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各大专院校的校舍已经不堪重负,建设新的校区已经是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本校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总结,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对以后高校的基建管理有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高校;基建;规划;项目管理
自1998年开始,国家开始加大高校的招生力度,录取人数从1998年的108万人升至2013年的686万人,录取率从33.75%升至75%。十五年来,高校录取的人数增长了六倍还多。学生的增加使各大学的硬件设施捉襟见肘,为改善教学条件,各学校纷纷建设新的校区。在此背景下,中国拉开了前所未有的大学新校区的建设序幕,笔者所在的广西财经学院也面临同样的问题。通过对新校区的建设管理,在大学新校区建设过程中的问题逐渐显现,这些问题在各大学新校区的建设过程中,或多或少的都曾经出现过,笔者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减少或者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
一、关于新校区的规划问题
高校的旧校区一般都位于城市闹市区,即便是当年建设时还比较偏远,但随着城市的高速扩张,现在也已经处于繁华地段,原校区周边已经没有可供扩展的土地,使得新校区往往选择建在城市的周边,这样一则可以降低征地的费用,再则可以有更多可利用的土地。但是,远离老校区也会带来各种弊端,比如教师的通勤问题,校园的管理问题,以及学生的出行问题等等。
高校新校区的规划首先定位为一个教育场所,为教育教学服务,当然还要为师生的生活学习服务,因而其校园的规划应该满足教学、科研、生活以及实习的要求。因此,要认真研究校园师生的实际需求,才能踏踏实实解决好为师生的服务问题[1]。很多高校在新校区的规划中,单纯的追求高、大、上,没有切实的考虑师生的使用需求,造成在投入使用后的种种不便。搞好校园规划不应盲目照搬某种模式,要有的放矢,目前国内外校园模式有多种,各个大学在做规划工作时要因地制宜。财经学院的新校区近似为扇形,中间为河道,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在规划中,采取了核心区的规划模式,其特点是核心建筑由主要带有标志作用的图书馆、教学主楼等组成。中心建筑群又往往与生态环境、集中绿化景观相结合[2]。学校主干道呈环形设计,教学楼、宿舍、实验楼、活动中心、运动场沿路设置,方便学生到达。依据体能工效的分析,通常人所能忍受的步行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适宜的步行时间在10分钟以内,这与大学教学作息及课间间歇规律也基本相符。所以以正常平均步速80米/分钟计算,校园内从学生生活区到教学区的理想距离在800m以内为宜,鉴于两点间道路一般很难直线到达,故一般取半径为600m[3],学校新校区在这一点上是完全满足的。虽然学校的规划做的很详细,但是由于征地问题,使得部分规划不能实施,造成了部分学校建筑重新选址的问题,由于目前各高校实行的是分期建设,往往是一边使用,一边建设,造成工程建设与校园使用相互影响。
二、关于新校区建设的成本控制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经费都是以国家财政拨款和收取学生学费、住宿费为主要经费来源,虽然现在很多高校都在拓宽筹资渠道,但在高校的资金来源中,国家的财政拨款、学费、住宿费收入和银行贷款仍是主导。以广西为例,在2010年之前,各高校财政拨款在高校办学经费中约占30%~50%左右,并且所占呈比例逐年下降趋势,学费、住宿费收入仍占据主导地位,约占总收入的50%以上,学校用于发展建设的专项拨款很少,学校只能靠银行贷款来解决,资金筹措渠道非常单一,难以满足高校发展的需求。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新校区的建设地点一般选择在市郊,水、电、路、气、通讯等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比较滞后。因此,新校区建设往往是一项建设周期长、涉及范围广、投资规模大的工程项目,它一般包含了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水、电、路、气、通讯等)和教学及服务设施(教室、实验用房、办公用房、体育场馆、学生宿舍、学生食堂、服务用房、景观绿化等)等内容。另外,新校区的建设过程往往长达(3~5)年,不仅会受到地质、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周边社会因素和国家宏观调控等社会环境的影响。上述诸多因素决定了高校新校区建设的特殊性、艰巨性和复杂性[4]。