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近代历史上的著名欧美留学派诗人徐志摩生前曾留下很多关于离别的诗词,不仅有以西欧为题材的诗,也有以东洋为背景的作品。本文选取了徐志摩创作的《留别日本》一诗,旨在分析徐志摩《留别日本》的创作背景、解析诗词中所包含的思想,并从中窥探这位资产阶级绅士文人的创作意图和其独特的日本观。
关键词:博爱 艺术 徐志摩 留别日本
一、徐志摩诗作《留别日本》 著名的诗人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宁,他是新月派诗人的代表。这位资产阶级绅士文人一直以来被称为欧美留学派诗人,其作品很多以欧美求学和游历为时代背景。徐志摩的作品中也有关于东洋的诗作,相对而言数量较少,《留别日本》就是其中一篇,但一直埋没于其他诗作之中,甚至比同期的以日本为题材的《沙扬娜拉》还要无名,不为人所熟悉。诗歌共六联:“我惭愧我来自古文明的乡国,/我惭愧我脉管中有古先民的遗血,/我惭愧扬子江的流波如今混浊,/我惭愧——我面对着富士山的清越!∥古唐时的壮健常萦我的梦想:/那时洛邑的月色,那时长安的阳光;/那时蜀道的啼猿,那时巫峡的涛响;/更有那哀怨的琵琶,在深夜的浔阳!∥但这千余年的痿痹,千余年的懵懂:/更无从辨认——当初华族的优美,从容!/摧残这生命的艺术,是何处来的狂风?——/缅念那遍中原的白骨,我不能无恫!∥我是一枚漂泊的黄叶,在旋风里漂泊,/回想所从来的巨干,如今枯秃;/我是一颗不幸的水滴,在泥潭里匍匐——/但这干涸了的涧身,亦曾有水流活泼。∥我欲化一阵春风,一阵吹嘘生命的春风,/催促那寂寞的大木,惊破他深长的迷梦;/我要一把倔强的铁锄,铲除淤塞与臃肿,/开放那伟大的潜流,又一度在宇宙间汹涌。∥为此我羡慕这岛民依旧保持着往古的风尚,/在朴素的乡间想见古社会的雅驯,清洁,壮旷;/我不敢不祈祷古家邦的重光,但同时我愿望——/愿东方的朝霞永葆扶桑的优美,优美的扶桑!”
这首诗的整体基调是,诗人对扶桑国日本的羡慕和对盛唐的怀念,体现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强烈的个人抱负。其中第一联、第六联描绘了徐志摩对日本异国情调和文化的倾倒,四个“我惭愧”和一个“我羡慕”,很直白地表露了作者的憧憬之情,对日本的称呼也使用了中国古汉语中具有神话色彩的海外仙境“扶桑”一词,将日本作为一个理想的国度想象,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此外第二联、第三联则是通过“古唐时的壮健”“洛邑的月色”“长安的阳光”对盛唐古典文化的追忆,吐露出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不满,以至于作者认为“千余年的痿痹,千余年的懵懂:更无从辨认——当初华族的优美,从容!”第四联诗人把自己比作“一枚漂泊的黄叶”“一颗不幸的水滴”,发出了悲哀的感叹。但同时,第五联却表示自己“欲化一阵春风”“惊破他深长的迷梦”“铲除淤塞与臃肿”“开放那伟大的潜流”,吐露了他个人的抱负、强国的梦想。诗歌文采华丽,整体情绪高昂,情感真挚,惆怅但不失希望。
