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农学家的情怀

来源 :初中生之友·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ovo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每一个成功的取得都要付出辛劳,倾注心血,克服艰辛。郭予元院士在农业科技战线上获得成果的经历,清晰地证明了这一点。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1933 年,郭予元出生在上海的一个多子女家庭,幼时父亲破产,又遭上海沦陷,日寇铁蹄践踏黄浦江两岸,家里的生活每况愈下,只能靠变卖东西维持。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使他从小就懂得了人生的艰难,知道了国家贫穷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人穷志不穷!郭予元暗下决心:一定要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长大后报效祖国,让自己的祖国强大起来。他在上海读高中时,连续3 年都是年级第一名,为此学校免收了学费。那时他便养成了在艰苦条件下刻苦读书的好习惯。1949 年,上海解放了,郭予元迎来了自己一生中最难忘的秋天——他一口气报了5 个名牌大学并全部被录取。他选择了清华大学昆虫系,后因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昆虫系和其他一些院系合并成为北京农业大学,由此他成为一名农业大学的学生。
  从清华到农大,他不大情愿但又无可奈何。可经过学校对新生的入学教育,尤其是当他下乡实习,看到漫天的蝗虫疯狂地吞食着庄稼,农民在因虫害而绝产的田间落泪,甚至在地头点香求神驱虫的时候;当他在农民的土炕上,听他们讲对摆脱贫穷能吃上饱饭的渴望的时候……他的思想悄然发生了变化:既然已经上了农大,就要负起责任,要为发展祖国农业科学而奋斗。他懂得一个企盼国家独立富强的青年,必须为建设新中国而奉献自己。从那时起,他就立下了志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这样,毕业后他义无反顾地来到当时交通不便、贫穷落后的宁夏。
  分配给我的工作就是我的阵地
  1953 年的宁夏还没有成立自治区,银川是省会,可这里没有一条柏油路,没有一座楼房,连省政府都是几排平房,城市规模就像内地的一个小镇;吃水靠牛车送,发电机还是清末留下来的。郭予元被分到了省农技推广站,报到后被派下乡蹲点。当时没有公交车,近靠步行远骑单车,带上行李用具在土路上一骑就是一百多公里,连屁股都磨出了泡。他吃住在农民家里,白天下地了解病虫害情况,向农民学习,也向他们推广防治技术;晚上在油灯下带着问题查书找答案,边干边学。在田间地头、村院农舍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生活工作条件虽然艰苦,但得到农民的认可和信任,郭予元初战告捷。冬季回到推广站,他在小平房做实验,研究病虫害是怎样发生、该怎样防治,写报告,写总结,办培训班,参加各种政治活动还附带着学外文……这个上海小伙子有着使不完的精力,从不叫苦叫累,站里领导和同事对他都很满意。
  最让郭予元难忘的是对稻瘟病的防治。宁夏作为引黄灌区,水稻是主要农作物之一,稻瘟病连年发生。为了研究这种病的防治方法,1955 年推广站调他到农业试验场单枪匹马挑大梁,负责这个项目。郭予元常常在水田里一泡就是四五个小时,稻田里施的羊粪在烈日下发酵,使他的腿上长满了脓包,当地人叫羊粪疙瘩,远看像是穿了一双黄靴子,刺痒难熬。可他“穿着一双黄靴子”愣是每天走十多块田观察病情,并定时更换病菌孢子捕捉器上的载玻片;搞盆栽,查文献,到气象站查资料分析天气与病情变化的关系,自学统计分析。最终用辛苦换来了出色的成果:他能通过7 月的雨量与雨日较准确地预测8 月份稻瘟病发生的程度,做出了用前期叶瘟病情较准确预测后期穗瘟病情的预测模型,提出了高效控制稻瘟病的药剂防治技术规范。因出色的工作表现,他被省里推荐参加了稻瘟病考察团去全国主要稻区考察。
  郭予元另一项出色的成果是麦种蝇和其他一些疾病的防治。1958 年,他选中了宁夏成立自治区时新划入的西海固地区进行相关研究。在这个宁夏最穷的地方,他一扎就是几年,终于搞清了这种虫害的发生规律并找到了控制其危害的方法——用辛硫磷拌种,一举解决了这个问题。此外,将大面积小麦腥黑穗病病穗率大幅压低、消灭豌豆象虫、控制杨树上的腐烂病等,都是他辛勤劳动的成果。