基于以上情况,对新校区建设成本的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成本的控制首先是做好前期的规划,有资料显示一个工程项目,工程造价的90%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已经确定,施工阶段能影响项目投资的仅占5%左右;工程设计费虽然只占工程造价的5%,而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却能达到15%。因此,在工程设计阶段,就应该格外重视设计与施工的协调。如果双方难以及时协调,常常产生造价和使用功能上的损失。设计和施工过程的深度交叉,能够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最大幅度地降低成本。同时,设计阶段属于案头工作,进行设计修改优化的成本是很低的,但是对项目投资的影响却是决定性的[5]。在本校新校区的建设过程中,由于规划的改变及建筑功能的变更造成额外的成本增加,这就需要在前期综合考虑各个使用部门的要求,尽量考虑到使用者的需求,那么在以后的建设中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变更,这样既可以降低造价成本,又可以减少工期,增加工程的进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降低了成本。除了在项目的规划阶段要加强协商外,在工程的施工图设计、项目招投标、合同实施、工程施工及竣工结算方面都可以对项目的成本进行控制。
三、关于新校区的工程施工管理
一直以来,对于高校新校区的项目管理一般是通过建设单位组织项目管理机构,大多叫工程指挥部,由校领导挂帅,结合单位其他部门和校内基建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但这种机构的临时性决定其组成人员对工程了解不多,极易因甲方专业方面的专业知识缺乏而缺少监督。施工单位由于拥有建筑施工的各类专业人员和长期的施工经验,同时也磨练出丰富的“对付”甲方的经验,甲、乙双方在专业知识和经验上的不对称性和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的现实,使工程建设甲方管理存在很大的管理漏洞和问题[6]。因此高校如何才能实现对建设工程全过程的专业化有效管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工程建设施工阶段是工程设计图纸最终实现并形成工程实体的阶段,是最终形成工程产品质量、工程项目使用价值的重要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各方共同努力,互相协调、积极主动地解决施工中发生的各种问题,才能保质保量的按期完成工程。因此,在施工阶段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开工前的图纸会审工作
作为工程施工的依据,图纸的好坏关系到工程质量的优劣及工程的进展顺利程度。因此在图纸会审前,要组织各方人员认真熟悉图纸,对图纸中发现的错误以及不明确的部位要认真做好记录,及时提出,尽可能将问题在图纸会审中解决。
2.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工程管理人员对建筑工程质量控制应该积极主动,对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各种因素预先加以分析、控制,平时多检查现场,及时发现问题,不能等出现了质量问题再进行处理。在此阶段,要重点做好工程质量的事先控制和事中控制,预防为主,加强过程检查和控制。对建设中使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及相应的机器设备进行不定期检查,防止施工企业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由于施工方的原因造成工程质量不符合标准的,甲方代表要立即与监理方沟通要求施工方修理、返工并承担由此带来的损失。
3.工程项目的进度控制
项目开工前,甲方代表要求施工单位根据合同施工工期做出项目整体进度计划以及月计划和周计划,并且定期检查施工单位的完成情况,督促施工单位重视进度。对于意外原因造成的工期延误,甲方代表要分析原因并要求施工单位重新制定进度计划,并采取措施弥补滞后的时间,力求保证整体项目在合同约定时间完成。对于工程延误产生的原因可以一般分为两类,即由甲方的原因和施工方的原因[7]。例如设计图纸出现问题、甲供原材料未按时进场、现场停水停电、遇到无关人员阻工等可以视作甲方的原因,作为甲方代表要与相关部门及时沟通,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请示解决方案,积极协调处理解决。如果是在甲方提供完备的施工条件和材料情况下,由于施工方人员的生产效率低下、施工质量不合格等原因造成进度滞后,甲方代表要坚决的与施工方进行沟通,提出整改措施[8]。
4.工程的签证问题
工程签证是指施工图纸所确定的内容以外的施工现场所发生的实际工作,由监理和甲方工地代表确认其工程的发生与数量。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很多费用的增加都是由于工程签证所造成的。所以在具体工程签证的管理过程中,对工程签证内容应进行认真分析,对于施工合同条款及工程量清单综合单价中已包含的工作内容,则不属于签证的工作范围,责任方为施工单位的不属于签证的工作范围,其它的非施工方的原因、施工图纸之外的才是工程签证的范围。
