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那一个”:文本解读的基本站位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zsre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文本解读,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但这的确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每一篇课文教学绕不过的必然“坎儿”。我们说了这么多年的文本解读,还是有不少隐忧的:抑或会迷失语文教学的特性,当作思想品德的课例;抑或会忽视课文特点,总从叙事写人的角度阅读;抑或会偏离阅读教学特性,一味地把课文作为写作课的例文。
  其实,文本解读是随着阅读者自身的见识、背景、经历、涵养、能力等千变万化的,何况还有教者、作者、学习者等多维视角,文本解读就显得更为繁琐并捉摸不透了。但,无论哪篇文章都会有“独特的那一个”,在兑现着其之所以成为教材的价值。细致揣摩,“独特的那一个”理应包括独特的“那一类”“那一岗”“那一篇”“那一处”等等。
  独特的“那一类”
  着眼于“那一类”,就是关注文章的文体特征。文体恰如“姓氏”,标识着文章的不同“血统”“源流”与“支脉”,甚至于包含了文章的“性格”“习惯”“信仰”。每一文体都有它的美,诚如人的身体,有体魄强健的美、有柔美婀娜的美。譬如,说理文的“美”,首当其冲的应是它的“理性之美”:严谨的内在逻辑、精炼的言语表达、说理的集中要害等。
  说理文一定有聚焦的观点。《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说理文。“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是这篇文章的论说观点,“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作者的这句话表达得不容我们左顾右盼,因为作者表述得“千真万确”。
  说理文也一定有所谓的论据。“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这是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三位名人成功事例的总结,夹叙夹议,搭起了论证的主要架构。
  说理文常常会关注论据的充分。本文在例举三位名人成功背后持之以恒精神的正面论说基础上,进一步例举了“雨水不能穿石”的反面例证。“雨水是以很快的速度从高空落下来的,它的力量肯定比太极洞里的水滴大得多,但它却不能把石块滴穿。”进一步强化了任何事或人,只有当目标专一与持之以恒的聚焦,才会取得成就。
  独特的“那一岗”
  诚如某一团队中,岗位的不同所肩负的职责担当亦不同。一篇文章所在的篇次序列亦应有不同“职责”。
  文体体系角度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序地编排了几篇说理文,许是为第四学段议论文的学习预热。小学阶段的几篇说理文分别是:四上的《说勤奋》、五上的《滴水穿石的启示》、五下的《谈礼貌》、六上的《学与问》、六下的《学会合作》。以前三篇为例:《说勤奋》以设问引出“勤奋”的话题,再以古今人物的事例和名人名言证明“勤奋”的重要性,这是“夹叙夹议”的手法用的一处;《滴水穿石的启示》以自然现象引出观点,再以古今中外的名人例子及雨水的反面例子证明“滴水穿石”的特殊意义,这是“夹叙夹议”的手法用的第二处;《谈礼貌》以古训引出“礼貌”的话题,再以古人例子和今人例子揭示“礼貌待人”的重要性,这是“夹叙夹议”手法用的第三处。《说勤奋》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说理文,论证比较简易直白,“夹叙夹议”的表现方法只出现一处;《滴水穿石的启示》已是学生初学说理文基础上的再一次出现,例证变得丰富立体,分由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三位名人为典型代表,从古今中外的角度加以论证,并从反面进行了补证;《谈礼貌》一文,则是在学生基本熟识说理文的基础上,对例证进一步丰富,并在意了例证的内在逻辑,运用古人牛皋与岳飞事例对比、今人女青年与周总理的例子进行普通人和名人的对比突显礼貌的重要。三篇文章,后两篇说理文与第一篇说理文不同的是由“引子”引发观点的:《滴水穿石的启示》是由安徽广德太极洞内的一块状如卧兔的石头说开;《谈礼貌》一文是由“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的古训说开。同是“引子”,角度又有不同,这就告诉我们,要阐发观点角度很多,可从自然现象或名言警句等不同路径入手,不得不让我们体会到编者之良苦用心。
