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怀驻心间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habiao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零丁洋》《南安军》《别云间》是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三首古诗。在群文阅读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将古诗的教学文本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在同一主题下进行群诗阅读教学,旨在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提高学生古诗阅读与赏析能力。本文将谈谈我在群诗教学方面的实践。
   一、提取信息,初读定调
   爱国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学生虽然从小到大也接受了各种各样爱国主义教育,但是古代诗人毕竟离学生的距离较远,如何拉近学生和古代诗人的距离,让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国情怀,需要老师提供相关资料。当然,如果老师只提供资料,学生看一看,了解一下而已,就和教学单篇古诗没有什么区别。因此,学生需要从老师提供的资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结合老师的问题,进行比较、整合。
   【教学片断一】
   (屏显)文天祥:吉州庐陵人,南宋爱国诗人,抗元名臣,47岁去世。曾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依然坚持抗元。祥光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
   夏完淳:明末著名诗人,抗清英雄。天资聪颖,5岁读经史,7岁能诗文,14岁随父抗清,兵败被俘,英勇就义,年仅17岁。
   师:文天祥的相关经历侧重他的哪段经历?
   生:抗元经历,他失败被俘后宁死不屈。
   师:夏完淳的经历跟文天祥的一样吗?
   生:和文天祥一样,都是战败被俘后宁死不屈。
   师:他们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生:最大的区别有两点:一是抗战时间不同:文天祥被俘时已抗元四年,夏完淳被俘时已抗清三年;二是去世时间不同:文天祥47岁去世,年龄较大,夏完淳17岁去世,英年早逝。
   这个教学片断中,通过学生对资料信息的把握,可以看出,学生已不仅仅是对资料的了解,而是初步学会了提取关键信息,通过比较,找到了文天祥和夏完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初步理解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二、对比联结,思读解情
   对作者和背景的理解,只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两位诗人的爱国情怀。如何深入地理解他们的爱国感情,还需要深入到字里行间去体会。但是,如果只是单纯地品味语言、赏析诗句,就和单篇的古诗教学如出一辙。因此,我让学生将三首诗放在一起进行阅读,通过寻找三首诗的相同点,进而深入理解三首诗,体会他们的精神内核。
   【教学片断二】
   师:三首诗都写了什么内容?请找出来作简要分析。
   生1:三首诗都写了他们“被俘”。《过零丁洋》中“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南安军》中“归乡如此归”,《别云间》中“今日又南冠”。最后一句中的“南冠”指俘虏,明显写出作者被俘。而前两句被俘的意思都暗含在句子中。
   生2:三首诗都写了“山河”。《过零丁洋》中“山河破碎风飘絮”,《南安军》中“山河千古在”,《别云间》中“无限山河泪”。
   师: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说“山河破碎”,而在《南安军》中说“山河千古在”,是否矛盾呢?
   生3:不矛盾。这里的山河指江山、国家。“山河破碎”只是暂时的,而“山河千古在”后面的那一句“城郭一时非”,用“城郭”和“山河”对应,更强调了城池暂时换了主人,但国家仍一直在诗人心中,在人民心中。
   师:夏完淳的“山河泪”又该如何理解呢?难道是山河在落泪吗?
   生4:不是山河落泪,而是人落泪。
   师:是啊!这里是寓情于景。我们有没有学过类似的诗句呢?
   生5: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也是移情于景,表达作者的悲痛之情。
   师:那么,一个连死都不怕的人为什么要落泪呢?
   生6:因为国家灭亡,还因为自己再也不能为国家出力了。
   师:是啊!杜甫的《蜀相》中有这么一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未捷身先死,连后世英雄都为之落泪啊!何况本人呢。这泪就是英雄泪啊!
   生7:三首诗还都写了他们“死”。《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南安军》中“饿死真吾志”,《别云间》中“已知泉路近”。“泉路”就是黄泉路、阴间,意思就是死。
   师:面对死亡,他们都是很坦然的。但是,如果能够有尊严地活下去,他们会不会选择活下去?
   生8:我想他们会选择活下去。
   师:我们在九年级上册学过一篇文章,讲到生与死的抉择,大家还记得吗?
   生8:《鱼我所欲也》。
   师:你能背一下关键句吗?
   生8: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师:所以,他们的选择都是舍生取义,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三首诗可以说是“英雄绝唱”。
   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提出了一个寻找共同点的问题:“三首诗都写了什么内容?”但是又没有浮于表面,而是在寻找共同点的同时,通过相互比较,并进行相关诗句和文字的前后勾连,左右贯通,这不仅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挑战,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诗人蕴含在诗句里的情感。
   三、升华认识,联读通意
   通过学习,学生理解了文天祥和夏完淳这两位爱国诗人的爱国情感。但是,古诗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贯通古今,古为今用。如何让学生在和平时期,去体会爱国情感,去践行爱国主义思想呢?以下教学片断让学生感同身受。
   【教学片断三】
   (出示资料)资料一:张定宇是武漢市金银潭医院院长,这所医院是这场全民抗“疫”之战最早打响的地方。他在这场与病毒赛跑、与死神竞速的战斗中,一直坚守岗位。而他自己,从2018年确诊“渐冻症”后,也在同这不可逆的疾病进行着顽强斗争。
   资料二:46岁的退伍军人刘森波是一名“病毒样本快递员”。他从广州来到武汉,并主动请缨承担高风险任务——武汉雷神山医院样本物流收取和运送工作。
   资料三:山东日照东港环卫大爷,到派出所放下一个纸包就转身离开。里边是12000元钱,一张纸条写着:“急转武汉,为白衣天使加油,我的一点心意,东港环卫。”他是68岁的袁兆文,每月工资600多块。
   师: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战争中,有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奋战在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们义无反顾,令人感动。请阅读以上资料,以“张定宇(刘森波、环卫大爷或你知道的抗疫英雄),我想对您说”开头,说一段话。
   生1:张院长,虽然您重病在身,但是面对残酷的疫情,您从未畏惧退缩,您是那样全力以赴,严谨认真。向您致敬!
