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从行为角度探讨了语言的使用。在英语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符合英语语言习惯的言语行为是教师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本文从言语行为理论入手,结合教学实践,探究了言语行为理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启示。
關键词:言语行为理论;中学英语教学;启示
一、言语行为理论概述
言语行为理论最先提出者是英国的哲学家约翰·奥斯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奥斯汀去哈佛大学做讲座,之后将讲座内容写进了《如何以言行事》一书中。他提出:人们在说话的同时也在实施一个行为。
奥斯汀区分了表述性和施为性话语。表述性话语指陈述和描写事情的过程或状态;施为性话语则具有行事能力,可以表达承诺、道谢、道歉、指责、祝贺等。例如:I walk to school.这个句子本身就是在陈述“我走着去学校”这一事实,所以它是表述性话语。而The doctor advises me to walk to school.这句话就是在实施“劝告”这一行为,所以它是施为性话语。两者在性质上有很大的区别。
奥斯汀把言语行为分作三类: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例如,军官对士兵说“立正!”,军官的词汇和言语是言内行为;军官的意图是命令士兵立正,这是言外行为;言后行为是士兵听了甲的话后,作出立正的姿势。再如,A说“好热啊!”B听完后就把空调打开了。言内行为是A的话语,字面意思。言外行为即是想表达A想凉快一点。言后行为就是B帮A打开了空调。此外,奥斯汀把言外行为分为五类:评价行为类、施权行为类、承诺行为类、论证行为类和表态行为类。
1975年,奥斯汀的学生塞尔在题为《间接言语行为》首次提出简介言语行为理论,在《表述和意义:言语行为研究》一书当中作了更详细的介绍。他把言外行为分为新的五大类:断言类和阐述类;指令类;承诺类;表达类;宣告类。
二、言语行为理论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我国中学的英语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侧重单词和语法,主要目标是面向中高考。对学生的交际能力没有重视培养,从而造成大量中学生的基础知识丰富,单词语法能力特别强,在考试中也很突出。但是如果和外国人交流却心生胆怯,甚至之前学过的常用口语都忘记了。
(一)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
新课标要求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说话人如果只机械运用单词和语法,施事行为和取效行为难以实现。教师应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用英语交流。教师可利用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将教学形式丰富多样化,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最基本的交际如询问、感谢、道歉、建议、请求等语言形式。“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学也是这个道理,新课标要求课堂不应只是教师讲课、学生记笔记的形式。教师应鼓励学生说英语,同时借助愉悦的氛围,这样学生才能灵活地运用英语。
(二)注重跨文化交流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听话人会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去理解说话人言语行为的活动。首先,教师应让学生了解西方人的文化知识和交流习惯。例如,为什么在打扰别人或请别人帮忙时候经常用Could you please ...?而不用Can you please...?教师不但要教会could 和can 的字面意思,同时could有比can 更表示谦虚、客气的语气在里面。再如讲解情态动词should和can时,You can buy this one.为什么比You should buy this one.更容易接受。再如,我们见面打招呼经常会说“吃了没。”如果对一个外国朋友打招呼“Have you eaten yet?”,对方会感到很诧异。其次,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向学生输入西方的热门话题,这些热门话题常常是我们阅读材料中的话题。学生在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后,如果阅读理解题中的个别单词不认识,也能根据相关的背景知识推测出来。
(三)模拟真实的语境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同样的语句在不同语境下的命题行为和施事行为会有很大差异,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注意模拟真实的语境。而在我国各种版本的中学英语教材中,课文通常是设置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中创设的语境,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较为真实的环境,让学生理解西方人的说话习惯,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话语行为的言内、言外和言后行为。比如下面的听力题:“A: Mr.Li is a green hand. He doesn’t know this work very much. B: Ok, I will tell him. Questino: what will B tell Mr. Li about?”如果学生不理解“green hand”是什么意思,就无法回答出来。因为小李是新来的,所以对工作不熟悉,B 就是去帮助小李熟悉工作流程。再如,如果一个外国朋友说“You are a white man.”他是在夸你忠实可靠,而不是在说你是一个白人。
三、结论
言语行为理论能帮助我们正确认识话语行为,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启示是:教师在英语课堂上,注意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注重跨文化交流,让学生正确地运用英语;模拟真实的语境,让学生学到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语用意义。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作者简介:白航凡,1995年生,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参考文献
[1]Austin, J.L.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
[2]Searle, J. R. Indirect Speech Acts [A]. In Steven Davis(ed) [C], 1991:265-267.
[3]顾曰国.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诠释与批判[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9(1):30-39.
