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干不过假新闻?

来源 :海外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xx20090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BBC说,聪明如科学家和政治家的高学问人士也会被虚假新闻欺骗,尤其是关于新冠肺炎起因、传播和抗疫方法的。专家认为,人们之所以会相信假消息,不是因为不够聪明,而是缺乏先思考再作决定的能力与习惯。

以假乱真


  有的新闻明明不符合实际,却传播得飞快。今年三月,《经济学人》杂志和“舆观”调查网开展了一项调查,结果表明13%的美国人认为新冠肺炎就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局,49%的人则相信新冠肺炎是人为造成的。BBC指出,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更容易被假消息迷惑,例如著名的凯莉·布罗甘博士。这位麻省理工学院神经生物学和康奈尔大学精神病学高材生,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堆有关新冠肺炎阴谋论的文章。
  心理学家研究这一悖象后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信息过载。疫情期间,人们每天被各种各样的信息轮番轰炸,假新闻又写得过于逼真,多数人不求甚解,全盘接收。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心理研究学院的艾琳·纽曼教授说,虚假新闻在抓取读者眼球和获取读者信任方面简直得心应手。比如给新闻配图,如果是跟疫情有关的就放一张显微镜放大的病毒图片,再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几个令人触动的故事,配以读者耳熟能详的事实和数据。搬出某著名医院坐镇,读者则会不加检验地相信其真实性。当一个新闻反复出现后,人们对它的疑虑会逐步减少。
  研究表明,人们常常先把新闻分享出去,然后才开始思考和查证其真实性。甚至有时候他们虽然心存疑问,却还是不假思索地点下“转发”键。加拿大里贾纳大学虚假新闻心理学研究小组的组长戈登·宾尼库克做了个实验,他让实验对象浏览关于新冠病毒的新闻标题,这些标题有真有假。结果,有1/4的实验对象把假新闻当成了真的,甚至有35%的人认为可以转发。
  面对一个新闻时,人们首先想的不是新闻是否属实,而是发布它以后自己可以获得多少个“赞”。社交网络首先追求的不是真实性,更多的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有的人在转发虚假消息时还会加上一句自己的评论:“转发,不知真假……”这就彻底把自己和假消息发布者的责任摘了出来。

无关智商


  专家认为,对虚假新闻的敏感度往往与智力无关,它更多地取决于人的思索能力——会不会基于第一眼直观印象,未经思考就草率地下结论。著名的“认知反射”测试可以评估一个人得出结论是基于直觉还是经过了反思。这个测试反映的不光是智力,还包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先经过深思熟虑再作决定的能力。研究人員因此创造了“认知吝啬”这个词,指有的人虽然非常聪明,却常常放着不用,遇事仅凭直觉。
面对假新闻,人们往往不假思索地点下“转发”键。
我们应该做到不听、不看、不转发假新闻。

  认知反射测试原理对虚假新闻同样管用。宾尼库克最后得出结论:在认知反射测试中得分越低的人越容易相信虚假新闻,并且更有可能将它传播出去。美国杜克大学心理学教授斯坦利·马修斯表示,测试低分者更容易说出“病毒就是一场骗局”这样的话来,而在面对询问“在疫情期间会不会有所改变,例如勤洗手、少交际等”时,他们常常顾左右而言他。

