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和前3个月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zhaozhiq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9月,我背着一个登山包带着两件行李,从广州出发来到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简称UCL)攻读硕士学位;2018年9月,我在UCL门前拿着毕业论文拍了张照,从伦敦回到广州,结束一年研究生生涯。
  得知我已经硕士毕业回国了,很多同学都很惊讶。
  “你一年就毕业了?”
  这是我回国后听到最多的一句质疑,英国一年制的学位让很多人觉得这个硕士文凭很水。由于每个人需求不一样,努力程度不一样,对研究生学习期待值不一样,与其争辩“水不水”的问题,不如把我的真实感受分享给大家。
  混一混把文凭拿到?
  不少人质疑英国一年制硕士时间短,混一混就能把文凭搞到手,相当轻松。经过一年学习下来,我觉得用“宽进严出”来形容英国硕士更合适。
  相较于国内考研竞争激烈,申请英国硕士并没有那么难。但是英国学校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也不可能让你轻轻松松毕业。与国内不同的是,英国硕士的学位证是分等级的,一年学习下来你的成绩直接显示在你的学位证上。极少部分尖子生可以拿到Distinction,中上水平可以拿到Merit, 大部分人拿到Pass。换而言之,在你拿着英国的硕士文凭去找工作的时候,用人单位通过学位证就可以知道你这一年的成绩表现。
  就我所读的人文社科领域而言,要毕业拿证确实不算十分困难,考试努力一下,作业按时完成,一切按部就班可以顺利毕业。但是,对于从国内上本科到英国读研究生的同学而言,语言障碍,中西方学术思维的差异,教育背景、方式的不同,如果想拿到比较满意的成绩,注定需要比其他同学付出更多的努力,我在英国的前三个月都是在焦虑和痛苦中度过。
  在人文社科领域,英国的授课型硕士属于探究式学习,每周课时不多,我一周只有两门课,但上课前,老师会开一张书单(reading list),需要自己阅读,然后小组讨论,如果没有前期阅读,上课时根本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刚开始的三个月,我几乎每周都泡在图书馆里,但是文献却怎么也读不完,从中文专业转到英国的教育与国际发展专业,很多理论我都不懂,全英文文献看得也十分吃力。
  冬天慢慢到来,天气越来越差,夜越来越长,有时甚至一整周都见不到太阳,这是我在英国最黑暗的时光。尽管不能完全看懂,也只能硬着头皮啃,在三个月后的某一段时间,我突然觉得看文献不那么吃力了,阅读速度也快了很多,我第一次亲身体验了这种量变到质变的奇妙感觉,这也是我在英国上的第一课。后来我和朋友聊天时发现,三个月对于很多人而言都是分水岭,经历了这三个月的适应期,英国的学习生涯才算正式开始。
  读研为了什么?一年学什么?
  目前,英国大部分研究生项目是一年制的授课型硕士,在我选择研究生项目的时候,我发现英国一年的授课型研究生项目分类非常细。例如,我选择的大方向是教育与国际发展,这个大方向下还分了三个分支:教育规划、经济与国际发展,性别方向教育与国际发展,健康方向教育与国际发展。每一个分支项目授课内容的侧重点不一样,我所在的教育规划、经济与国际发展,更加侧重教育经济学,如何通过教育政策制定发挥教育的最大经济效益。同样,性别方向项目则更关注教育中的性别平等问题。经过一年的学习体验,我认为,英国这种学制模式反映出中西方学生读研的理念的差异。
  来英国之前,我从来没认真思考过读研是为了什么,本科毕业读研究生,为了一纸文凭,这看起来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但是英国一年改变了我的看法。在国内本科到研究生,大多是同龄人,我从不曾想象我会在一个年龄、职业、国籍、信仰跨度如此大的班里学习。因为我的专业与国际发展相关,我们班30几个人分别来自近20个国家和地区,从20岁到40岁不等,平均年龄约30岁。我是全班年龄最小的,也是唯一一个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而同班同学大多已经在不同领域工作三年以上。
  我一开始很疑惑,他们有着不错的工作,美满的家庭,生活安逸,甚至有的人本来已经有了一个研究生的学位,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大力气申请研究生,甚至自费,漂洋过海地来异国他乡学习一年?一起上了半个学期课后,我发现他们都是带着明确目的来的,研究生于他们而言并不仅仅是一纸文凭,而是在工作中遇到了问题,希望学习新的技能以提升自己、解决问题。例如,在我的项目里,不少同学正从事着教育政策相关的工作,希望通过这个项目掌握用定量研究应用于教育评估的方法。这样的授课型硕士项目就与他们的需求非常贴合,在工作中发现问题,选择一个授课型硕士弥补相关知识。一年制时间长短适中,也不至于让他们与工作完全脱节。因此英国很多研究生项目分类都很细,针对性强,實用性强,更精确地匹配不同学生的需求。
其他文献
1.2.3.张信哲私人旗袍收藏展览4.旗袍小组中-西非遗百科翻译初稿的一部分  海派旗袍制作技艺极具代表性,每当提到“旗袍”一词时,很多人下意识就会想到上海,想到上海的“海派旗袍”。  今年寒假,我与同校另外五名同学相约共同做关于海派旗袍和盘扣这两项非遗的项目。定下选题之后,组内六人简单进行了再分组。我和两位同学组建了旗袍小分队,在假期专攻旗袍项目。  项目中,我们需要撰写一部“旗袍非遗百科”。旗