5.工程的安全文明施工
由于高校人员密集,因此施工单位要制定详细的安全生产制度,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安全生产教育制度、安全事故报告制度,以及各类施工作业规程。要求施工方按规定配备劳动防护和安全防范用品,严密监控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行为,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对高空作业、交叉作业等,应进行安全交底,监督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应设立各种安全警示标志,对“洞口”、“临边”等容易引发安全事故的场所,应采取严密的防护措施;一旦发生事故则应立即通报,不得隐瞒和延迟。
四、结语
高校的新校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甲方、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单位的共同努力,甲方代表起着一个中枢的作用,贯穿于整个建设周期。只有较好控制规划、造价、质量、进度、安全等目标,才能在建设过程中,做好对基建项目的管理,按期保质的完成项目。高校新校区建设问题很多,通过对建设经验的总结,可以对今后的高校基建管理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侯启凡,高校校园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闽江学院学报,2007(2),127-131
[2]高冀生,中国高校校园规划的思考与再认识[J] 世界建筑,2004(9),76-79
[3]张建华,刘建军,对当今大学新校园规划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5(3)
[4]刘华奇,高校新校区建设的合同管理与投资控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85-87
[5]李雷,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管理中的若干经验[J],职业向导,2011(20),151
[6]李利柯,基于基建项目的甲方管理经验探讨[J],科技资讯,2005(23),176-177
[7]方程,陈秋云,浅谈甲方代表对基建工程“三控”的工作重点[J].中国科技信息.2006(22):61-62
[8]谢勇,浅论建设项目的甲方管理[J],现代服务,2011(16),149-150
关键词:高校;基建;规划;项目管理
自1998年开始,国家开始加大高校的招生力度,录取人数从1998年的108万人升至2013年的686万人,录取率从33.75%升至75%。十五年来,高校录取的人数增长了六倍还多。学生的增加使各大学的硬件设施捉襟见肘,为改善教学条件,各学校纷纷建设新的校区。在此背景下,中国拉开了前所未有的大学新校区的建设序幕,笔者所在的广西财经学院也面临同样的问题。通过对新校区的建设管理,在大学新校区建设过程中的问题逐渐显现,这些问题在各大学新校区的建设过程中,或多或少的都曾经出现过,笔者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减少或者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
一、关于新校区的规划问题
高校的旧校区一般都位于城市闹市区,即便是当年建设时还比较偏远,但随着城市的高速扩张,现在也已经处于繁华地段,原校区周边已经没有可供扩展的土地,使得新校区往往选择建在城市的周边,这样一则可以降低征地的费用,再则可以有更多可利用的土地。但是,远离老校区也会带来各种弊端,比如教师的通勤问题,校园的管理问题,以及学生的出行问题等等。
高校新校区的规划首先定位为一个教育场所,为教育教学服务,当然还要为师生的生活学习服务,因而其校园的规划应该满足教学、科研、生活以及实习的要求。因此,要认真研究校园师生的实际需求,才能踏踏实实解决好为师生的服务问题[1]。很多高校在新校区的规划中,单纯的追求高、大、上,没有切实的考虑师生的使用需求,造成在投入使用后的种种不便。搞好校园规划不应盲目照搬某种模式,要有的放矢,目前国内外校园模式有多种,各个大学在做规划工作时要因地制宜。财经学院的新校区近似为扇形,中间为河道,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在规划中,采取了核心区的规划模式,其特点是核心建筑由主要带有标志作用的图书馆、教学主楼等组成。中心建筑群又往往与生态环境、集中绿化景观相结合[2]。学校主干道呈环形设计,教学楼、宿舍、实验楼、活动中心、运动场沿路设置,方便学生到达。依据体能工效的分析,通常人所能忍受的步行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适宜的步行时间在10分钟以内,这与大学教学作息及课间间歇规律也基本相符。所以以正常平均步速80米/分钟计算,校园内从学生生活区到教学区的理想距离在800m以内为宜,鉴于两点间道路一般很难直线到达,故一般取半径为600m[3],学校新校区在这一点上是完全满足的。虽然学校的规划做的很详细,但是由于征地问题,使得部分规划不能实施,造成了部分学校建筑重新选址的问题,由于目前各高校实行的是分期建设,往往是一边使用,一边建设,造成工程建设与校园使用相互影响。