以真乱假


  专家因此给出了一些对抗虚假新闻的办法。发布真实信息的机构要借鉴虚假新闻的成功经验,文字力求通顺、形象,一定要说得有鼻子有眼,同时配以插图、表格等,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要加强沟通、学以致用,引导读者学会如何作出正确的反应,学会正确地思考。”马修斯说。
  给虚假新闻过多的浏览量只会让更多的人觉得它是真的。因此,我们不要总是关注和反复打开虚假新闻。反之,应该给予真实新闻足够的关注度,让它深入人心。网络是传播虚假新闻的地方,也可以是对抗虚假新闻的阵地。我们可以在读者想要转发之前弹出询问窗口:“您是否相信该信息的真实性?您确实想要转发吗?”
  至于读者,专家的建议是尽量不要仓促地下结论,而是平心静气地反思所读的内容是否有理有据。多问问自己,这些信息是否有事实依据,数据是否科学合理,作者本身是否存在逻辑错误和谬论,自己是否能够追根溯源去查证信息的源头,捋清良莠不齐的信息数据?
  [编译自俄罗斯《生意人报》]
  编辑:要媛
其他文献
| 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1858年的纽约百老汇街景。19世纪的曼哈顿人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生活中的很多行为会提升染病率。19世纪末,全球每七人就有一人死于结核病,且该病是当时美国的第三大致死原因。德国医生罗伯特·科赫以科学的方法证实结核病是由细菌引起的。这一发现逐渐被医生们接受,但其在公众间的普及速度却十分缓慢,大多数人对此不以为意,他们不知道很多行为会让自己染病。在纽约行医的早期结核病专家阿道弗
威廉·莎士比亚牛顿的光学实验自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疫情已构成全球性大流行后,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作和学习都陷入停滞状态。但待在家中并不意味着效率低下,历史上的五位名人都在疫情隔离期间绽放了自己的才华。| 威廉·莎士比亚 |17世纪初,伦敦爆发黑死病。1606年,当因病去世的人数超过30时,官方下令关闭公共剧场,整个戏剧行业随即陷入瘫痪状态。当时在国王供奉剧团担任演员与合伙人的威廉·莎
“想象力是发现的主要力量。”这句话来自19世纪数学才女艾达·洛夫莱斯,也是计算机程序的发明者,她被后世誉为“世界上第一个程序员”。然而,19世纪的科学世界以男性为主导,女性在学校里只能选择非常有限的几个科目,也不能上大学。当时的女性发明家,还受到了同时期其他知识分子的贬低。即使像洛夫莱斯这样,身为英国著名诗人拜伦勋爵之女,在发表论文时也不敢用全名,只敢用自己姓名的首字母,因为一旦人们发现论文的作者
1994年7月17日,世界杯决赛在美国开战,巴西队对阵意大利队。两队在常规赛和加时赛中打平,世界杯历史上首次出现点球大战。最终意大利队的罗伯托·巴乔将第五个球射向了高出球门五米的地方,巴西队获胜。这是自1970年后巴西队首次赢得世界杯冠军。巴西球员在赛场上展开一面条幅,上面写着“埃尔顿,第四座奖杯是我们的!”这里的埃尔顿指的是巴西的民族英雄埃尔顿·塞纳,他曾三次赢得F1方程式比赛冠军,但在1994
阿波罗13号成员(从左至右):飞船指挥员吉姆·洛弗尔、指挥舱驾驶员杰克·斯威格特和登月舱驾驶员弗莱德·海斯。1970年4月11日,阿波罗13号带着第三次登月的使命飞向太空。这辆飞船分为指挥舱、服务舱和登月舱三个部分。指挥舱,又称“奥德赛号”,是搭载三人前往月球和返回地球的专座。抵达目的地后,杰克·斯威格特留在指挥舱坐镇,吉姆·洛弗尔和弗莱德·海斯则驾驶登月舱执行登月任务。1970年4月11日,阿
作品名:《砖方·九月秋》刻壶:张志民 制壶:俞志贤作品名:《秦权·鳄鱼兄弟》刻壶:张志民 制壶:俞志贤俞志贤,男,1965年生。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陶瓷协会会员,高级工艺美术师。俞志贤(左) 张志民(右)1982年进宜兴彩陶工艺厂,拜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邱玉林为师,学习陶瓷造型、彩绘、雕塑。1988年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深造。1990年后涉足紫砂艺术创作,受教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蒋蓉,紫砂技艺突
何慧敏何慧敏,又名会溟,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画研究会副主席,湖北省篆书委员会副主任兼楚系文字研究会负责人,湖北楚简书法研究院院长,湖北书法院研究员,湖北中流印社创作部主任,武汉大學通识课书法主讲教师,武汉工程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野草诗社副理事长,竹溪书社顾问,武当印社顾问,荆州市楚简书法研究会顾问,三楚书法院院士,《中国书法艺术典藏·湖北简牍卷》编辑。何慧敏出
新冠疫情下,世界各地的志愿者正積极行动起来。他们在家中或工厂里制作口罩和防护服,为弱势群体购买并配送物资,参与建设临时医院,为公共设施消毒,生产和分发消毒液……他们还捐献设备、金钱、食物甚至是自己的血液来帮助他人渡过难关。西班牙阿尔内多:加班加点生产防护服的工厂员工德国巴尔新豪森:手工缝制的口罩美国卡拉巴萨斯:3D打印机制作的口罩阿富汗喀布尔:消毒小分队巴基斯坦卡拉奇:正确洗手科特迪瓦
29岁的薇薇安·舒淇尔特把黄瓜片放在厨房秤上,准确称量后,将结果录入电脑。在吃酸奶或豆腐前,她都会先扫描包装上的条形码,了解其中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精确含量。舒淇尔特重56公斤,考虑到她1.68米的身高,这是非常健康的正常体重,但她的目标是达成最优的体脂分布。她这样录入数据:有机凝乳,艾德卡超市,200克;蓝莓,散装,100克;40分钟慢跑,9.6公里/时……软件会给出相应评价。这种生活方式
他还在撒谎。论新冠病毒时间:2月7日、2月19日他说:“到了四月份,天气暖和了,新冠病毒的毒性就会减弱。温暖的气候能对这种病毒产生负面作用。”真相:现在判断温暖的气候能否遏制病毒蔓延还为时尚早。呼吸道病毒也许是季节性的,但世界卫生组织称,新冠病毒“能在所有地区传播,包括炎热潮湿的地区”。时间:2月27日他说:“疫情会消失。有朝一日,它就奇迹般地消失了。”真相:美国国家过敏症与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安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