  郭予元是勤奋的,也是聪明的。苦活难活他抢着干,很多岗位他边学边干都能够胜任,且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宁夏近30 年里,他当过农技推广员、技术员、农校教师、农学院教师、植保所所长;他关注过几乎所有宁夏农林作物的重要病虫害,教过中专植保范畴所有的专业课,多数都是自编教材。由于郭予元总是被调来调去,岗位常变,有人惋惜地说:“领导把你当万金油了,哪儿需要往哪儿抹,怎么能出大成绩?”对此,他只是淡淡一笑:“生产上要解决的问题太多了,事儿都得有人干,分配给我的工作,就是我的阵地。”就是靠着这种甘当“万金油”的精神,郭予元在宁夏的科研工作硕果累累,对宁夏农业昆虫调查和有关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好射手赢得美名是由于目标明确
  1982年,阔别北京已近30 年的郭予元被调到了急需人才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在有的人看来,从宁夏小科研所一下调到国家的权威大机构是一步登天,可在郭予元看来,却是重任在肩。他还是抱着甘当“万金油”的想法,哪里需要往哪抹。基调室、麦虫室、棉虫室……用他自己的话讲,他恰似排球场上的自由人,什么位置需要,就立即上场。从1983 年起至20 世纪90 年代初期,他几乎每年都有三四个月下农村基层,并且总是能结合实际提出科研思路。棉铃虫是我国棉花的最主要害虫,每次大爆发都会使全国棉花减产二三成,经济损失在百亿元左右。由于宁夏基本上不种棉,郭予元50多岁才开始研究棉铃虫,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多年基层科研工作的经验,他带领着一个课题组,几年内解决了棉铃虫防治中的重大难题,一举拿下了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他们的科研成果“新乡示范区控制棉铃虫猖獗危害配套关键技术”,在1992 年棉铃虫特大爆发期大显神威,不但使重灾区新乡县示范区内3 000 多公顷棉田免受棉铃虫的危害,达到平均亩产皮棉70 公斤以上,成为全国在棉铃虫爆发年份成功控制其危害的防治典型,而且直接推广应用到冀、鲁、豫、陕等棉花主产区47 万公顷棉田后成效显著。为推广这项技术,他和同事们还培训了数千名农技骨干,出版了多本有关棉铃虫防治的学术专著和科普读物,制作了多套科普幻灯片录像,使广大棉农从中受益。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项研究,郭予元和他的课题组还配合农业部农作物病虫害测报处制定出《全国棉铃虫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技术规范》,从此使棉铃虫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有章可循,改变了过去只靠打药的传统防治思路,使棉铃虫防治由单一的药防变成了综合防治。
  正是在这种“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阵地”的信念支撑下,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后,郭予元主持研究“河南南阳小麦吸浆虫综合防治示范”,再次获得了1998 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他的团队承担的“我国棉铃虫地理型组成及兼性迁飞规律”获得了1999 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农田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课题,获得了突出贡献荣誉证书和1999 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外,他还把分子生物学、蛋白组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先进理论技术应用于农业防虫研究,追踪国际先进科技前沿,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开拓性的进展。
  在郭予元身上,还有许多令人难忘的品格。各种科研成果报奖,作为主要贡献者,他往往会提出各种理由把自己往后排,凡有合作人的奖项,他多数不是第一完成人。他说:“能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同心协力取得成绩又推出新人,比给我几个第一都值。”
  郭予元最爱说的一句格言是“好射手赢得美名并非由于他的弓箭,而是由于他的目标”。他不为名利地位所动,面对压力愈挫愈强,都得益于50 多年前给自己定下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改变祖国农业落后面貌而奋斗的目标。
  这就是郭予元,一个中国农业科学家的情怀!
