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改变生活

来源 :海外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xiao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

1858年的纽约百老汇街景。19世纪的曼哈顿人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生活中的很多行为会提升染病率。

  19世纪末,全球每七人就有一人死于结核病,且该病是当时美国的第三大致死原因。德国医生罗伯特·科赫以科学的方法证实结核病是由细菌引起的。这一发现逐渐被医生们接受,但其在公众间的普及速度却十分缓慢,大多数人对此不以为意,他们不知道很多行为会让自己染病。在纽约行医的早期结核病专家阿道弗斯·克诺普夫在其著作《肺结核:适用于特殊机构和家庭的现代预防与治疗法》中写道,他发现自己的几个病人都曾在火车上和其他乘客共用玻璃杯,即便“他们咳嗽出了大量的痰”,也照用不误。那时,共用杯子的现象在家人,甚至陌生人之间都很常见。
  19世纪90年代,在克诺普夫的指导下,纽约市卫生局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活动,旨在教育公众、抑制疾病传播。这场名为“结核病防疫战”的公共卫生运动劝阻共用杯子的行为,敦促各州明令禁止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鼓励使用特定的痰盂,并定期仔细清洗。没过多久,人们便认为在公共空间随地吐痰是非常粗野的行为,并开始反感与他人共用杯子。这些公共行为上的改变对降低结核病患病率大有助益。
  大流行病能对社区产生深刻的影响,因为其颠覆了生活常规,扰乱了人们的精神状态。一般而言,疫情的影响不会仅局限于其所爆发的时期。它能彻底地改变社会,而且往往是通过培养出更好的行为习惯来实现这一点的。如今我们习以为常的很多基础设施和卫生习惯,其实都能追溯到历史上为应对毁灭性瘟疫而展开的卫生运动。
  19世纪的美国街头,污秽遍地。人们会把废报纸、厨余残渣,还有其他垃圾顺着窗户扔到街上。满街跑的马车也助长了街头的脏乱,因为每匹马每天都要在街上排泄粪便。死掉的马也会造成危害。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戴维·罗斯内在《不健康城市的画像》中提到,由于马的体型过大,所以在纽约市,人们会把马尸丢弃一旁任其腐烂,直到能捡走为止。孩子们还会玩弄這些横在街头的“玩具”。1880年,纽约街头清走了1.5万多具马尸。人类的排泄物也是个大问题。许多人会直接向窗外倾倒夜壶。廉价公寓没有独立卫生间,只有供20多人共用的户外厕所。这种厕所经常堵得污秽横流,直到夜里才会有掏粪工把一桶桶淌着脏水的粪桶拉走,但这些排泄物最终也只是顺着周边的港口进入海中。
  当市民与卫生官员渐渐明白肆虐全城的结核病、伤寒和霍乱之所以频繁爆发,都与垃圾密切相关时,各个城市才开始为人类排泄物建立专门的处理体系。整个过程中,科技的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官员们引入了砂过滤和氯化消毒系统来净化市政供水。然而由于成本、除臭以及管道铺设的问题,室内厕所迟迟未能普及。1891年,托马斯·克拉普改进了抽水马桶的设计,随后这种马桶先后在富人和中产阶级间普及开来。管道系统、污水处理系统以及廉价公寓改造共同帮助清除了公共街道上的排泄物。

| 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 |

20世纪中叶,公共卫生专家逐渐相信暴露在阳光下可以抵御结核病,于是他们到处张贴海报宣传自己的理论。

  疫情也彻底改善了美国文化的许多方面。当医生们相信通风良好的环境和新鲜空气可以对抗疾病时,建筑公司开始给房屋加盖门廊和窗户。房地产开发商也借势营销西迁项目,鼓动东部地区的医生劝导肺病患者及其家人搬离拥挤闷热的东部城市,迁居数千英里外空气干燥、阳光充足的地方,比如洛杉矶和科罗拉多斯普林斯。这一营销策略影响巨大,以至于在1872年,科罗拉多大约1/3的人口都是为了寻求健康而搬来的结核病患者。
  这种理念延续到了今日。虽然阳光不能杀死细菌,但我们都知道空气流通和户外活动能提升身体机能,改善精神状态,对儿童和成人都大有裨益。所以,“便于到公园等户外空间”这一广告宣传语仍然对购房者有十足的吸引力。随着人们开始追踪记录气温、气压以及其他天气模式,以期找到治疗疾病的“理想”环境,这种新鲜空气“疗法”最终使气候研究成为了一门正式学科。

