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谈谈我的老祖母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bydick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带着一种甜蜜和悲苦羼杂的情愫,我多么愿意谈谈我的老祖母啊。她是口头文学的大师。八十多岁时,她仍然以精确的记忆、恰当的比喻、风趣的语言和女巫般神秘的解释向每一个愿意倾听的人奉献她人生的细节。
  四岁那年,她感染天花。那是在1920年代,革命与战乱的年代,同时也是饥荒的年代,天花夺去很多小孩的生命。经过一番巫术与偏方的疗治,她变得奄奄一息。她的母亲将她丢弃在野外。由于夜里下着大雨,狼没有离开他们的岩穴四处觅食,这就使得她免于被狼吃掉。
  需要在这里插一句的是,1960年代大饥荒时,我姑祖母的儿子晚上去窑洞外面解手,结果就被狼叼走了。那是狼群肆虐的年代。我们村庄有一个电工,绰号“狼咬儿”。小时候,“狼咬儿”在门外玩耍,一只狼将他叼起。一个又一个村庄的人们像田径场上的接力赛选手一样,不停地追赶,狼才丢弃它嘴里的猎物。从此,一道长长的疤痕作为饥荒年代里不再磨灭的印记留在了“狼咬儿”的脸上。由此不难理解,当我还是个小孩的时候,稍有顽皮,来自大人的恐吓就是:再不听话,就把你丢到门外,让狼叼走。
  我的祖母得以幸免于狼嘴,靠的是那场大雨。大雨浇淋,竟然将她从昏迷中淋醒。天花病毒奇迹般离开她的身体。她想跑步回家,但是饥饿的捶打使她不得不手脚并用,匍匐着,一点点向村庄爬去。雨停了。天刚破晓,她的母亲被鸡鸣唤醒,随即起床,打开门,看到女儿头枕门槛,睡得正酣。
  “像我这样的命苦人,连老天爷都嫌弃。”祖母总是用这样的话来自嘲。
  民国20年(1931年)大旱灾,人们易子而食,炊骨取肉。祖母随家人逃荒,从甘谷老家来到陇西,给一户地主当长工。她的父亲用家里所有的钱在镇上买了十个油圈。这个被饥饿折磨的男人罔顾妻小的生命,回家途中一个人吃完所有油圈,结果在临到家门时被噎死了。
  我的祖母是个大脚女人,也就是说,她的脚没有达到三寸金莲的标准。一双符合三寸金莲标准的小脚,如果不经过将近十年(从四五岁开始)的缠缚,是难以获得的。根据我祖母的描述,除大脚趾之外,另外四个脚趾从趾根折断,压在大脚趾下面,形成锥形,然后,用布和牛皮将脚缠紧,以阻止骨骼发育。
  我在上中学时,经常给祖母洗脚。每次,她打开一层层的裹脚布,露出一层层的皮屑。虱子就躲藏在这一层层的裹脚布里,我得用大拇指的两个指甲把一只只肥大的虱子挤死。虱子的血有时候就溅在我脸上。裹脚布褪去之后,裸露出那一对丑陋变形的所谓的三寸金莲。污垢全都窝藏在大脚趾与其他四根脚趾结合的肉缝里。每次洗脚,我都会想,少女时代的祖母,为了这双畸形的脚,忍受了多少疼痛啊。


  我的祖母有过两次自杀经历。在此之前,我曾说过,自杀是对荒诞的一种反抗,是一种非暴力的反抗。他被我祖父殴打。我清楚记得的一次,大约是我六七岁的时候。我和祖父同睡一个炕,祖母在厨房里。夜已经很深了,我被祖父的咒骂声吵醒。接着,我就看到他跳下炕,跃出厅房的门槛,几步跨过庭院,扑进厨房。他的手里有没有操持棍棒之类的东西?我不记得了,我只记得厨房里猛然传来祖母嘶哑的哭喊。我裸身站在窗前。窗户敞开着。漆黑的夜,只有我祖母的哭喊声充满整个乡村。我因为恐惧而无所作为,既没有哭,也没有叫,只是傻傻地站在窗前,赤裸着身子,忘记了寒冷。祖母的哭喊声震惊了邻居,有几位叔叔跑进院子,这才制止了我祖父的暴行。
  据我祖母对我的讲述,她在年轻时,有一条肋骨被打折。她还让我触摸她右腿上一根凸出的胫骨。那是一根棍子在她身上留下的罪证。在我祖母去世之后,我父亲讲过另外一件事。那是我祖母刚结婚不久,十七岁,她负担着赶驴磨面的工作。独占欲、莫名其妙的嫉妒和其他我们难以理解的阴暗心理蛰居在我祖父的身体里,这使他行为古怪,禁止我祖母走出庭院。我祖母在那监狱似的庭院里倍感孤寂。一天,我祖父去地里干活,我祖母乘机出门,与街坊邻居谈天解闷。她没想到我祖父偷偷回到家里,清扫了石磨上的面粉,然后冲出家门质问面粉去了哪里。我祖母一看面粉没了,不知如何辩解。她只能忍受我祖父的拳打脚踢和棍棒交加。