作者:孙恺翊  作品名称:旧貌新颜——青岛里院建筑更新设计研究  指导教师:田原  作品简介:本设计在延续里院建筑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对原有的建筑進行部分的功能置换,引入青年公寓和文化创意产业,丰富域内的商业类型,并且通过整体的更新规划,创造出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  作者:付雷  作品名称:“空间”到“场所”——龙跃苑二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  指导教师:公伟  作品简介:本设计力求推进公共空间由物质层
2016年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学院开始招收女飞行学员,这些学员需要在国内进行一年半到两年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学习,再到国外进行1年到一年半的实飞实训。  首批女飞行员中,汪帆是第一个完成海外航校训练回国准备毕业的学生,目前正在进行毕业设计。汪帆从小就有一个飞行梦。2016年,经过体检、高考等层层选拔,汪帆脱颖而出,成为北航首批女飞行学员。在校期间,汪帆表现优异,专业成绩班级第一,多次获得校级奖
孙勐,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榜样”上榜人物。  2016年,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考古工作中,孙勐作为路县故城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对通州区潞城镇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最终在通州区潞城镇古城村发现汉代路县故城遗址。  在大众的印象中,通州是因运河才发展起来的城市,最早始建于唐代。  汉代路县故城遗址的发现,将通州发端从唐推前至汉,为通州找到了“根”和“魂”。  汉代路县故城遗址项目也因此
陈青(后排左一)在朝鲜金城与中朝战友合影  编者按:1950年,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外文专修学校(今上海外国语大学)招收第二期学员。除俄文专业外,还录取了一批有一定英语基础的英文班学生。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部队急需英语人才,当时英文班的同学们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报名参军。经过选拔,由44名同学组成了“赴朝语文工作队”,跨过鸭绿江,赴朝参战。  本文作者采访了陈青(华东革大附设上海外文专修学校英文班
炫酷视觉盛宴背后的“黑科技”  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在央视总台8K超高清试验频道进行了首次8K直播,而8K直播所使用的编解码标准,是由北京大学牵头,联合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华为等数十家单位合作研发的。这次8K春晚直播,也是为2022年冬奥会8K超高清视频转播进行的演练。  春晚还引入了自由视角拍摄技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李静老师带领的“凤凰眼视觉团队”参与了多项关键技术的研发。自由视角技术
为留住一片南开大学的树叶,  两位女生不走寻常路,期待﹁百年南开﹂纪念款木叶盏的问世。  走近今天的体育生,会发现他們果然是四肢发达,  但头脑更灵活,有许多让人叹服的地方。  寒假时,我作为年轻老师,随家访团走进了山东农村,  从他们原生环境中看到了〇〇后体育生的变与不变。  村里长长的胡同,院子对开错落,但出入的人寥寥,据说青壮年都进城打工了。  老人们一年四季都喜欢到大门外站立、看景,遇到邻
在大学里,存在一种现象,很多学生为了堆高GPA(平均学绩点),抢着上一些容易通过且给分高的课,选了课并不认真学,被称为“上水课”现象。  “上水课”现象,舆论很纠结:“上水课”显然是不对的,但是,如果选了一门课,老师要求严格,学生认真学习而成绩不高,将直接影响学绩点,进而影响奖学金评定、保研、出国留学等,面对学生的现实利益,一些对学生要求严格的老师,也开始怀疑自己这么严格要求究竟对不对,事实上,他
在联合国机构做译员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级英语笔译专业几位研究生为我们“解密”。  王旎:联合国的文件翻译既易又难  2019年7月,经学院推荐,我获得了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的实习机会,在中文翻译科开启了两个月的实习生活。一开始,指导我们的刘老师便提醒我和另外一位實习生:“联合国的文件翻译既容易又难。容易在于,你不会翻译一份全新的文件,因为语料库中有大量的前序文件可供参考;难点在于
从期待到热爱,我坚持着,进步着,也收获着。“职业病”  没学习这个专业之前,“逛书店”时我和大多人一样会主要看那些摆在最前面的热销图书,通常在文创产品区停留的时间最长,大多时候也不会产生实际消费行为,因为要把想买的书留到网上促销时凑单。  后来学了编辑出版学专业,去旅行时会把特色书店列在必去地点,每次去了商场不去书店总觉得没逛完,去了书店也时常会给朋友“拖后腿”,因为总要看看书店的热销榜单、新书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