[4]顾曰国.John 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评判与借鉴[J].国外语言学,1994(3):11-15.
[5]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關键词:言语行为理论;中学英语教学;启示
一、言语行为理论概述
言语行为理论最先提出者是英国的哲学家约翰·奥斯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奥斯汀去哈佛大学做讲座,之后将讲座内容写进了《如何以言行事》一书中。他提出:人们在说话的同时也在实施一个行为。
奥斯汀区分了表述性和施为性话语。表述性话语指陈述和描写事情的过程或状态;施为性话语则具有行事能力,可以表达承诺、道谢、道歉、指责、祝贺等。例如:I walk to school.这个句子本身就是在陈述“我走着去学校”这一事实,所以它是表述性话语。而The doctor advises me to walk to school.这句话就是在实施“劝告”这一行为,所以它是施为性话语。两者在性质上有很大的区别。
奥斯汀把言语行为分作三类: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例如,军官对士兵说“立正!”,军官的词汇和言语是言内行为;军官的意图是命令士兵立正,这是言外行为;言后行为是士兵听了甲的话后,作出立正的姿势。再如,A说“好热啊!”B听完后就把空调打开了。言内行为是A的话语,字面意思。言外行为即是想表达A想凉快一点。言后行为就是B帮A打开了空调。此外,奥斯汀把言外行为分为五类:评价行为类、施权行为类、承诺行为类、论证行为类和表态行为类。
1975年,奥斯汀的学生塞尔在题为《间接言语行为》首次提出简介言语行为理论,在《表述和意义:言语行为研究》一书当中作了更详细的介绍。他把言外行为分为新的五大类:断言类和阐述类;指令类;承诺类;表达类;宣告类。
二、言语行为理论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我国中学的英语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侧重单词和语法,主要目标是面向中高考。对学生的交际能力没有重视培养,从而造成大量中学生的基础知识丰富,单词语法能力特别强,在考试中也很突出。但是如果和外国人交流却心生胆怯,甚至之前学过的常用口语都忘记了。
(一)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
新课标要求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说话人如果只机械运用单词和语法,施事行为和取效行为难以实现。教师应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用英语交流。教师可利用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将教学形式丰富多样化,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最基本的交际如询问、感谢、道歉、建议、请求等语言形式。“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学也是这个道理,新课标要求课堂不应只是教师讲课、学生记笔记的形式。教师应鼓励学生说英语,同时借助愉悦的氛围,这样学生才能灵活地运用英语。
(二)注重跨文化交流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听话人会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去理解说话人言语行为的活动。首先,教师应让学生了解西方人的文化知识和交流习惯。例如,为什么在打扰别人或请别人帮忙时候经常用Could you please ...?而不用Can you please...?教师不但要教会could 和can 的字面意思,同时could有比can 更表示谦虚、客气的语气在里面。再如讲解情态动词should和can时,You can buy this one.为什么比You should buy this one.更容易接受。再如,我们见面打招呼经常会说“吃了没。”如果对一个外国朋友打招呼“Have you eaten yet?”,对方会感到很诧异。其次,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向学生输入西方的热门话题,这些热门话题常常是我们阅读材料中的话题。学生在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后,如果阅读理解题中的个别单词不认识,也能根据相关的背景知识推测出来。
(三)模拟真实的语境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同样的语句在不同语境下的命题行为和施事行为会有很大差异,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注意模拟真实的语境。而在我国各种版本的中学英语教材中,课文通常是设置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中创设的语境,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较为真实的环境,让学生理解西方人的说话习惯,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话语行为的言内、言外和言后行为。比如下面的听力题:“A: Mr.Li is a green hand. He doesn’t know this work very much. B: Ok, I will tell him. Questino: what will B tell Mr. Li about?”如果学生不理解“green hand”是什么意思,就无法回答出来。因为小李是新来的,所以对工作不熟悉,B 就是去帮助小李熟悉工作流程。再如,如果一个外国朋友说“You are a white man.”他是在夸你忠实可靠,而不是在说你是一个白人。
三、结论
言语行为理论能帮助我们正确认识话语行为,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启示是:教师在英语课堂上,注意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注重跨文化交流,让学生正确地运用英语;模拟真实的语境,让学生学到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语用意义。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作者简介:白航凡,1995年生,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参考文献
[1]Austin, J.L.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
[2]Searle, J. R. Indirect Speech Acts [A]. In Steven Davis(ed) [C], 1991:265-267.
[3]顾曰国.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诠释与批判[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9(1):30-39.
[4]顾曰国.John 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评判与借鉴[J].国外语言学,1994(3):11-15.
[5]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