其他文献
美方不断升级中美经贸摩擦,将对中国经济产生哪些影响?中国金融业是否有足够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金融业将如何应对市场变化?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27日接受了记者采访。  1. 影响有限 中国完全有能力应对经贸摩擦  记者:近期,美方不断升级经贸摩擦,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多大?  郭树清:从中国来看,美国固然可以把关税加到极限水平,但这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限。经贸摩擦的影响完全可控,我们有能力
原来可以“不舍也得”  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人驾车经过一路段时,看到三个人正在等公共汽车:一个是患了重病的老太太,一个是曾救过他的医生,一个是他心仪的女郎,而他的车只能搭载一人。  应该搭载谁?  很多人会悲壮地选择老太太,关键时刻,牺牲自我成全他人。许多年来,我们的思想和道德一直行走在这条轨道上。  然而,这个人的选择却出人意料:把钥匙交给医生,让他送老太太去医院,自己陪心爱的女郎一起等公共汽
当学生从你手中接过批改过的作文本,是随手扔在一边,弃之不理,还是满心期待,想看看你给他的评语?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刚刚接触作文的小学生会急切地想看到老师给出的评语,但随着年级的升高,有些学生对老师辛辛苦苦写的评语顶多浏览一下,并未放在心上,更不用说及时主动地修改。我们的作文评语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呢?  一、当前的作文评语类型  1.套话式评语  所谓套话式评语就是用单一的评判语句在不同的作文中反
2017年,欧洲宇航局公布了法国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吃“马卡龙”的照片。  随着中国的“天宫”空间站正式进驻航天员,算上美国和俄罗斯等国合伙搞的“国际空间站”,人类在太空里又有了两个同时运转中的空间站。宇航员在空间站的生活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这跟乘坐飞船环绕地球几圈有着本质的不同,相比飞船的飞行时间,空间站要累月成年地在轨道飞行,宇航员在这里生活的时间,少则数周长则论年。如果在短时间里有各种不便,宇
想上大学,不想当工人,那是恢复高考以后的事。记得当时很兴奋,一门心思想上大学,读什么无所谓。一开始是准备考理科,我在中学时,自我感觉化学很好,于是就想到了要学医。化学和学医究竟有什么联系,也没想明白。  当时想读书的欲望太强烈,不能读书意味着世界末日。匆匆上阵,第一年虽然参加了复试,结果还是落了榜。落榜对我是个很大的刺激,因为我发现自己很笨,很糟糕,根本就不是上大学的料。  我只是个想读书的痴心汉
9月2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出席中宣部举办的“文化茶座”,强调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专家学者请进门,求思于广大,交友于学人,听意见交朋友,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上水平。  在这次“文化茶座”上,邢贲思、金冲及、汝信等社科理论界知名专家学者,围绕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理论创新和学术创新、加强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等问题,各抒
投递简历、在线测评、视频面试……  一系列“云操作”下,西南政法大学毕业生肖婷婷,与一家律师事务所达成签约意向。  “原先我还担心找工作会受影响,没想到重庆人才网搭建的线上求职平台让我顺利找到了工作。”肖婷婷开心地说。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许多行业遭受巨大冲击,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在这一背景下,线上平台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组织形式,在创造新就业、促进新消费上持续创造社会价值。  平
1895年,德国渥滋堡大学的物理教授伦琴利用克鲁克氏管做试验,他将管子内的绿色微光称为“X光”。伦琴发现如果让X光接触底片(19世纪末期时照相机使用的是种厚重的方形底片),底片就会曝光无法使用,甚至底片也不能跟X光放在同一个屋子里,他放在实验室抽屉里的底片也都曝光。  但是伦琴并没有像一般人一样,气愤地把曝光坏掉的底片丢掉,而是将曝光的底片拿到暗房冲洗,而当他看到冲洗出来的照片中有把完整的钥匙时,
摘要:阿长是《朝花夕拾》中反复出现的人物形象。“母亲”的影像在她身上强烈聚焦——阿长对“母亲”的身份有着强烈的渴望,以至产生误认;“鲁迅”对母亲角色则因缺失而有意地寻找。以此为抓手,追问二者间的复杂互动,对理解阿长文本行为、把握鲁迅创作心理,继而推进《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都是有益的。  关键词:“母亲”影像;阿长;整本书阅读  阿长,“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猫·鼠·狗》)。在鲁迅创作《
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重大疑难纠纷不出乡镇。垫江县279个村以及22个居委会的调解员,成了化解纠纷、维护一方平安,乐为乡亲——  2005年4月8日凌晨,8级大风造成垫江县桂溪村五组一楼房垮塌,导致两对夫妇葬身废墟。惨剧发生后,死者家属要求楼主和建委赔偿100万元,说:“如果他们不死的话,每年会赚很多钱。”  镇、村调解委员会主任龚元兴、袁春碧及时赶到,面对这个“鸡生蛋、蛋孵鸡”的理论,龚元兴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