二、关于新校区建设的成本控制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经费都是以国家财政拨款和收取学生学费、住宿费为主要经费来源,虽然现在很多高校都在拓宽筹资渠道,但在高校的资金来源中,国家的财政拨款、学费、住宿费收入和银行贷款仍是主导。以广西为例,在2010年之前,各高校财政拨款在高校办学经费中约占30%~50%左右,并且所占呈比例逐年下降趋势,学费、住宿费收入仍占据主导地位,约占总收入的50%以上,学校用于发展建设的专项拨款很少,学校只能靠银行贷款来解决,资金筹措渠道非常单一,难以满足高校发展的需求。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新校区的建设地点一般选择在市郊,水、电、路、气、通讯等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比较滞后。因此,新校区建设往往是一项建设周期长、涉及范围广、投资规模大的工程项目,它一般包含了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水、电、路、气、通讯等)和教学及服务设施(教室、实验用房、办公用房、体育场馆、学生宿舍、学生食堂、服务用房、景观绿化等)等内容。另外,新校区的建设过程往往长达(3~5)年,不仅会受到地质、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周边社会因素和国家宏观调控等社会环境的影响。上述诸多因素决定了高校新校区建设的特殊性、艰巨性和复杂性[4]。基于以上情况,对新校区建设成本的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成本的控制首先是做好前期的规划,有资料显示一个工程项目,工程造价的90%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已经确定,施工阶段能影响项目投资的仅占5%左右;工程设计费虽然只占工程造价的5%,而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却能达到15%。因此,在工程设计阶段,就应该格外重视设计与施工的协调。如果双方难以及时协调,常常产生造价和使用功能上的损失。设计和施工过程的深度交叉,能够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最大幅度地降低成本。同时,设计阶段属于案头工作,进行设计修改优化的成本是很低的,但是对项目投资的影响却是决定性的[5]。在本校新校区的建设过程中,由于规划的改变及建筑功能的变更造成额外的成本增加,这就需要在前期综合考虑各个使用部门的要求,尽量考虑到使用者的需求,那么在以后的建设中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变更,这样既可以降低造价成本,又可以减少工期,增加工程的进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降低了成本。除了在项目的规划阶段要加强协商外,在工程的施工图设计、项目招投标、合同实施、工程施工及竣工结算方面都可以对项目的成本进行控制。
三、关于新校区的工程施工管理
一直以来,对于高校新校区的项目管理一般是通过建设单位组织项目管理机构,大多叫工程指挥部,由校领导挂帅,结合单位其他部门和校内基建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但这种机构的临时性决定其组成人员对工程了解不多,极易因甲方专业方面的专业知识缺乏而缺少监督。施工单位由于拥有建筑施工的各类专业人员和长期的施工经验,同时也磨练出丰富的“对付”甲方的经验,甲、乙双方在专业知识和经验上的不对称性和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的现实,使工程建设甲方管理存在很大的管理漏洞和问题[6]。因此高校如何才能实现对建设工程全过程的专业化有效管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工程建设施工阶段是工程设计图纸最终实现并形成工程实体的阶段,是最终形成工程产品质量、工程项目使用价值的重要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各方共同努力,互相协调、积极主动地解决施工中发生的各种问题,才能保质保量的按期完成工程。因此,在施工阶段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开工前的图纸会审工作
作为工程施工的依据,图纸的好坏关系到工程质量的优劣及工程的进展顺利程度。因此在图纸会审前,要组织各方人员认真熟悉图纸,对图纸中发现的错误以及不明确的部位要认真做好记录,及时提出,尽可能将问题在图纸会审中解决。
