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错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的,教师应正视学生的错误,把学生的典型错误变成教学的宝贵资源,从学生所犯的错误出发,在“尝试——错误——完善”的学习过程中锻炼学生,引导学生分析其犯错的原因,让学生渐渐地从犯错进而到少犯错、不犯错,提升学生的纠错能力和思维缜密性。
关键词:初中数学 尝试 错误
一、问题的提出
错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存在的现象,也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把学生的错误隐藏起来而使教学显得一帆风顺,那么这样的教学无疑是失败的。相反,有经验的教师应能预判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错误,有意识地让学生专门进行“尝试错误”的活动。一方面,可充分暴露学生思维的薄弱环节,对教师来说有利于对症下药;另一方面,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对学生来说能积累宝贵的经验教训。当然,“尝试错误”不是诱导学生重蹈覆辙,而是通过“尝试错误”让学生从中审视、体验和反思,从而引起学生知错、改错、防错、不错的良性反应,进一步提升学生认知过程中的思辩能力,发展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刻性,增强学生的受挫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二、理论依据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的“尝试错误”理论将人的心理过程(特别是学习过程)定义为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认为知识和技能是通过“尝试——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尝试错误的过程而形成的。而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暴露学生的错误作为刺激源,通过学生的反应(审视、体验、反思、探索、发现等),从而形成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即形成正确认知。布鲁姆认为:学习困难主要是由于“知识缺陷的积累”,而“尝试错误”在教学中的运用,正是从减少“知识缺陷”这一角度来优化教学过程、增进学习效果的。
三、“尝试错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
恩格斯曾说:“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的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因此,教师应正视学生的错误,针对学生的常见错误,巧妙设计多种类型题,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专项“尝试错误”的练习,把学生的典型错误变成教学的宝贵资源。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自然而充分地暴露出解题过程的思维薄弱环节,深入剖析造成错误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施教;另一方面能让学生在心感惋惜的同时,彻底认识到错误所在,准确把握知识内容的本质特征,自觉增强学习的应对力,提高学习有效性。现结合本人在教学中的实例,谈谈自己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尝试错误”教学策略的探索与思考。
1.利用“尝试错误”,巩固基础知识
“非错而不能树正,非错而难以求真”。在讲授新课时,由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力的差异,总会有学生产生认知上的“盲点”,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知识、智力水平,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准确地预测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而在学生容易出错的知识节点上巧妙地优化教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数学知识,把可能出现的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让学生少走、不走弯路。
例如,在解根式方程时,若通过两边平方的方法,就可能产生增根。因为这种变形不是同解变形。但学生在实际解答检验时经常出错。因此,教师可设计“尝误”型题目:解方程 。部分学生解题如下:移项得 ;两边平方得4(x-3)=(6-x)2;解得x1=12,x2=6。
学生们为解题成功而洋洋得意,教师提醒:“答案有误”。马上有学生说:“没有检验”。又有同学说:“没问题呀,根式都有意义”。过了片刻,同学进一步发现:当x=12时,等式不成立。本例的错误,对学生产生了刺激,领悟到根式方程根的检验除了令根式有意义外,等式也必须成立。而这一点学生平时往往是忽略的,“尝试错误”使检验的意识更牢固地建立在学生的心中。
2.通过“尝试错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尝试错误”让学生由惊讶入手,从问题出发,看似“不可思议”的错误,反而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索的兴趣,调动课堂氛围,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
例如在学习乘方运算前,引入此例: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一张报纸厚度大概为0.01厘米,如果能对折30次,其厚度会超过珠穆朗玛峰吗?
许多同学认为报纸再怎么折,最多也不过几米厚吧。所以当老师指出对折30次的报纸厚度相当于12座珠穆朗玛峰时,同学们对学习乘方充满了期待,试图找出问题的真相。原本抽象索然的乘方运算,经过尝误引入,学生的思维马上由潜伏转为积极,课堂教学顺利展开。爱因斯坦曾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由"尝试错误" 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教学来说是事半功倍的。
3.运用“尝试错误”,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刻性
有些错误是似是而非或者较为隐蔽,不易被学生识破。当学生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不妨先假设其为 “正确”,再因势利导,顺应其解题思路,一直引向荒谬的结论,使其错误之处暴露无遗,促使学生幡然醒悟,产生一种强烈的警省效果,实现对知识的准确、深入和全面认识,运用“尝试错误”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刻性。
4.经历“尝试错误”,锻炼学生的受挫能力和意志品质
法国哲学家爱密勒·查蒂埃说:“世上最糟糕的事莫过于只有一种办法”。如在解方程 时,一些学生受解无理方程的定势影响,想通过两边平方转化,却得到一个复杂的四次方程,解题陷入僵局,若不改弦易辙,必将望题兴叹。于是,学生们试着寻找新的解题途径。经过一番探讨,发现将前两项拆成 ,原方程就化为
,从而漂亮地解出方程。
学生解题时遇到挫折很正常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部分学生受到一点打击就一蹶不振,从而在学习上、意志上造成“缺陷”,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深入分析学生受挫的主、客观原因,设计安排“尝试错误”活动,使学生能正视错误,在错误中奋起,以坚韧的意志努力转“山重水覆”为“柳暗花明”。
总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时刻刻可能与错误“打交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巧妙地利用学生所犯的错误,采取“尝试错误”的教学策略,循循善诱,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中发展解题能力,促进思维方法日臻缜密,从而达到少犯、直至不犯错误,提高学习有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 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郜舒竹.“变教为学”需要 “善待错误”[J].教学月刊小学版 (数学).2013(10)