   生2:刘伯伯,您是一位快递员,但又不是一位普通的快递员,因为您承担着高风险任务,您恪尽职守的样子,传递着温暖的力量。
   生3:环卫大爷,12000元对于有些人来说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对于您来说,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茫茫人海里,您并不显眼,但灾难面前,您的伸手援助,却是雪中送炭。
   ……
   师:同学们,“爱国”并不只是在厮杀的战场上体现,在灾难面前,千千万万的普通人都用他们的行动表达了他们的爱国心。可见,爱国就体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这个教学片断中,我结合防控疫情中涌现出的普通人的事迹,将“爱国”这个永恒的话题古今贯通,让学生体会到爱国就体现在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总之,这个课例很好地把握了群文阅读教学内在的理念:一是在阅读中学会阅读,阅读是“读”会的,而非“教”会的。二是结构化阅读,整合多篇文本中的信息,形成一个整体性的理解结构。三是集体建构,让每一个学生把有差异的理解提供出来,大家在其中寻找共同的东西。通过比较,形成彼此的智慧,形成有效的理解。
其他文献
饶道庆,文学博士,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西游记文化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戏曲影视以及艺术传播研究,尤其致力于《红楼梦》等古典小说名著研究、国学研究和文化产业研究。在《文艺研究》《文学遗产》《红楼梦学刊》《明清小说研究》《文献》《戏曲研究》《古典文学知识》《外国文学评论》《社会科学战线》《外国文学研究》《世界文学评论》《中国文化报
对于《论语·侍坐》中孔子“吾与点也”原因的阐释,历代研究者众说纷纭,至今仍莫衷一是。把各种观点综合起来看,占主流地位的有两种:一种认为,曾皙之志契合了孔子所向往的理想社会图景;另一种则认为曾皙之志符合了孔子“用行舍藏”的人生志趣。但如果我们联系孔子的整体思想细读文本就会发现,这两种观点仍然存在很大疑问。事实上,“上达”以行圣人之道,即追求超越现实之上的精神境界,以此来建立理想的政治、社会秩序,才是
教学目标:  1.读,入情入境:反复朗读,体味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基调。  2.析,意象意境:分析典型的离别意象,品悟伤离别的意境。(教学重点)  3.悟,离情别绪:引导还原场景,深入领悟词人的离愁别恨。(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朗诵法 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我们难免会离别,荆轲诀别燕太子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何其悲壮!母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诗歌,通过比较辨析,体会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  2.以“木兰是女郎”为课核,赏析关键诗句,理解木兰的英雄气概和女儿情态。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直至背诵诗歌,感受民歌情味,深入理解木兰的“女儿”形象。  【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1.比较辨别;2.点拨交流。  (二)学法:1.朗读品味;2.合作探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解答疑
《礼记·学记》有“为人师者,必先正其身,方能教书育人,此乃师德之本也”,即教师在教书育人活动中,除了知识的言传,还应有道德的身教,教师应该关心爱护学生,用自己的日常言行去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早在1804年就在他的《普通教育学》中提出了著名的“教育性教学论”,他认为教育是以道德的养成为最高目的,而达到这一目的的基本手段就是教学,即
熊芳芳,1972年生,湖北荆州人,深圳市盐田高级中学教师。“生命语文”首倡者、首届全国“十佳教改新星”、“全国文学教育名师”、人教社部编教材培训专家、深圳市“十三五”重大招标课题负责人。多次获全国教学竞赛一等奖、广东省基础教育成果奖。出版《生命语文》等七部专著,著作入选“中国教育报2013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被《教育家》《中国教师》等多家杂志做人物专访深度报道。2016年入选“百年中国语文
2018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提出来,要求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能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1]这些内容直接把高中语文课程与思维关联起来。可以说,语文课程的建构离不开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新课标针对“思维发展与提升
徐燕红,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实验中学教师。   《春酒》是琦君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主要通过描绘“我”与母亲、乡人的交往情景,真切地讲述了“我”的童年生活。关于回忆性散文教学,教师必须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进进出出,来来回回,以个性化语言为抓手,在因言得意和因言悟意多次往复中,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意”与作者所借助的语言的美妙之处,挖掘出潜藏在文中不易被读者发现的作者深层心理上的安全保护,在
近年来,教育界一直在呼吁“作文要写真话”“要抒发真情实感”,可也仅仅是呼吁而已。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喻旭初曾作过调查,有76.6%的学生承认在作文中说过假话。每年高考,屈原、苏轼、司马迁、爱迪生、爱因斯坦等等在作文中频频出场。面对高考这样重大的人生转折点,为稳妥起见,学生们不敢冒险,按照老师考前的指导要求,将目光瞄准古人、名人,导致作文“缺乏生活气息”“没能贴近自我心灵”,假话、空话、套话连篇。从根
崔允漷教授在《如何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一文中指出:“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明确了各学科教学的逻辑起点是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目标从知识点的了解、理解与记忆转变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的培育。这要求教师必须提升教学设计的站位,即从关注单一的知识点、课时转变为大单元设计。”[1]改变传统的单篇文章的课时主义教学,构建立足单元整体的体系化课程,键入关联学生生活体验的真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