2.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工程管理人员对建筑工程质量控制应该积极主动,对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各种因素预先加以分析、控制,平时多检查现场,及时发现问题,不能等出现了质量问题再进行处理。在此阶段,要重点做好工程质量的事先控制和事中控制,预防为主,加强过程检查和控制。对建设中使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及相应的机器设备进行不定期检查,防止施工企业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由于施工方的原因造成工程质量不符合标准的,甲方代表要立即与监理方沟通要求施工方修理、返工并承担由此带来的损失。
3.工程项目的进度控制
项目开工前,甲方代表要求施工单位根据合同施工工期做出项目整体进度计划以及月计划和周计划,并且定期检查施工单位的完成情况,督促施工单位重视进度。对于意外原因造成的工期延误,甲方代表要分析原因并要求施工单位重新制定进度计划,并采取措施弥补滞后的时间,力求保证整体项目在合同约定时间完成。对于工程延误产生的原因可以一般分为两类,即由甲方的原因和施工方的原因[7]。例如设计图纸出现问题、甲供原材料未按时进场、现场停水停电、遇到无关人员阻工等可以视作甲方的原因,作为甲方代表要与相关部门及时沟通,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请示解决方案,积极协调处理解决。如果是在甲方提供完备的施工条件和材料情况下,由于施工方人员的生产效率低下、施工质量不合格等原因造成进度滞后,甲方代表要坚决的与施工方进行沟通,提出整改措施[8]。
4.工程的签证问题
工程签证是指施工图纸所确定的内容以外的施工现场所发生的实际工作,由监理和甲方工地代表确认其工程的发生与数量。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很多费用的增加都是由于工程签证所造成的。所以在具体工程签证的管理过程中,对工程签证内容应进行认真分析,对于施工合同条款及工程量清单综合单价中已包含的工作内容,则不属于签证的工作范围,责任方为施工单位的不属于签证的工作范围,其它的非施工方的原因、施工图纸之外的才是工程签证的范围。
5.工程的安全文明施工
由于高校人员密集,因此施工单位要制定详细的安全生产制度,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安全生产教育制度、安全事故报告制度,以及各类施工作业规程。要求施工方按规定配备劳动防护和安全防范用品,严密监控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行为,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对高空作业、交叉作业等,应进行安全交底,监督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应设立各种安全警示标志,对“洞口”、“临边”等容易引发安全事故的场所,应采取严密的防护措施;一旦发生事故则应立即通报,不得隐瞒和延迟。
四、结语
高校的新校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甲方、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单位的共同努力,甲方代表起着一个中枢的作用,贯穿于整个建设周期。只有较好控制规划、造价、质量、进度、安全等目标,才能在建设过程中,做好对基建项目的管理,按期保质的完成项目。高校新校区建设问题很多,通过对建设经验的总结,可以对今后的高校基建管理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侯启凡,高校校园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闽江学院学报,2007(2),127-131
[2]高冀生,中国高校校园规划的思考与再认识[J] 世界建筑,2004(9),76-79
[3]张建华,刘建军,对当今大学新校园规划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5(3)
[4]刘华奇,高校新校区建设的合同管理与投资控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85-87
[5]李雷,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管理中的若干经验[J],职业向导,2011(20),151
[6]李利柯,基于基建项目的甲方管理经验探讨[J],科技资讯,2005(23),176-177
[7]方程,陈秋云,浅谈甲方代表对基建工程“三控”的工作重点[J].中国科技信息.2006(22):61-62
[8]谢勇,浅论建设项目的甲方管理[J],现代服务,2011(16),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