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出”精彩与感动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lly200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清晨,明亮安静的教室里,我与可爱的学生正徜徉在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创造的《麻雀》的世界中,为那只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担心着,又为那只勇敢无畏、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发出绝望尖叫的老麻雀捏着一把汗。
  “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伴着学生动情的朗读,我顺势引导:这种“强大的力量”是什么力量?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各小组总结出这种力量是伟大的母爱。正中下怀,欣喜之余将“伟大的母爱”稳稳地写在黑板上。
  就在这时,班上不太爱说话的杨楠一语打破了教室原本的安静。“夏老师,我们如何知道拯救小麻雀的是它的母亲,而不是它的父亲呢?”这突如其来的一问,令毫无心理准备的我一愣。是呀,难道能够勇敢地舍身救助自己幼儿的仅仅只有母亲吗?相传鲁迅对儿子海婴甚是疼爱,曾自豪地做诗表示:“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齐景公为子当牛、朱自清父亲的背影、年已67岁的邓小平为近30岁的儿子洗澡……种种美好的画面在脑海中闪过。生活中,人们常常热情讴歌母爱,对于父爱却似乎有些吝啬。其实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是难以分轻重的。相比较来说,母爱显现出细腻、宽容,父爱则表露出广博、深沉。父亲的爱往往含蓄,极少母爱的细语柔声、溢于言表,可以说,深沉的父爱和母爱一样是炽热的情感。何不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去细细体味伟大的母爱与同样伟大的父爱呢?在盛赞杨楠问得好的同时,我让学生一起探讨这个问题。顿时,教室里沸腾了,大家跃跃欲试,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呈现出一派议论纷纷的景象。这景象是空前的,它热烈而有序。最后,取得大家的共识,我将板书“伟大的母爱”改成了“亲子之情”。
  在我转身擦黑板的那一刻,杨楠提出的问题一直在耳边萦绕。内心里宛如清风徐来般舒畅,那是说不出的感动与兴奋。
  曾几何时,我们的课堂忽视了这些可爱的学生,忽视了他们那一颗颗自主探究的美好心灵。十几年来,三尺讲台上,《麻雀》在一遍遍地重复着“伟大的母爱”,课堂上的波澜从未惊过,清晰地记得自己的老师便是如此讲的。然而今天,自主合作的大课堂任探究的激情飞扬。
  课标强调课堂教学是一个实践活动的整体,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为语文课堂的开放奠定基础。
  这一问,也深深地感染了我。教学设计不是套用过去的经验设计现在的教学,而是着眼于未来的需要规划今天的教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在合作探究中碰撞,创新思维,丰富想象,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灵动生成的课堂才是真正属于学生学习的课堂,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才会得以展现。我们在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和交流的同时,鼓励学生研究问题、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放飞思维和想象,逐步学会探索,并在释疑中研究创新。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研究能力,是自主探究阅读教学的重点,达成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即是自主探究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疑问才有思考,才有发现和创造。知识是在思考中增长的,是在疑问时创造和更新的。
  今天,回味着这精彩的一问,仍有无限的感动在心间,因为学生已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開放课堂中小露锋芒。正所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相信一朵小荷的含苞待放定会推动整池荷花的盛开,而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全面提升。“让孩子像绿草一样自由生长”,相信只要教师为学生提供自由探索的空间,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聪明可爱的学生就会放飞心灵,在知识的海洋中真正地自由驰骋。
  我愿做那个守望者,静待花开……