  单元序列角度 《滴水穿石的启示》在苏教版五上第六单元,单元课文分别有《天火之谜》《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诺贝尔》《滴水穿石的启示》,这一单元显然是以毅力换得成功为主题内容的。单元练习中的片段亦如此:《莱特兄弟的演说》中的,“据我所知,鸟中最会说话的只有鹦鹉,而鹦鹉永远是飞不高的”;短文《浪花和礁石》中的“礁石表面尖利的棱角,被浪花一点一点地侵蚀、啃啮,渐渐地变小了,变平了,就像一群水牛浸在水里露出的黑脊背。”都是同一内容主题。编者将本文在单元中的编排顺序也很用心,是在介绍三位名人成就的课文学完后,才出现这篇说理文的。前面的三篇课文分别介绍的是富兰克林、谈迁、诺贝尔,仔细研读,我们不难读出,这三篇文章其实也是古今中外成就者的实例,当然是《滴水穿石的启示》的很好例证。
  宏观上,从整个小学阶段说理文文体出现的先后次序;中观上,从单元中课文的选取与排列次序,两个维度都可感知:《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是编者精心烹饪的一道独特的“菜”。
  独特的“那一篇”
  每篇文本都是作者的精心作品,我们应站在作者创作角度,重温作者的创作过程,体会“这一篇”之独特。
  怎么切入话题?不难读出:引言——说明——证明——反驳——结论,这是《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作者的文路。作者提笔开篇有些特别,首先从安徽广德太极洞的一处奇观说起,引出“滴水穿石”,并得出启示:“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这句反问,意指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什么事情都能做成。这启示,是作者最初的感想,是带着感性的一种认识与推测。这样的观点来得好自然,含而不露。不得不让我们联想到《孔子游春》中的镜头:孔子动情地望着泗水河,陷入了沉思。弟子们不知老师在看什么,都围拢过来。孔子欲借水开悟弟子做人之道,但开口前就是闭口不语,等待弟子们的发问,然后水到渠成地对弟子们进行“灌溉”。《滴水穿石的启示》亦如此,由自然想象联想到生活,感悟到人世间的普适之理,这样的话题切入,很有说理文的范儿。   写给谁读?为了让小学生更易读,本文尽量减少理论分析,而强化事例论证,即采用了例证法。开头用自然现象作为引子,引出论点;中间例举古今中外三位名人的事例,印证作者观点的正确性;在归纳结论前,又引反面事例,从另一角度论证论点。这样,有自然现象、有正面例举、有反面确认,“事实胜于雄辩”,论点就在大量事实下牢牢地“立”了起来。作者之所以减少说理性的论述,只为考虑了为谁写的问题——读者的特殊性。本文是写给儿童读的,儿童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如此通俗,儿童是很容易理解并接受的。
  怎么遣词用句?词句是搭建文本的最基本“单元”,是文本的承载形式,词句的风格浸润着作者的意图。《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在用词句表现“毅力取得成功”方面显然是用心的。文中除了用显性的实例来论证,在词句的组织方面也特别“经济”,文中先后出现“接连不断”“总是”“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目标专一”“持之以恒”“不懈努力”“迷恋”“孜孜不倦”“数十年”“始终”“不教一日闲过”……这些词语,看似重复,其实在不断地强化文本的中心。这些词语理解并不难,当我们将它们从文中萃取出来后,不难发现作者的字里行间始终集中于一处——目标专一并持之以恒就能成功的观点。文中用词的匠心,无时不投射出作者借用这些词语所蕴含着的态度和情感。此外,作者没有使用过多的修辞,这也是说理性文章应有的“姿态”,说理文重在说理的气势、节奏,因此作者在文中用了反问、设问等修辞形式,有效地增强了表达语气的效果,有了说理文的“范儿”。
  文本解读,当然要我们有一种通观全文的意识,萃取特殊言语,从中发现规律,这样解读“那一篇”,也许是我们“对得起”作者的负责态度。
  独特的“那一段”
  每一篇文本,一定都会有重要的“那一段”,也就是让学习者来择选最有学习价值的内容加以品味、内化的“那一段”。
  例证的多维 课文《滴水穿石的启示》的第3自然段,无疑是最抓眼球的。三位名人事例,妇孺皆知又很典型:有医药学家、发明家、书画家,概指各项事业。李时珍是明代医药学家,爱迪生是美国19世纪大发明家,两位均是历史上的杰出人才,对应着“古今中外”中的“古”;齐白石是我国现代书画家,对应着“古今中外”中的“今”;李时珍与齐白石是我国名人,对应着“古今中外”中的“中”;爱迪生是美国的名人,对应着“古今中外”中的“外”。例证的多维度当然是值得学习的表达方式。