二、《留别日本》的创作年代 徐志摩和日本的交集很少,且时间短暂。他在一生中曾经有三次作为游客在日本短期滞留。第一次是1918年8月,徐志摩乘坐南京号前往美国留学。途中经过东京曾做过短暂停留。徐志摩在《落叶》一文中曾这样回忆:“早七年我过太平洋时曾经到东京去玩过几个钟头,我记得到上野公园去,上一座小山去下望东京的市场,只见连绵的高楼大厦,一派富盛繁华的景象。”第二次是1924年5月,徐志摩随大诗人泰戈尔访日,受到了日本方面的接待。《落叶》中他曾回忆说:“这回我又到上野去了,我又登山去望东京城了,那分别可太大了。房子,不错,原是有的;但从前是几层楼的高房,还有不少有名的建筑,比如帝国剧场、帝国大学等,这次看见的,说也可怜,只是薄皮松板暂时支着应用的鱼鳞似的屋子,白松松的像一个烂发的花头,再没有从前那样富盛与繁华的气象。十九座的城子都是叫那大地震吞了去烧了去的。”徐志摩第三次到日本是1928年6月,他经美国前往欧洲旅行途中来到日本,经过神户、横滨抵达东京。《神户又新日报》1928年6月20日的新闻上发表了《南京政府の或る使命をびて(带着南京政府使命)》一文,记载了徐志摩一行抵达日本的时间、途径等消息。
《留别日本》一诗写于1924年夏,是徐志摩作为泰戈尔的陪同人员访日归国时的作品。20世纪20年代的中日关系正处于一种相当紧张的情况之下。但徐志摩的这首诗中丝毫没有任何对日本的敌对情感,充满了对日本的纯粹的赞美和憧憬。这当然和徐志摩独特的身份、思想以及徐在日本的经历都有关系。
诗人泰戈尔1924年访问日本。《朝日新闻》邀请其在大阪、东京等地做演讲,为泰戈尔支付了在日本访问期间的费用。作为泰戈尔随同人员的徐志摩也得到了日本方面相当的经济上的援助,受到了贵宾一般的待遇。这和其他从事中日之间事务的普通中国人的感受完全不同。徐志摩在游历日本的时候,正是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的一年。他在目睹了地震衰败景象的同时,也目睹了日本民众在地震之后努力重建家园的样子,因而对日本人产生了好感。这也激发了他反思当时中国国民性格和存在的社会问题。诗歌对日本民众的这种重建家园的勤勉充满了赞许之意,对自我则体现出批判和审视。这在诗人《落叶》的描述中可以得到佐证:“我们勇敢的邻居们已经交了他们的考卷;他们回答了一个干脆的干字,我们不能不佩服。我们不能不尊敬他们精神的人格。不等那大震灾的火焰缓和下去,我们的邻居们第二次的奋斗已经庄严地开始了。不等命运的残酷的手臂放松,他们已经宣言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对命运宣战。这是精神的胜利,这是伟大,这是证明他们有不可动摇的信心,不可动摇的自信力;证明他们是有道德的与精神的准备的,有最坚强的毅力与忍耐力的,有内心潜在着的精力的,有充分的后备军的。”
三、《留别日本》的博爱思想 徐志摩的《留别日本》是一篇能够体现出徐志摩博爱思想的诗作。徐是深受泰戈尔影响的人物,他自己也承认自己深受泰戈尔博爱思想的影响。徐志摩在《诗人太(泰)戈尔》中曾这样说:“我们实在不配说太(泰)戈尔的诗,因为我们读了他的诗,只是深深感到他的伟大的人格,热烈的爱情,超越的思想,和小孩子一般的纯洁精神。”徐志摩的好友胡适曾这样评论他:“他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词: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徐志摩在给陆小曼的《爱眉小札》中曾这样写:“我没有别的方法,我就有爱;没有别的天才,就是爱;没有别的能力,只是爱;没有别的动力,只是爱。”因为徐志摩是一个很有爱的人,他的诗歌中并没有掺杂过多的历史政治因素,徐志摩的思想,他认为世界人人平等,种族和政治偏见因该抛弃。人们不应该对日本的地震幸灾乐祸,而要同情。他的这种思想在当初的年代是非常罕见的。他的诗歌《留别日本》最后一句,“我不敢不祈祷古家邦的重光,但同时我愿望——愿东方的朝霞永葆扶桑的优美,优美的扶桑!”既饱含了对中国强盛的期望,同时也流露出对地震后日本的祈祷,博爱思想明显。