[3] 徐振宇.错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文化博览,2013.2
[4] 毛永聪.中学数学创新教法.学苑出版社 1999年版
关键词:初中数学 尝试 错误
一、问题的提出
错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存在的现象,也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把学生的错误隐藏起来而使教学显得一帆风顺,那么这样的教学无疑是失败的。相反,有经验的教师应能预判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错误,有意识地让学生专门进行“尝试错误”的活动。一方面,可充分暴露学生思维的薄弱环节,对教师来说有利于对症下药;另一方面,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对学生来说能积累宝贵的经验教训。当然,“尝试错误”不是诱导学生重蹈覆辙,而是通过“尝试错误”让学生从中审视、体验和反思,从而引起学生知错、改错、防错、不错的良性反应,进一步提升学生认知过程中的思辩能力,发展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刻性,增强学生的受挫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二、理论依据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的“尝试错误”理论将人的心理过程(特别是学习过程)定义为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认为知识和技能是通过“尝试——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尝试错误的过程而形成的。而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暴露学生的错误作为刺激源,通过学生的反应(审视、体验、反思、探索、发现等),从而形成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即形成正确认知。布鲁姆认为:学习困难主要是由于“知识缺陷的积累”,而“尝试错误”在教学中的运用,正是从减少“知识缺陷”这一角度来优化教学过程、增进学习效果的。
三、“尝试错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
恩格斯曾说:“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的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因此,教师应正视学生的错误,针对学生的常见错误,巧妙设计多种类型题,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专项“尝试错误”的练习,把学生的典型错误变成教学的宝贵资源。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自然而充分地暴露出解题过程的思维薄弱环节,深入剖析造成错误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施教;另一方面能让学生在心感惋惜的同时,彻底认识到错误所在,准确把握知识内容的本质特征,自觉增强学习的应对力,提高学习有效性。现结合本人在教学中的实例,谈谈自己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尝试错误”教学策略的探索与思考。
1.利用“尝试错误”,巩固基础知识
“非错而不能树正,非错而难以求真”。在讲授新课时,由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力的差异,总会有学生产生认知上的“盲点”,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知识、智力水平,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准确地预测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而在学生容易出错的知识节点上巧妙地优化教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数学知识,把可能出现的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让学生少走、不走弯路。
例如,在解根式方程时,若通过两边平方的方法,就可能产生增根。因为这种变形不是同解变形。但学生在实际解答检验时经常出错。因此,教师可设计“尝误”型题目:解方程 。部分学生解题如下:移项得 ;两边平方得4(x-3)=(6-x)2;解得x1=12,x2=6。
学生们为解题成功而洋洋得意,教师提醒:“答案有误”。马上有学生说:“没有检验”。又有同学说:“没问题呀,根式都有意义”。过了片刻,同学进一步发现:当x=12时,等式不成立。本例的错误,对学生产生了刺激,领悟到根式方程根的检验除了令根式有意义外,等式也必须成立。而这一点学生平时往往是忽略的,“尝试错误”使检验的意识更牢固地建立在学生的心中。
2.通过“尝试错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尝试错误”让学生由惊讶入手,从问题出发,看似“不可思议”的错误,反而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索的兴趣,调动课堂氛围,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
例如在学习乘方运算前,引入此例: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一张报纸厚度大概为0.01厘米,如果能对折30次,其厚度会超过珠穆朗玛峰吗?
许多同学认为报纸再怎么折,最多也不过几米厚吧。所以当老师指出对折30次的报纸厚度相当于12座珠穆朗玛峰时,同学们对学习乘方充满了期待,试图找出问题的真相。原本抽象索然的乘方运算,经过尝误引入,学生的思维马上由潜伏转为积极,课堂教学顺利展开。爱因斯坦曾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由"尝试错误" 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教学来说是事半功倍的。
3.运用“尝试错误”,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刻性
有些错误是似是而非或者较为隐蔽,不易被学生识破。当学生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不妨先假设其为 “正确”,再因势利导,顺应其解题思路,一直引向荒谬的结论,使其错误之处暴露无遗,促使学生幡然醒悟,产生一种强烈的警省效果,实现对知识的准确、深入和全面认识,运用“尝试错误”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刻性。
4.经历“尝试错误”,锻炼学生的受挫能力和意志品质
法国哲学家爱密勒·查蒂埃说:“世上最糟糕的事莫过于只有一种办法”。如在解方程 时,一些学生受解无理方程的定势影响,想通过两边平方转化,却得到一个复杂的四次方程,解题陷入僵局,若不改弦易辙,必将望题兴叹。于是,学生们试着寻找新的解题途径。经过一番探讨,发现将前两项拆成 ,原方程就化为
,从而漂亮地解出方程。
学生解题时遇到挫折很正常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部分学生受到一点打击就一蹶不振,从而在学习上、意志上造成“缺陷”,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深入分析学生受挫的主、客观原因,设计安排“尝试错误”活动,使学生能正视错误,在错误中奋起,以坚韧的意志努力转“山重水覆”为“柳暗花明”。
总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时刻刻可能与错误“打交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巧妙地利用学生所犯的错误,采取“尝试错误”的教学策略,循循善诱,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中发展解题能力,促进思维方法日臻缜密,从而达到少犯、直至不犯错误,提高学习有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 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郜舒竹.“变教为学”需要 “善待错误”[J].教学月刊小学版 (数学).2013(10)
[3] 徐振宇.错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文化博览,2013.2
[4] 毛永聪.中学数学创新教法.学苑出版社 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