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达外衣下裹藏的悲苦心灵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luz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轼的前后《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两颗明珠。尤其是《前赤壁赋》更是将诗情、画意、哲学三者统一,展现了一幅空灵的山水画卷,一个超脱的美学境界,如同遥远的烛光,摇曳千年,令后人赞叹吟唱,百读不厌。
  众多的语文教材都选用了《前赤壁赋》,几乎所有参考书均将课文的感情线索梳理为“乐——悲——乐”的脉络。初秋之夜,清风送爽,明月高悬,泛舟大江,美酒佳朋,怎一个“乐”字了得!然而随着客吹洞箫,其声如泣,乐极生悲;接着在主客问答中悟出人生哲理,方才转悲为喜,“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人们提到苏轼,总是用“旷达”来概括他的性格。诚然,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人格最为高贵,最有魅力的文学家之一,但是笔者在备课之时,却读出了《前赤壁赋》中全然是一个“悲”字!
  月明之夜,泛舟大江,是悲寂的放逐;扣舷而歌,洞箫幽幽,是悲苦的抒怀;主客问答,追思英雄,是悲凉的追问;枕藉舟中,放浪形骸,是悲伤的逃遁。
  苏轼因“乌台诗案”从湖州太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其中历程并非皇帝大笔挥一个“谪”字这样简单。回眸历史,苏轼走向黄州坎坷艰难的仕途、在黄州倍受冷淡以及劫后余生的惊惶凄苦,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解读:在《前赤壁赋》中,他旷达的外衣下裹藏的是一颗悲苦的心灵。
  首先,让我们再陪同苏轼走一段黄州之路吧。
  借诗句讥刺新法,甚至讽刺当今皇上,这罪名怎么了得!“乌台诗案”使苏轼从湖州太守沦为阶下之囚,关押御史台中的100多天,他在牢狱中受尽小人的折磨和凌辱。当时和他关押在一起的官员这样写苏轼被刑讯逼供的惨状:“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令苏轼胆寒的是构陷他罪名的不仅有平时巴结逢迎的僚属、一直敬重的前辈,还有他昔日的好友。苏轼为人率真,不谙官场的潜规则,因此被人抓了那么多把柄。而“乌台诗案”的内幕被弟弟苏辙一语道破天机:“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是啊,才高八斗,名播八方,你以诗词独步天下,那就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从你诗词中找茬,让你起舞再弄清影,让你聊发少年之狂,让你枝上柳绵吹少!就带罪到黄州做一个团练副使去吧!
  在踯躅走向黄州的途中,经洞庭湖和长江之时,苏东坡几次欲投水自杀,均因看守太严没有成功。所以我们心目中一向乐呵呵的东坡与实际是有出入的。
  再看苏轼在黄州的境遇吧。
  东坡到黄州,初寓定慧寺,后迁临皋亭,居无定所,受到监管而又无实质性的公务,许多朋友均因害怕惹火烧身对他恐避之不及。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之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才惊四座、名满天下的苏学士却经常被醉汉打骂,在黄州没有几个人认识他;“有书与之亦不答”,体现了怎样的世态炎凉,他将寂寞寄给信得过的朋友,却换不回任何温暖的回应。
  黄州的苏东坡只能将无可言告的孤苦隐藏于山水之间,因此在《前赤壁赋》中“泛舟于赤壁之下”,虽然眼前清风白露相伴,高山流水相依,月色天光为友,他与客把酒却并非言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东坡并非在黄州徜徉山水,飘飘欲仙,而是若真能羽化,多想乘风而去!即使无法超脱,他也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愿望,远离是非,远离宵小。
  此时他就是怀王放逐的屈子,即使扣舷而歌,唱的也是“美人之思”。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两句歌词均明显采用《离骚》的笔法,苏轼以屈原自比,用香木做桨,用痴情做帆,翘首以待贤君的赏识。因此清人李扶九说:“篇中所言,不过随时行乐,惟‘美人’二字,则公真意所在。”然而“多情却被无情恼”,东坡在黄州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浮生一日凉”。
  当痛苦无法承受之时,人总是苦苦寻找自我救赎的良方。东坡找到了,那就是道家的哲学。国学大师南怀瑾有过这样一个比喻:“道家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此时的苏轼正遭遇灵魂上的苦痛和消沉,这种消沉借《前赤壁赋》中“客”之口传达出来,东坡试图以老庄哲学中的“齐物论”来阐明:人世间的得失、荣辱、忧乐不足为念,而应尽情享受眼前的清风明月,且享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欢娱。但是苏轼并没有将自己的灵魂从痛苦中拯救出来,虽然“客喜而笑”,这只是暂时性的遗忘苦闷,这与曹操的“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与李白的“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借酒浇愁同出一辙。
  最后一点是《前赤壁赋》中借客之口表达了对一代英雄曹操的追思,这不禁令人想起《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东坡对周瑜的仰慕,以及“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感慨,我们不难看出,东坡多想效仿古代豪杰趁早建功立业,施展才华,实现抱负。
  《前赤壁赋》写成之后,苏轼曾经将这篇文章寄给一位知己好友,特写信叮嘱:“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进一步印证了他的这篇文字是隐藏着不遇贤君赏识,只好消极避世的牢骚的。
