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留别日本》评论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p711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近代历史上的著名欧美留学派诗人徐志摩生前曾留下很多关于离别的诗词,不仅有以西欧为题材的诗,也有以东洋为背景的作品。本文选取了徐志摩创作的《留别日本》一诗,旨在分析徐志摩《留别日本》的创作背景、解析诗词中所包含的思想,并从中窥探这位资产阶级绅士文人的创作意图和其独特的日本观。
  关键词:博爱 艺术 徐志摩 留别日本
  一、徐志摩诗作《留别日本》 著名的诗人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宁,他是新月派诗人的代表。这位资产阶级绅士文人一直以来被称为欧美留学派诗人,其作品很多以欧美求学和游历为时代背景。徐志摩的作品中也有关于东洋的诗作,相对而言数量较少,《留别日本》就是其中一篇,但一直埋没于其他诗作之中,甚至比同期的以日本为题材的《沙扬娜拉》还要无名,不为人所熟悉。诗歌共六联:“我惭愧我来自古文明的乡国,/我惭愧我脉管中有古先民的遗血,/我惭愧扬子江的流波如今混浊,/我惭愧——我面对着富士山的清越!∥古唐时的壮健常萦我的梦想:/那时洛邑的月色,那时长安的阳光;/那时蜀道的啼猿,那时巫峡的涛响;/更有那哀怨的琵琶,在深夜的浔阳!∥但这千余年的痿痹,千余年的懵懂:/更无从辨认——当初华族的优美,从容!/摧残这生命的艺术,是何处来的狂风?——/缅念那遍中原的白骨,我不能无恫!∥我是一枚漂泊的黄叶,在旋风里漂泊,/回想所从来的巨干,如今枯秃;/我是一颗不幸的水滴,在泥潭里匍匐——/但这干涸了的涧身,亦曾有水流活泼。∥我欲化一阵春风,一阵吹嘘生命的春风,/催促那寂寞的大木,惊破他深长的迷梦;/我要一把倔强的铁锄,铲除淤塞与臃肿,/开放那伟大的潜流,又一度在宇宙间汹涌。∥为此我羡慕这岛民依旧保持着往古的风尚,/在朴素的乡间想见古社会的雅驯,清洁,壮旷;/我不敢不祈祷古家邦的重光,但同时我愿望——/愿东方的朝霞永葆扶桑的优美,优美的扶桑!”
  这首诗的整体基调是,诗人对扶桑国日本的羡慕和对盛唐的怀念,体现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强烈的个人抱负。其中第一联、第六联描绘了徐志摩对日本异国情调和文化的倾倒,四个“我惭愧”和一个“我羡慕”,很直白地表露了作者的憧憬之情,对日本的称呼也使用了中国古汉语中具有神话色彩的海外仙境“扶桑”一词,将日本作为一个理想的国度想象,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此外第二联、第三联则是通过“古唐时的壮健”“洛邑的月色”“长安的阳光”对盛唐古典文化的追忆,吐露出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不满,以至于作者认为“千余年的痿痹,千余年的懵懂:更无从辨认——当初华族的优美,从容!”第四联诗人把自己比作“一枚漂泊的黄叶”“一颗不幸的水滴”,发出了悲哀的感叹。但同时,第五联却表示自己“欲化一阵春风”“惊破他深长的迷梦”“铲除淤塞与臃肿”“开放那伟大的潜流”,吐露了他个人的抱负、强国的梦想。诗歌文采华丽,整体情绪高昂,情感真挚,惆怅但不失希望。
  二、《留别日本》的创作年代 徐志摩和日本的交集很少,且时间短暂。他在一生中曾经有三次作为游客在日本短期滞留。第一次是1918年8月,徐志摩乘坐南京号前往美国留学。途中经过东京曾做过短暂停留。徐志摩在《落叶》一文中曾这样回忆:“早七年我过太平洋时曾经到东京去玩过几个钟头,我记得到上野公园去,上一座小山去下望东京的市场,只见连绵的高楼大厦,一派富盛繁华的景象。”第二次是1924年5月,徐志摩随大诗人泰戈尔访日,受到了日本方面的接待。《落叶》中他曾回忆说:“这回我又到上野去了,我又登山去望东京城了,那分别可太大了。房子,不错,原是有的;但从前是几层楼的高房,还有不少有名的建筑,比如帝国剧场、帝国大学等,这次看见的,说也可怜,只是薄皮松板暂时支着应用的鱼鳞似的屋子,白松松的像一个烂发的花头,再没有从前那样富盛与繁华的气象。十九座的城子都是叫那大地震吞了去烧了去的。”徐志摩第三次到日本是1928年6月,他经美国前往欧洲旅行途中来到日本,经过神户、横滨抵达东京。《神户又新日报》1928年6月20日的新闻上发表了《南京政府の或る使命をびて(带着南京政府使命)》一文,记载了徐志摩一行抵达日本的时间、途径等消息。