  聆听诸如此类的悲惨故事,我和你一样,永远无法理解一个人竟会如此残暴。
  我那年轻的祖母决定自杀。在一个月光如银的夜晚,她拿起一根崭新的棕绳,来到果园。乡村的夜晚一如既往地宁静。她站上凳子,将棕绳的一端丢过树枝,与另一端打成一个死结。她将绳子在自己的脖子上绕了一圈,果断地蹬掉凳子。血液涌上脑颅。她觉得窒息。一种解脱苦难的愉悦在她心头萦绕。可是,一阵微风吹过,棕绳断了,就像有人用锋利的刀子砍断了一样。她坠落在地,只能无声地哭泣。那一夜,我祖母体验到某种神灵的临在。她只好继续活着,继续被间歇性地殴打,继续被无休止地咒骂。大概是在一年之后,她又一次选择自杀。
  这一次,是在仲夏,全家人在地里收麦子,她借口要回家做午饭。整个村庄都是阒寂的,因为人们都在田野里收麦子。她吞下一块鸦片。你知道,那是民国年间,距离19世纪下半叶东印度公司向远东倾销鸦片的年代并不遥远。罂粟的种子扎根在中国的土地上,就像毒瘾深入到一个人的肌体。那时候,罂粟种植是合法的,至少在我的故乡是合法的。很多男人吸食鸦片。女人和孩子用鸦片来镇咳和止泻。
  写到此处,我顺便搜索网络。维基百科在“鸦片”词条下对其危害的说明中有这样一句话:“过量使用造成急性中毒,症状包括昏迷、呼吸抑制、低血压、瞳孔变小,严重的引起呼吸抑止致人死亡。”
  那个遥远夏天的下午,我的曾祖父口渴难耐,他离开田野,回到家里,想要喝一些浆水。浆水是由煮熟的蔬菜加上开水经过发酵而形成的一种带酸味的饮料,储存在水缸里。我祖母昏迷在地,口吐白沫。我的曾祖父迅速判断出这是由于吞食鸦片所致。他从鸡窝里掏出鸡粪,并用浆水将其灌入我祖母的胃里。我祖母开始呕吐。
  两次自杀未遂,我祖母决定顺服命运的安排,像一颗行星,在她既定的生命轨迹上运行。她一口气活了九十岁。


  2008年,有天晚上,我梦见祖母光着双脚站在故乡那间破败的厨房顶上。屋顶已经破漏,她用双脚搅拌着稀泥,企图弥补屋顶的漏洞。气候寒冷,她在风中打着哆嗦。看到这幅场景,我有一种揪心的难过,竟在梦中哭了起来。梦醒之后,我打电话给父亲,询问祖母是否得病。父亲撒了谎。他撒谎是担心我会赶回老家而无法照顾襁褓中的儿子。我妻子刚刚生完孩子。对于父亲的谎言,我可以理解。我的直觉告诉自己,这一次,我的祖母该到离开人世的时候了。
  临近春节,到处都是交通堵塞。我乘坐飞机,从青岛飞往西安,再从西安搭乘长途巴士到达兰州,接下來还要乘坐巴士从兰州到陇西。我花了三天时间,方才赶到家里。祖母躺在床上,一会儿神志清醒,能够认出她远道而来的孙子,一会儿意识模糊,像是陷入沉睡。卧床一百天,这个从未吃过药打过针住过医院的老人,在生命的最后接受了乡村医生简单的治疗,然后死去。(蓝之静幽荐)
其他文献
卢浮宫举办过一个《拉斐尔最后几年》的展览,凡是他能搬得动的作品都送来展览了。以我所见,看这展有两件事令人鼓舞。其一,因为作品齐,易于对比。哪怕拿外行人的眼光看,你也能发现:拉斐尔25岁时的画,就是不如33岁时的圆润活泛——就是说:这么大的人物,也是一点儿一点儿进步,而非娘胎里出来就开始刷拉拉画的。  其二,展览里抖出了他的一些草稿。你会发现:拉斐尔那些被艺术史家齐赞为圆润、完美、轻盈不着力、信手拈
我有一个朋友很成功,他是我的老乡,年长我 20 岁。有一次聚会,我鼓起勇气问他:“如果给我一个建议的话,会是什么?你取得的成功源于什么呢?”  在中央戏剧学院讀本科的四年,他演过一些校园戏剧,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大红大紫。毕业后为了留在北京,全力考研。考上研究生的喜悦没有持续多久,伴随而来的是长久的迷茫。  28 岁研究生毕业,身边的同学李亚鹏在 20 世纪末就凭借偶像剧《将爱情进行到底》名声在外。