关键词:博爱 艺术 徐志摩 留别日本
一、徐志摩诗作《留别日本》 著名的诗人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宁,他是新月派诗人的代表。这位资产阶级绅士文人一直以来被称为欧美留学派诗人,其作品很多以欧美求学和游历为时代背景。徐志摩的作品中也有关于东洋的诗作,相对而言数量较少,《留别日本》就是其中一篇,但一直埋没于其他诗作之中,甚至比同期的以日本为题材的《沙扬娜拉》还要无名,不为人所熟悉。诗歌共六联:“我惭愧我来自古文明的乡国,/我惭愧我脉管中有古先民的遗血,/我惭愧扬子江的流波如今混浊,/我惭愧——我面对着富士山的清越!∥古唐时的壮健常萦我的梦想:/那时洛邑的月色,那时长安的阳光;/那时蜀道的啼猿,那时巫峡的涛响;/更有那哀怨的琵琶,在深夜的浔阳!∥但这千余年的痿痹,千余年的懵懂:/更无从辨认——当初华族的优美,从容!/摧残这生命的艺术,是何处来的狂风?——/缅念那遍中原的白骨,我不能无恫!∥我是一枚漂泊的黄叶,在旋风里漂泊,/回想所从来的巨干,如今枯秃;/我是一颗不幸的水滴,在泥潭里匍匐——/但这干涸了的涧身,亦曾有水流活泼。∥我欲化一阵春风,一阵吹嘘生命的春风,/催促那寂寞的大木,惊破他深长的迷梦;/我要一把倔强的铁锄,铲除淤塞与臃肿,/开放那伟大的潜流,又一度在宇宙间汹涌。∥为此我羡慕这岛民依旧保持着往古的风尚,/在朴素的乡间想见古社会的雅驯,清洁,壮旷;/我不敢不祈祷古家邦的重光,但同时我愿望——/愿东方的朝霞永葆扶桑的优美,优美的扶桑!”
这首诗的整体基调是,诗人对扶桑国日本的羡慕和对盛唐的怀念,体现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强烈的个人抱负。其中第一联、第六联描绘了徐志摩对日本异国情调和文化的倾倒,四个“我惭愧”和一个“我羡慕”,很直白地表露了作者的憧憬之情,对日本的称呼也使用了中国古汉语中具有神话色彩的海外仙境“扶桑”一词,将日本作为一个理想的国度想象,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此外第二联、第三联则是通过“古唐时的壮健”“洛邑的月色”“长安的阳光”对盛唐古典文化的追忆,吐露出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不满,以至于作者认为“千余年的痿痹,千余年的懵懂:更无从辨认——当初华族的优美,从容!”第四联诗人把自己比作“一枚漂泊的黄叶”“一颗不幸的水滴”,发出了悲哀的感叹。但同时,第五联却表示自己“欲化一阵春风”“惊破他深长的迷梦”“铲除淤塞与臃肿”“开放那伟大的潜流”,吐露了他个人的抱负、强国的梦想。诗歌文采华丽,整体情绪高昂,情感真挚,惆怅但不失希望。
二、《留别日本》的创作年代 徐志摩和日本的交集很少,且时间短暂。他在一生中曾经有三次作为游客在日本短期滞留。第一次是1918年8月,徐志摩乘坐南京号前往美国留学。途中经过东京曾做过短暂停留。徐志摩在《落叶》一文中曾这样回忆:“早七年我过太平洋时曾经到东京去玩过几个钟头,我记得到上野公园去,上一座小山去下望东京的市场,只见连绵的高楼大厦,一派富盛繁华的景象。”第二次是1924年5月,徐志摩随大诗人泰戈尔访日,受到了日本方面的接待。《落叶》中他曾回忆说:“这回我又到上野去了,我又登山去望东京城了,那分别可太大了。房子,不错,原是有的;但从前是几层楼的高房,还有不少有名的建筑,比如帝国剧场、帝国大学等,这次看见的,说也可怜,只是薄皮松板暂时支着应用的鱼鳞似的屋子,白松松的像一个烂发的花头,再没有从前那样富盛与繁华的气象。十九座的城子都是叫那大地震吞了去烧了去的。”徐志摩第三次到日本是1928年6月,他经美国前往欧洲旅行途中来到日本,经过神户、横滨抵达东京。《神户又新日报》1928年6月20日的新闻上发表了《南京政府の或る使命をびて(带着南京政府使命)》一文,记载了徐志摩一行抵达日本的时间、途径等消息。