  (作者单位:山东青岛市宁安路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课后习题是教材中一项重要的教学资源,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编者依据学段目标与文本特点精心设计的,涵盖了积累、理解与运用。遗憾的是不少教师未能真正与编者对话,导致课后习题成了单纯的训练题目。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应与编者主动对话,将其课后习题巧妙渗透在教学全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会学习的同时,为课堂精彩生成奠定基础。  一、发挥课后习题的导学作用,让学生学会预习  预习是自学的一种,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一篇很好的跟名家学写作的范本。如何跟名家学写作呢?我做了以下构想:  一、跟叶圣陶学写作——品学兼修是正道,文章历来须用功  透过肖复兴的笔触,大作家叶圣陶是如何写作的,亦可见一斑。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由文入情,体会叶圣陶的写作态度与方法。  1.欲学写作先做人,人品作品皆楷模  从“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入手
习作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是课标对小学习作教学的要求。真情实感从哪里来?笔者以为,源于对文本秘妙的潜心揣摩,源于对生活细节的用心捕捉,源于对活动情境的精心创设。以下,笔者就如何引领学生提升习作的能力、感受习作的快乐谈一些自己的实践和思考。  一、潜心揣摩文本秘妙,习表达之法  教材是个例子,也是我们开展习作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范例。这个范例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关键,是衡量学生习作水平的一把标尺。
科普童话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一种文体,作者将原本相对深奥的科学知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记叙形式,借助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在感受故事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吸收科学知识,形成科学品质。那当科学与童话“美丽邂逅”,我们的阅读教学又该何去何从呢?  一、捕捉汲取,奠定信息获得的认知基础  科普童话类课文,作者借助童话,将相关的科学知识蕴含在故事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引领学生获取文本信息,掌握
常听到教师抱怨自己的教学时间少,而新的教材内容多,教学任务不能完成。究其原因,是他们的课上得太冗杂,太肤浅,缺少灵气,不够流畅,不够简约。因此,要让课堂教学更有效,教师就要学会“洗课”, 给课堂“健身”,从而让课堂教学接近“完美”。下面就从四个方面谈谈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洗”教学目标,构建简单高效的课堂  教学目标的确定,要遵循简约化的原则,一要面向全体学生,二要简约明了。这个简约,
课标要求学生能“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好的教学贵在深入浅出,符合课标的精神。那么如何才能让课堂教学深入浅出呢?  《钓鱼的启示》一文中,父亲给詹姆斯的教诲:“道德只是一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施起来却很难。”这段话看似简单,实际上对于普遍生活经历较少的小学生来说并不好理解。教师若直接讲解意思,有点像在做思想教育,难以让学生真正
陆烨,南京市市级机关第一幼儿园专职美术教师,南京市幼儿美术教研组成员。基于陆老师多年富有创意的儿童美术教育实践,本刊特约她开设专栏“路远兮亲子创艺馆”。去年的系列稿件——《藏在诗词里的创意手工》,读者朋友一定还记忆犹新。今年她又设计了一组稿件《旧物仓里的亲子时光》,来,和孩子一起跟着陆老师和家里的废旧物品做游戏吧!  旧物搜集——台历  寻常日子里延续了无数个故事,一日一月一年复始的轮回,日历是最
“董事长”和“懂事的组长”  一日,我看电视剧,儿子在一边玩。  儿子无意间听到电视剧里说:“董事长……”  儿子问:“妈妈,这个董事长是不是非常懂事啊?董事长就是懂事的组长吗?”  我无语……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机关幼儿园城区分园 家长:葛毅暄 记录)  “风筝”和“分针”  一天晚上,两岁的儿子指着钟对我说:“你看,钟里面的那个还在转呢!”我说:“是呀,那根红色的是秒针,长的黑色的是分针
在教学中,提问应以儿童为中心,合乎儿童天性,顺应儿童发展,从儿童的立场出发,指向儿童的核心素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学”的过程,弱化“教”的过程,并采取恰当的提问方式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从而使学生的言语思辨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一、在质疑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言语思辨能力  探究即“问源”,也就是指刨根究底地问。教学中的“问源”就是指在把握文本内容本质以及儿童思维
鲁迅先生曾说:“书籍的画,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所以也是一种宣传画。”语文课本中的插图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巧妙利用插图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借助插图,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阅读课文之前,教师仅仅引导学生简单地看插图,就无法让学生获得文本的重点内容。教师在课前应设计相关的问题或活动,引导学生依据设计的问题或活动观察插图,获取信息。课文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