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贯穿于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做好“四注重”。
一、注重语言积累
如何学好语文呢?有专家认为,学好语文有两个不可或缺的东西,一是扩大学生的储备量,二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著名作家秦牧说过:“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直接的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间接的仓库,装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个仓库,写作起来就比较容易。”由此可以看出语言积累的重要性。
如:学了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我让学生课外收集杜甫的其他诗作,视自己的能力,记下其中的一首或几首;为了让学生进一步领略春天的美景,我还让学生课外阅读其他描写春天的诗文,如贺知章的《咏柳》、朱自清的《春》等,记下自己喜欢的内容。学过对联,我让学生看对联书,问问身边的人,留心邻居、周围店铺等,积累几副对联。此外,我还有意让学生课外积累成语、谚语、歇后语、名言警句等,以丰富学生的语言。
有了这样的积累,学生的语言生动了、诙谐了、有趣了,写出来的习作也显现出了灵性。
二、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语文课程不仅具有鲜明的独立性,而且有广阔的兼容性。课程内容应拓展视野,引进和整合各门学科的知识。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可见,语文跟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有着密切联系。语文又是美的对象,富含音乐美、绘画美、节奏美……这又使语文跟音乐、美术息息相通。
如教学《赵州桥》,当学生学到“这么长的桥没有桥墩,只有拱形的大桥洞”时产生了疑问:没有桥墩,桥面不会坍塌吗?于是,我就组织学生做实验。拿出一张A4打印纸,用两块小木块做桥墩,把纸平放在“桥墩”上,再在纸上放一辆小玩具车,结果纸凹下去了。第二次,我把纸弯成拱形,放入两个“桥墩”之间,结果连续放两辆小玩具车,也没使“桥”凹陷下去。这样,通过实验对比,学生明白了拱形桥面比平面桥面能承受更大的重量的道理。
又如教学《长城》,我让学生从中国地图中找出长城从山海关到嘉峪关途经的省市,促使学生了解一些地理知识;教学《草原》,我让学生用绿色渲染出“翠色欲流”的美丽画面,让他们更进一步感受文章中蕴含的色彩美。
三、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它能极大地拓展现有狭窄的教育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开发利用课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以提高学生的能力。
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主要是找出语文与相关学科相通知识的连接点,达到学科间、课程间相互促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的目的。此外,还要尽力开发和社会、和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
如教学《和命运挑战》一课时,如果仅仅依据教材来教,学生对黑洞、对霍金的理解肯定是肤浅的,只会流于形式。于是,我告诉他们可以利用电脑、电视、课外书来做进一步的了解。交流时,有的学生在电视节目《探索与发现》中找到了对黑洞的解释,有的学生从课外书中找到了关于霍金来华的文章,其中有一篇名为《霍金的三个指头》,文章结尾写道:和霍金相比,我们至少比他多了七个手指。这句话给学生以震惊与启迪,他们感悟到生命的价值,他们从霍金谈到了张海迪、保尔、海伦
一、注重语言积累
如何学好语文呢?有专家认为,学好语文有两个不可或缺的东西,一是扩大学生的储备量,二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著名作家秦牧说过:“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直接的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间接的仓库,装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个仓库,写作起来就比较容易。”由此可以看出语言积累的重要性。
如:学了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我让学生课外收集杜甫的其他诗作,视自己的能力,记下其中的一首或几首;为了让学生进一步领略春天的美景,我还让学生课外阅读其他描写春天的诗文,如贺知章的《咏柳》、朱自清的《春》等,记下自己喜欢的内容。学过对联,我让学生看对联书,问问身边的人,留心邻居、周围店铺等,积累几副对联。此外,我还有意让学生课外积累成语、谚语、歇后语、名言警句等,以丰富学生的语言。
有了这样的积累,学生的语言生动了、诙谐了、有趣了,写出来的习作也显现出了灵性。
二、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语文课程不仅具有鲜明的独立性,而且有广阔的兼容性。课程内容应拓展视野,引进和整合各门学科的知识。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可见,语文跟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有着密切联系。语文又是美的对象,富含音乐美、绘画美、节奏美……这又使语文跟音乐、美术息息相通。
如教学《赵州桥》,当学生学到“这么长的桥没有桥墩,只有拱形的大桥洞”时产生了疑问:没有桥墩,桥面不会坍塌吗?于是,我就组织学生做实验。拿出一张A4打印纸,用两块小木块做桥墩,把纸平放在“桥墩”上,再在纸上放一辆小玩具车,结果纸凹下去了。第二次,我把纸弯成拱形,放入两个“桥墩”之间,结果连续放两辆小玩具车,也没使“桥”凹陷下去。这样,通过实验对比,学生明白了拱形桥面比平面桥面能承受更大的重量的道理。
又如教学《长城》,我让学生从中国地图中找出长城从山海关到嘉峪关途经的省市,促使学生了解一些地理知识;教学《草原》,我让学生用绿色渲染出“翠色欲流”的美丽画面,让他们更进一步感受文章中蕴含的色彩美。
三、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它能极大地拓展现有狭窄的教育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开发利用课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以提高学生的能力。
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主要是找出语文与相关学科相通知识的连接点,达到学科间、课程间相互促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的目的。此外,还要尽力开发和社会、和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
如教学《和命运挑战》一课时,如果仅仅依据教材来教,学生对黑洞、对霍金的理解肯定是肤浅的,只会流于形式。于是,我告诉他们可以利用电脑、电视、课外书来做进一步的了解。交流时,有的学生在电视节目《探索与发现》中找到了对黑洞的解释,有的学生从课外书中找到了关于霍金来华的文章,其中有一篇名为《霍金的三个指头》,文章结尾写道:和霍金相比,我们至少比他多了七个手指。这句话给学生以震惊与启迪,他们感悟到生命的价值,他们从霍金谈到了张海迪、保尔、海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