《留别日本》一诗写于1924年夏,是徐志摩作为泰戈尔的陪同人员访日归国时的作品。20世纪20年代的中日关系正处于一种相当紧张的情况之下。但徐志摩的这首诗中丝毫没有任何对日本的敌对情感,充满了对日本的纯粹的赞美和憧憬。这当然和徐志摩独特的身份、思想以及徐在日本的经历都有关系。
诗人泰戈尔1924年访问日本。《朝日新闻》邀请其在大阪、东京等地做演讲,为泰戈尔支付了在日本访问期间的费用。作为泰戈尔随同人员的徐志摩也得到了日本方面相当的经济上的援助,受到了贵宾一般的待遇。这和其他从事中日之间事务的普通中国人的感受完全不同。徐志摩在游历日本的时候,正是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的一年。他在目睹了地震衰败景象的同时,也目睹了日本民众在地震之后努力重建家园的样子,因而对日本人产生了好感。这也激发了他反思当时中国国民性格和存在的社会问题。诗歌对日本民众的这种重建家园的勤勉充满了赞许之意,对自我则体现出批判和审视。这在诗人《落叶》的描述中可以得到佐证:“我们勇敢的邻居们已经交了他们的考卷;他们回答了一个干脆的干字,我们不能不佩服。我们不能不尊敬他们精神的人格。不等那大震灾的火焰缓和下去,我们的邻居们第二次的奋斗已经庄严地开始了。不等命运的残酷的手臂放松,他们已经宣言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对命运宣战。这是精神的胜利,这是伟大,这是证明他们有不可动摇的信心,不可动摇的自信力;证明他们是有道德的与精神的准备的,有最坚强的毅力与忍耐力的,有内心潜在着的精力的,有充分的后备军的。”
三、《留别日本》的博爱思想 徐志摩的《留别日本》是一篇能够体现出徐志摩博爱思想的诗作。徐是深受泰戈尔影响的人物,他自己也承认自己深受泰戈尔博爱思想的影响。徐志摩在《诗人太(泰)戈尔》中曾这样说:“我们实在不配说太(泰)戈尔的诗,因为我们读了他的诗,只是深深感到他的伟大的人格,热烈的爱情,超越的思想,和小孩子一般的纯洁精神。”徐志摩的好友胡适曾这样评论他:“他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词: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徐志摩在给陆小曼的《爱眉小札》中曾这样写:“我没有别的方法,我就有爱;没有别的天才,就是爱;没有别的能力,只是爱;没有别的动力,只是爱。”因为徐志摩是一个很有爱的人,他的诗歌中并没有掺杂过多的历史政治因素,徐志摩的思想,他认为世界人人平等,种族和政治偏见因该抛弃。人们不应该对日本的地震幸灾乐祸,而要同情。他的这种思想在当初的年代是非常罕见的。他的诗歌《留别日本》最后一句,“我不敢不祈祷古家邦的重光,但同时我愿望——愿东方的朝霞永葆扶桑的优美,优美的扶桑!”既饱含了对中国强盛的期望,同时也流露出对地震后日本的祈祷,博爱思想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