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水平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讨。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教学结构 教学水平    中学语文教师的任务不仅仅在于给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堂教学是语文学习的主渠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因此,优化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