  《留别日本》一诗写于1924年夏,是徐志摩作为泰戈尔的陪同人员访日归国时的作品。20世纪20年代的中日关系正处于一种相当紧张的情况之下。但徐志摩的这首诗中丝毫没有任何对日本的敌对情感,充满了对日本的纯粹的赞美和憧憬。这当然和徐志摩独特的身份、思想以及徐在日本的经历都有关系。
  诗人泰戈尔1924年访问日本。《朝日新闻》邀请其在大阪、东京等地做演讲,为泰戈尔支付了在日本访问期间的费用。作为泰戈尔随同人员的徐志摩也得到了日本方面相当的经济上的援助,受到了贵宾一般的待遇。这和其他从事中日之间事务的普通中国人的感受完全不同。徐志摩在游历日本的时候,正是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的一年。他在目睹了地震衰败景象的同时,也目睹了日本民众在地震之后努力重建家园的样子,因而对日本人产生了好感。这也激发了他反思当时中国国民性格和存在的社会问题。诗歌对日本民众的这种重建家园的勤勉充满了赞许之意,对自我则体现出批判和审视。这在诗人《落叶》的描述中可以得到佐证:“我们勇敢的邻居们已经交了他们的考卷;他们回答了一个干脆的干字,我们不能不佩服。我们不能不尊敬他们精神的人格。不等那大震灾的火焰缓和下去,我们的邻居们第二次的奋斗已经庄严地开始了。不等命运的残酷的手臂放松,他们已经宣言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对命运宣战。这是精神的胜利,这是伟大,这是证明他们有不可动摇的信心,不可动摇的自信力;证明他们是有道德的与精神的准备的,有最坚强的毅力与忍耐力的,有内心潜在着的精力的,有充分的后备军的。”
  三、《留别日本》的博爱思想 徐志摩的《留别日本》是一篇能够体现出徐志摩博爱思想的诗作。徐是深受泰戈尔影响的人物,他自己也承认自己深受泰戈尔博爱思想的影响。徐志摩在《诗人太(泰)戈尔》中曾这样说:“我们实在不配说太(泰)戈尔的诗,因为我们读了他的诗,只是深深感到他的伟大的人格,热烈的爱情,超越的思想,和小孩子一般的纯洁精神。”徐志摩的好友胡适曾这样评论他:“他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词: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徐志摩在给陆小曼的《爱眉小札》中曾这样写:“我没有别的方法,我就有爱;没有别的天才,就是爱;没有别的能力,只是爱;没有别的动力,只是爱。”因为徐志摩是一个很有爱的人,他的诗歌中并没有掺杂过多的历史政治因素,徐志摩的思想,他认为世界人人平等,种族和政治偏见因该抛弃。人们不应该对日本的地震幸灾乐祸,而要同情。他的这种思想在当初的年代是非常罕见的。他的诗歌《留别日本》最后一句,“我不敢不祈祷古家邦的重光,但同时我愿望——愿东方的朝霞永葆扶桑的优美,优美的扶桑!”既饱含了对中国强盛的期望,同时也流露出对地震后日本的祈祷,博爱思想明显。
其他文献
在小的时候,大人就常教育我:“你们这代人,是国家的未来,以后可是要干大事,为国争光的!一定要好好学习啊!”可是那时的我又怎么能听得进去呢?直到我上了初中,通过历史这门课,才渐渐理解了长辈对我们的这些教诲。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爆发,到1849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再到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二次革命和五四运动……祖国经历了太多磨难,然而世界上并不存在完全的黑暗,1921
遇到一对婆孙。   放学路上,我有边走路边啃书的习惯。抬眼一望天边的太阳,“有点晚了呢,得赶快回家才行。”我一边收起书,一边加快速度往前走。   “你为什么不去走小路?小路近些呀!”一個小孩的声音引起了我的注意,转头一看,是一个大概上三年级的小学生,看样子是在跟他身旁的婆婆说话。“孙子乖啊,小路太难走了,跟婆婆走大路。”那位婆婆拉着小孩的手边走边哄。婆婆背着一个背篓,左手拿一个书包,大