因为李安的电影,张爱玲的《色·戒》广为人知。当年很多人为了看未经删节的版本,专门从内地跑到香港去看这部电影。张爱玲的小说里,性的描写几乎只是淡淡的暗示。显然,在张爱玲的内心,性不是重点。重点是什么呢?我们不妨读读张爱玲谈她自己写包括《色·戒》在内的三个短篇的缘由:这三个小故事都曾经使我震动,因而甘心一遍遍改写这么多年,甚至于想起来只想到最初获得材料的惊喜,与改写的历程,一点都不觉得期间三十年的时间
上小学的时候,就聽老师提到过“封建卫道士”。从老师的神情语气判断,我知道,那肯定是个坏怂,虽然我不知道那人究竟坏在哪里。他脾气肯定不大好——很瘦,披了身玄色袍子,养着长长的指甲。帽子和包青天同款,不过两边少了扑棱扑棱的翅子。八字胡很长,比胡子更长的是眉毛,不苟言笑,手笼在宽大的袖子里,不管碰着啥事,都横挑鼻子竖挑眼,心里老有股子邪火。  朋友说起他老家一个故事,改变了我的看法。提起过苦日子的那阵,
一日,车子在高速公路上飞驰,左边车道的一位善心人,指指我的轮胎,作了一个手势。  咦,是轮胎不够气吗?或者,轮胎正在漏气?  这樣想着时,我突然感觉到车子出现了令我不安的震动。可是,由于置身于快速公路,无法停下来检查,我心里生出了一个小小的疙瘩。  车子继续行驶着,可是,过了不久,另一位好心的司机,又指了指我车子的同一个轮胎,以食指不断地画着无形的圆圈。啊呀,莫非我车子的轮胎要“脱轨而出”了?有冷
到医院去探访喜获麟儿的姻亲,碰巧她公司里的老杂役也来看她,捎来了一大包苹果。姻亲双目含笑,喜滋滋地说:“我最爱苹果啦。医生常说:每天一苹果,病魔门外过。谢谢你!”老杂役十分高兴,满脸皱纹都浸在笑意里。  老杂役走了以后,一贯善解人意的姻亲转头对我说道:“嗳,我一咬苹果,牙齿便发酸。拜托你,带回去吃,好吗?”  姻亲以良善的旨意包裹了一个白色的谎言,给了别人面子,也聪明地保住了双方可贵的情谊。  由
皮特有一个少见而古怪的姓:Ng’ang’a。  这个姓读作“拿缸嘎”,意味着他来自遥远的非洲,是个“根正苗黑”的尼日利亚兄弟。  我在美国上大学时,主修经济学,皮特·拿缸嘎是国际宏观经济学的教授。  学校是一百多年前由北欧人建立的教会学校,有着根深蒂固的白人传统,历来没什么黑人学生,亚洲人也少之又少。直到21世纪,我进校第二年,皮特才通过一个教授交流项目成为了学校历史上第一个黑人教授。  皮特有句
我很小的时候,坐在自行车后座上,跟着我爸爸去他的学校。路上经过一片水域,就是现在的柳荫公园,当年觉得那片水很辽阔,对岸都是模糊的,现在看就是一个小池塘。我爸爸的同事亲切地称呼他为“瞎子”,他得了一种病叫“视网膜萎缩”,要用放大镜看报纸,他还有一本很大的笔记本,在上面写的字歪歪扭扭。所以,他应该很早就失去了阅读的乐趣。1975年,社会上在批判《水浒传》,我爸就让我妈读《水浒传》给他听,我对鲁智深倒拔
从前,在美国大西部的丛林里有一头棕熊,他生活得随心所欲,自由自在。他会走进一个出售用蜂蜜发酵后制成的蜂蜜酒的酒馆,然后往吧台上扔下一些钱,嘴里说着:“瞧瞧后来的那些熊将会喝点儿什么。”接着起身回家。可是最后,他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沉溺于喝酒,夜里则摇摇晃晃地走回家,踢翻傘架,撞到落地灯,用两肘击穿窗户,随后就会瘫倒在地板上一动也不动,直到在那里进入梦乡。为此,他的妻子极其苦恼,他的孩子们非常害怕。
这几个月,编辑部每天都有个固定项目,就是看第二届视野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的来稿。  这是件让人兴奋的事,尤其是发现了有才华有锋芒的文章,高兴程度不亚于捡了五百块钱。大赛的作文题目有三个,我个人最喜欢看的,是“非虚构”这个题目的来稿。一开始确定这个题目的时候,产生了一点点争议:怎么才能确定参赛写手写的是非虚构的东西?当时大家的想法,是要有个检验的流程,但来稿量这么大,一个一个去核实,实在是一项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