| 营造利他的社会风气 |


  历史上的几次疫情在美国营造出了利他的社会风气。1793年黄热病爆发期间,无私的费城人挺身而出,挽救了自己的城市。当时,由于缺乏正规的危机应对方案,市长马修·克拉克森转而向志愿者寻求帮助。志愿者们募集了衣物、食物和捐款,搭建了一间临时医院,还为因疫情暂时或永久性失去依靠的191名儿童组建了一个家。由费城非裔人士运作的自由非洲人协会,其成员格外地慷慨无私:抗疫医务人员中有2/3的人都来自这个组织,他们搬运并埋葬死者,执行了许多医疗任务。
  20世纪在阿拉斯加地区小范围爆发的白喉疫情,引发了全美支持,还由此诞生了著名的“艾迪塔罗德”狗拉雪橇大赛。1925年1月,阿拉斯加州诺姆镇的白喉患儿数量开始攀升,整个小镇陷入危机。白喉杆菌产生的毒素致死性极强,除非注射抗毒素血清。这种已有几十年制备史的血清在诺姆镇的供应量早已不足,而且小镇对外的陆路和海路在冬季均无法通行。这时,镇上顶尖的20支雪橇犬队伍在各自主人的带领下立即采取行动,一路冒着零下60多度的严寒,以创纪录的时间从674英里外的费尔班克斯运回了第一批血清。他们于一周后又运回第二批血清,成功阻断了疫情,将诺姆镇的儿童从窒息的威胁中解救了出来。全美的报纸都报道了这次救援行动。为表示纪念,人们把这段历史改编成了电影(如《小狗波图》),并在中央公园树立了雕像,还创办了一年一度的重大赛事——“艾迪塔罗德”狗拉雪橇大赛。狗拉雪橇这种运输方式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启发了人们去探究航空医疗运输的可行性。如今在偏远地区,航空医疗运输时刻发挥着重要作用。

| 促进募捐策略与教育方法的革新 |


  疾病还刺激了募捐策略的发展。1952年爆发的脊髓灰质炎疫情导致全美5.7万人患病,其中21269人瘫痪。当时的形势十分严峻,明尼阿波利斯市最大的脊髓灰质炎患者收治医院——肯尼修女会,甚至一度没有婴儿床用于收治患儿。为应对疫情,美国小儿麻痹症基金会通过各地分会拨款约2500万美元。这个由罗斯福总统于1938年建立的基金会就是后来为人熟知的美国出生缺陷基金会。基金会为医疗机构调配铁肺、摇椅、病床以及其他设备,还指派医生、护士、理疗师以及医疗社会工作者到人手不足的地區援助。自其鼎盛的20世纪四五十年代起,该基金会的成功经验一直是公共卫生教育和募捐领域的金标准。
爱丽丝·杜马的平版画描绘了孩子们为预防疾病而去诊所体检的场景。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还激发了教育领域的创新。自1910年起,托马斯·爱迪生实验室开始与抗结核病活动家合作拍摄最早的教育片——有关结核病预防与传播的短片。这几部在农村公共场所大银幕上播放的短片,成为了最早被观众看到的电影。人们为对抗结核病所作的长期努力也为后来对抗脊髓灰质炎作出了示范——在特效疫苗研制成功前,应坚决将疫情置于公共议程的前列,为未来的公共卫生运动树立标准。