  因此,我们不能用“旷达”二字简单概括东坡的精神,东坡不是没有旷达,旷达的是习惯,悲苦的却是寂寞无告的灵魂。
  (作者单位:闵行中学)
其他文献
新疆兵团第七师128团农广校利用自身办学优势,结合兵团产业发展,通过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双主体”育人途径,以团场人才培养为目标,对团场基层干部职工进行科技培训和学历教育,围绕团场和职工实际需求,开设实用性强的专业,扎实有效开展中职教育,培养新职工,服务新团场,促进职工多元增收,大力开展职工科技教育活动,落实科技兴农、振兴团场政策,取得初步成效。  一、基本情况  128团农广校始建于1984年,1
对2007年的高考作文题进行审视,可以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改进语文教学,有利于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笔者不揣冒昧,尝试分析其侧重点如下:    一、生活阅历与人生体悟    生活经验的直接和间接积累,对语文学习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这早已是语文教育界的共识。因而在高考作文题中侧重考查学生的生活阅历与人生体悟,也就成了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几乎每年的作文题都具有这个特征:让生活向语文开放,让语
纳米布沙漠的降雨量非常少,有时甚至一年不下一滴雨。那么,生活在这里的动物们,是靠什么来补充水分的呢?  雾。纳米布沙漠虽然干燥,但离海不远。海上的雾气可以随风飘入沙漠,并在气温较低的夜里,凝结成露珠。动物们就靠这露珠来补水。  为了收取到足够的露水,动物们使出了浑身解数,招式可谓五花八门,无奇不有。比如小甲虫,其取水的方式就很奇特,也很有趣。  天刚擦黑,甲虫们就成群结队地出发了。它们往沙丘的顶上
创客教育课程是创客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创客教育落地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和推进动力。目前,创客教育课程属于校本课程,因而各校在实施过程中个性突出,有些则偏离了综合课程应有的育人功能,需要教研部门从研究的视角进行区域推进,从而实现让更多的学校和学生受益,享受教育公平。为此,“区域推进创客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组对淮安市中小学创客教育课程的实施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在此基础上
2019年12月31日,美国著名智库——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CSBA)发布题为《夺回海上优势:为实施决策中心战推进美国水面舰艇部队转型》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出了决策中心战作战概念。  2020年2月11日,CSBA发布《马赛克战:利用人工智能和自主系统实施决策中心战》报告。报告认为,在与中俄等大国对手的长期竞争中,仅通过战术上的调整无法保持长期优势,应考虑新的作战方法以维持长期优势,摒
一人被治安拘留,一人在逃匿一个月后被警方逮获,一位民警被认为是幕后指使人,遭到辞退——三人受到牵连,这就是一个网帖的风险。当“空饷门”成为罗生门,官方和民间的表述,哪一个才接近事实?被举报对象涉及公权力、尤其是涉及警察本身时,又如何避免挟私报复的权力惯性?    “两人被抓,一人被辞”后的监督困境  赵阳被抓后,吕古财跑了,民警郁刚被停了职。  吕古财东躲西藏,和警方玩了一个月的猫鼠游戏,最终还是
新课标说: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应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共识和追求。但是,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如何呢?  笔者对所任两个班级(八年级上,共106人)作过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经常看课外书的8人,只占7.5%,偶尔看的33人,也只占31.2%,而基本不看的51人,占48.2%,根本不看的
无论是古诗(词),还是现代诗,最大的特点便是含蓄。而含蓄的特征之一,便是运用大量的意象。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贺铸《青玉案》中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等;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云彩、金柳、夕阳、青荇、虹、梦、清泉、星辉、夏虫”等等,都是典型而生动的意象。那么,在欣赏诗歌时,如何将这些表情委婉而达意丰富的意象理解深透呢?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从诗
侄女梅布尔可谓爱好众多,用我当初的话来评论就是,她自己不清楚喜欢啥,又没恒心。  她说想学钢琴,家长专门把奶奶的名牌钢琴搬来并调好给她练,请的是海牙艺术学院的教练,每周来上一次课。才学了两个月,她就不愿意继续了,说是已经报了曲棍球训练班。她还同时学着绘画和跳舞。做家长的,除了周末和课余时间开车送她参与这些兴趣活动,还要关注她不断冒出的尝试新爱好的突发奇想。  有一次全家出动观看了她的曲棍球比赛后,
千百年来,国破家亡之痛、贬谪失意之愁、亲人离别之绪、边地征战之苦,牵动了多少人的心绪。古人抒发情感常常借助于一定的物象来传达,猿声就作为一种意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荆州记》载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也有关于猿声的描写:“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它拨动了多少离人、思妇、迁客、羁旅的心弦,它所涵盖的是失意、悲伤、凄怆、哀怨。    一、猿声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