摘 要:严歌苓作为移民作家群落里的杰出代表,其作品无论是形式、风格和理念均能独树一帜。本文以《第九个寡妇》为文本解读,重点分析了严歌苓作品里所特有的“地母”精神以及“雌性”写作理念。  关键词:严歌苓 《第九个寡妇》 地母 雌性  作为新世纪华语女性文学的杰出代表、旅美作家严歌苓,无论是作品的内容还是形式,都创立了一个崭新的典范。在三十年的小说生涯里,因其特殊的成长背景和生存经历,严歌苓始终孜孜以
【摘要】在教育改革过程中育人模式不断创新,客观上为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践行新课程标准给予了支持。小学数学教师为在应用题教学中培育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数据分析能力、运算能力等数学素养,将数学与生活关联在一起,引领学生将数学视为工具,在创新进取中不断成长,小学数学教改必要性随之凸显。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485(2020)
时近中秋,月亮的话题便多了起来。  其实,月亮几乎天天晚上在头顶上挂着,一到农历八月,她就格外地引人注目了。夜色清晴,月明星稀,秋虫啾鸣,凉风习习,也确实是“八月十五月更明”的佳境。  不过,那“千里共婵娟”的一轮明月,本身是一点儿也不明亮的;相反,那稀稀朗朗、闪灭不定的群星,倒是真正的发光体。古人李白在写“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句时,我敢说,这位大诗人未必懂得月亮自身不发光,光是来自太阳的道
【摘要】在大当前社会中,数字化技术已经成为十分常见的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也十分普遍,并且这一技术也为幼儿家庭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如何发挥这一技术的积极效用,也是家长非常关键的问题。在本文中,笔者就针对这部分的内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幼儿家庭教育;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485(2020)32-0174-02  Analysis a
下雨了,我将手伸出窗外,触摸那雨的心跳。一阵沁人心脾的清凉顿时把脑子里的一切意念都净化了。 雨人从天空中那无形的滑梯滑下,掉在地上,顿时溅起一朵朵晶莹剔透的水花,他们多快乐呀! 我快活地望着这一切,好像我也加入了他们的队伍,我们在一起欢跳,一起在地上绽放朵朵水花。 远处传来一阵淡淡的香气,令我返朴归真,深深刻入心灵深处,难以抹却。 雨,蓦地停了,我惊住了——雨人不见了,水花不见了,歌声与笑声不见了
流水、古城、鲜花、小曲——淌过丽江,要静静的,慢慢的,才像是流淌在丽江的,千年的气质与格调。  丽江古城,一入,便是另一个世界。沿溪行,丽江是一幅画,浓墨渲染了砖瓦,淡墨漆上了屋墙,愈往巷子深处走,愈是使人陶醉而忘路之远近。溪两旁,商铺林立,也是静静的,没有吆喝,从不张扬,每一个人都静静地坐着,望时光静静地流淌,他们不挽留时光,却享受着时光。  古城里,一个感观就能感受一个丽江:听啊,非洲鼓在轻快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此言对于考场作文来说,“无文”即难拿高分,立意即使再新、思想再深刻,没有得体而高大上的语言外衣来进行包装,极易令人味同嚼蜡而沦为“大路货”,以致在考场上获败而归,确实令人扼腕叹息。一篇耐人寻味的好文章,其语言也必具隽永的意境美、生动的情趣美和诗意的哲理美,用词生动,词汇丰富,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语言也可多方采撷新词新义,紧贴时代脉搏,为文章增添鲜明的时代气息。语言还
母亲节快到了,小敏“照例”要送妈妈一张贺卡。  小敏特别到店里,挑了一张国外进口的卡片。表面是锦缎的花朵,四周烫着金边,角上还系了一个粉红色蝴蝶结。唯一可惜的是,里面只印了英文,所幸小敏的英文好,虽有两个字看不懂,查查字典也就了解。  “亲爱的妈妈!  你是我的怀抱、我的亲吻。  你是我的花园、我的港湾。  你是我幻想的实现者、梦想的催生者。  你更是  我心灵的家!”  小敏买回来,读了一遍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