| 助推公民辩论与新闻行业的发展 |


  历史上的疫情还推动了公民辩论和新闻行业在美国的发展。早在殖民地时期,各家报纸就通过开辟渠道供人辩论争议性话题,培养出了各自的受众群体,而疫情正是争议性话题之一。1721年,波士顿爆发天花疫情,詹姆斯·富兰克林在此期间创办了《新英格兰新闻报》。这是殖民地时期美洲第一份刊载殖民地居民意见和观点的报纸。当时,天花病毒肆虐全城,当地一位名叫扎布迪尔·博伊尔斯顿的医生开始采用接种法,也就是人为制造感染,通过引发轻度症状来降低死亡风险。在反对接种派的支持下,詹姆斯·富兰克林创办《新英格兰新闻报》,并将其用作抵制天花接种的工具。同年,接种法的有效性得到了充分验证,连最坚定的反对派也认可了该方法的价值。而反对接种派的做法为公民辩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自殖民地时期以来,报纸、宣传册以及其他发声渠道持续发展和成长,它们会在每次疫情爆发时向公众传达疾病传播信息与治疗方法,宣布商店停业通知和隔离管制措施,发布与疫情相关的职位空缺(如花匠、护士、掘墓人、棺材匠等),还为公共辩论提供平台。如今,这一过程还在上演。媒体权威和普通民众蜂拥至社交媒体上讨论新冠疫情——人们散布消息、推测源头并宣泄对未知的恐惧。
  [编译自美国《史密森尼》]
  编辑:马果娜
其他文献
原本,我计划在这周六穿上一袭美丽的白纱裙,细细品尝一杯浪漫的玫瑰色葡萄酒,再吃上一口美味的三层帕夫洛娃大黄蛋糕。但事与愿违,我恐怕得坐在家里的沙发上,喝着杜松子酒,接起一个又一个来自亲友们的电话,倾听他们对我和未婚夫表达最由衷的同情。你猜得没错,我是个“新冠新娘”——因当前疫情导致婚礼被搁置的可怜姑娘之一。新冠病毒的肆虐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毁灭性影响,也让众多新人的婚车瞬间无处可去。拿我自
不必要的药剂处方、不遵医嘱而自行服用药品等都可能导致耐药细菌的增多。| 抗菌药物失效 |去年12月,日本国立国际医疗研究中心医院的研究团队发布了令人惊愕的调查结果:一年来,日本死于“耐药细菌”的病患或已超过8000人。所谓耐药细菌,是指抗菌药物(抗生素)对其无效,也就是能抵抗抗菌药物的细菌。该团队针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氟喹诺酮大肠杆菌”两种细菌展开调查。金黄色葡萄球菌
“我不喜欢喝可乐。在学校,老师也不让我们喝。一瓶可乐里有35块糖。”来自黑森州阿达尔贝特·施蒂弗特学校的七岁小朋友爱玛说。该校实行“无糖政策”,每天上午,学生们只能喝水,不能吃巧克力、饼干等零食。身材苗条的校长克里斯蒂安·柯内克尔在一所农场长大,致力于向学生传达均衡饮食的理念。学校的做法虽深受家长欢迎,却也惹怒了一些人,比如糖业协会会长君特·提森。这个协会的3万多名会员都是甜菜种植户和制糖商。他们
2020新年伊始,人类遭遇迎头痛击——COVID-19病毒来了,全世界都乱套了。慌乱的人们四处取经,他们从经典画作中得到了先知的启示——“勤洗手”。忧心人类安危的狗狗也规劝众人“别摸脸”。对于学界来讲,动物们在那次瘟疫中所展现出的惊人天赋至今仍是未解之谜。疫情蔓延引发的第一次群体恐慌就是后来被人们所熟知的“2020厕纸危机”。在此期间,画作《厕纸尖叫》诞生,该作品被后世认为是对画家爱德华·蒙克经典
| 独特的食材 |1947年,米佐拉姆邦脱离英国统治,成为印度的一部分。如今,近90%的米佐拉姆邦居民为基督徒。他们至今仍在坚持烹饪部落美食。各种由植物的根、芽和叶做成的炖菜,配以丰富的肉类和米饭,仍主导着一天中的早晚两餐。在这个偏远的边境地区,咖喱是个陌生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bai——一种被视为米佐餐精髓的白肉汤。正如印度大部分地区充斥着各种香料的主菜一样,bai的做法也随着当地人收获的作物种类
示威者与警察在纽约联合广场发生冲突。最近一直在写纽约疫中杂忆,有时候更多的是写当日的随感和往日的回忆,也间或记录一些在纽约的有趣经历。现在,疫情的肆虐和暴乱的袭击快要把大家本就不安稳的生活彻底打破了。关于纽约游行的事,我本来是迟迟不想动笔的,只希望一切都能平缓下来。可没想到,纽约的集会一波波地来了。人们穿过地铁线路,走上大桥。人群黑压压一片,你分不清是衣服的颜色还是皮肤的颜色。伴着夜晚街灯微微泛起
“你好,我的中文名是……”看港版文字时,每逢遇见“碧咸”(贝克汉姆)、“布殊”(布什)什么的,总要哑然失笑。这些名字根据音译而来,但音译取决于谁的口音?不明粤语的人字正腔圆地读起来,总觉得意思相差了十万八千里。每每行至旅游景点,看到专门摆摊给老外写/画名字的,心里总免不了狐疑,既好奇又“不明觉厉”,于是只能暗暗钦佩摊主渊博。要知道,来自世界各国的老外们,并非人人都有杰克(Jack)和玛丽(Mary
“您好,现转达关于侵犯女童G的举证,嫌犯为其父。”“禽兽”推手发给法官的其中一封举报信是这么开头的。附件包含令人揪心的报告,详尽描述了最肮脏的暴行。发信单位是意大利蒙卡列里“漢赛尔与格莱特”研究中心,那里俨然已成为针对性骚扰和恋童癖嫌犯的裁决所。然而,以这些报告发起的调查并不能揪出“乱伦父亲”或“变态教师”。因为假举报,有的家庭遭到破坏,有些人不得善终。在雷焦艾米利亚省的比比亚诺,被举报者噩梦缠绕
什么话可以用最少的字,同时表达出愤怒、惊讶、恐惧、喜悦、痛苦和激情这六种情绪?如果有,那一定是脏话。作为和人类语言同样古老的存在,脏话能使我们融入社会,变得有趣,并表达出各种情感。此外,脏话对人体也有着神奇的影响。| 脏话给人带来力量 |英国基尔大学心理学博士理查德·史蒂芬斯的研究显示,当人们在健身房锻炼,或是在搬沉重的家具时,骂脏话可以增加身体的爆发力,让人稍微感到轻松一些。在实验中,史蒂芬斯
刚开始养花时,我在窗台上凑了几个杯子,歪歪扭扭地种了些多肉植物。虽然我对它们一直照顾不周,但这些植物特别争气,只需要偶尔浇点水,就长得很好。我当时23岁,对日常生活不甚在意,总会忘记洗床单、吃药和喝水。那时我住在芝加哥,要打几份零工才能交上房租,跟家人也有些疏远。我毕业时,大衰退的阴影还未散去,想找一份富有创造性且能实现个人价值的工作似乎不太现实。我的父母也无法接受我这种生活状态,他们是虔诚的基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