  例证的概述 三位名人,分别用很简洁的话语进行了最大成就的概述。“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他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药草,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原本可以用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来介绍的伟大事迹,本文用60个字就概括了李时珍的志向、不懈努力、历经的空间之广、时间之长和取得的最大成就。亦如此这般地概括了爱迪生、齐白石。三则事例,分别从不同角度与太极洞的水滴相对照,直指他们在精神本质上是相通的——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说理文的叙述,更多的是实例的概括陈述,在于语言简约,说理透彻,重在说明道理。为了说理文风格的需要,作者在陈述三个人事例的时候,并没有铺陈,更没有渲染,而是尽可能地概要而明白,直指三个人精神的核心。对于语文而言,任何文体的课文,重要的取值标准还应该是语言文字,说理文当然也不例外。人文精神的蓄养仍然应该紧抓语言文字这个把手,在对这种概述性语言文字的领悟、转化、内化中言语自我吸纳,精神自然生成。
  例证的气势 例证的枚举在于说明观点,在于让读者确信。第3自然段的三位名人事例,其实又何止于表达“古今中外”?仔细读来,一个实例刚说完,又来一个实例;一个人物刚谢幕,又来一个人物;实例仿佛就在嘴边,随手拈来,一一历数,滔滔不绝,人物、场面的频繁切换,令人目不暇接。如此表达,显然十分有效地增强了论说的气势与感染力。
  解读文本,就是“欣赏自己美丽的倒影”。有怎样的视角,就有怎样的风景;有怎样的积淀,就有怎样的投射。作为一名阅读者,文本解读永远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解读文本更应有独道的读“眼”,把握“独特的那一个”。
  (姜树华,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江苏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如皋市安定小学校长)
其他文献
我是《新闻通讯》(原《新华日报通讯》)多年来的忠实读者,长期的阅读,真使我获益非浅。她扶掖我在新闻写作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作为一个读者,我要向《新闻通讯》表示衷心的感
南斯拉夫著名新闻工作者莫舍·比亚德有一句名言,说新闻记者是“万能的无知者”,这是很有见地的警策之言。记者每天接触纷繁复杂的各种事物,对这些事物要迅速而又正确地作出
在设定中,麦迪逊原先只是一名市井之徒,从事不法勾当.但当自身族群面临灭亡的时候,其正义之心终于醒觉,现在作为保卫家园的战士,她会为族群奋战.这款手办在ORI众多作品中风格
本次E2046带来的是《天元突破红莲之眼》中登场主角机体——经过SD化的可爱版红莲之眼.rn涂装色彩忠实还原了原作的配色风格,细节丰富,分色干脆利落,漆面质感工整平滑.盔甲结
期刊
作为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汉字,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根”,也是小学阶段学习和发展之“根”,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感悟汉字的魅力,体味“根”之香韵,既是识字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识字的最终目标。  一、 寻“根”闻香:觅寻汉字魅力的起源  1. 字理闻香。历史悠久的汉字,历经祖先们智慧的创造与完善,成为优美的表意文字,其“根”之背后,是值得探寻的“字理之香”。  “字理识字”依据汉字
随着经济改革的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加速,我国的广播电视传媒与社会、政治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又进一步影响到媒介在政策过程中的作用,如何协调广播电视传媒与公共
继KOSMOS之后,E2046又带来一款备受瞩目的大比例之作——泰罗丝(T-elos)涂装完成品.此次的泰罗丝算是老物新做,1/4的超大比例在手办中绝对称得上是“巨无霸”了!rn造型威武,
当放宽信贷政策、减免购房税费、增加补贴等一系列短期调控行为似乎适得其反时,房地产市场的供给侧改革又该如何继续推进?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指出,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度、
一、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