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研究和探讨缬沙坦与非洛地平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1月我院门诊的88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44例,单用非洛地平治疗),观察组(44例,缬沙坦与非洛地平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第4、8、12周的MA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缬沙坦与非洛地平治疗2型糖尿病,可明显降低血压、改善肾功能,提高治疗效果,有利于长期治疗,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 缬沙坦 非洛地平 2型糖尿病 效果
2型糖尿病又称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发病率较高,多发于35~40岁之后的中老年人群。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相对缺乏,可通过口服药物刺激体内胰岛素分泌[1]。该疾病易导致患者出现高血压、肾病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采取有效方法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意义重大[2]。本研究主要讨论了缬沙坦与非洛地平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1月我院门诊的88例2型糖尿病患者,以观察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下面将本组研究进行详尽汇报: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2年1月~2014年11月我院门诊的88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男24例,女20例,年龄41~81岁,平均年龄68.2±3.5岁,病程1~14年,平均病程5.3±4.6年;观察组患者男25例,女19例,年龄42~82岁,平均年龄69.6±3.4岁,病程2~15年,平均病程6.2±4.4年;所有病例均符合WHO诊断标准,确诊为2型糖尿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分组研究意义。
1.2 方法
两组患者治疗前一周,均停用其它降压药物。对照组患者单用非洛地平治疗,即给予非洛地平(H20040773)5mg进行口服,1次/d,疗程为12周;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给予缬沙坦(H2004021)80mg进行口服,1次/d,疗程为12周。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后的第4、8、12周进行复诊,并测量、记录患者血压,收集标本。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第4、8、12周的平均动脉压(MAP),治疗效果(经复诊,患者血压、血脂、肾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为显效;经复诊,患者血压、血脂、肾功能明显改善为有效;经复诊,患者血压、血脂、肾功能无改善或加重为无效;总有效=(显效+有效)/小组总例数×100%)等。
1.4 数据处理
研究所得数据由专业记录员对同一样本交叉记录,进行三次重复性检测(无离群检验)。将数据输入EXCEL(03版)进行逻辑校对并分析,得出清洁数据后经SPSS14.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以频数(%)表示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第4、8、12周的MAP对比分析,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第4周MAP为(92.1±10.3)mmhg、第8周MAP为(90.2±9.6)mmhg、第12周MAP为(88.4±9.3)mmhg;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第4周MAP为(95.3±18.2)mmhg、第8周MAP为(93.2±16.1)mmhg、第12周MAP为(90.1±14.5)mmhg;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第4、8、12周的MA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分析,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Ⅱ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靶器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引发蛋白质、水、电解质、糖、脂肪等代谢紊乱综合征,导致多系统损害的一种疾病,其常见并发症为肾病、高血压[3]。Ⅱ型糖尿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乏力、口渴、头晕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故应及时采取有效方法进行治疗。缬沙坦属于非肽类血管紧张素II型(AT)受体拮抗剂,可有效降低血压,常用于治疗高血压;非洛地平又称非氯地平,该药物为选择性钙离子拮抗药,可抑制小动脉平滑肌细胞外钙内流,并选择性扩张小动脉,不引起体位性低血压;还可降低肾血管阻力,不影响肌酐廓清率和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无明显变化或增加,有利尿及促尿钠排泄作用;可增加心脏指数和输出量,降低后负荷,不影响心率、前负荷、心脏收缩功能[4]。缬沙坦与非洛地平联合使用,可优势互补,提高治疗效果[5]。
本研究显示,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病情均有所好转。对照组患者单用非洛地平治疗后,第4、8、12周的MAP均有所降低,治疗总有效率为81.8%;观察组患者采用缬沙坦与非洛地平联合治疗后,第4、8、12周的MAP均显著降低,较对照组下降幅度大,治疗总有效率为97.7%;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第4、8、12周的MA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应用缬沙坦与非洛地平治疗2型糖尿病,可明显降低血压、改善肾功能,提高治疗效果,有利于长期治疗,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宁文奇.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社区老年原发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3,53(24):57-58.
[2] 刘黔义.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14):102,104.
[3] 刘贵生.缬沙坦与非洛地平治疗高血压病伴糖尿病临床探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4,34(9):20.
【关键词】 缬沙坦 非洛地平 2型糖尿病 效果
2型糖尿病又称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发病率较高,多发于35~40岁之后的中老年人群。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相对缺乏,可通过口服药物刺激体内胰岛素分泌[1]。该疾病易导致患者出现高血压、肾病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采取有效方法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意义重大[2]。本研究主要讨论了缬沙坦与非洛地平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1月我院门诊的88例2型糖尿病患者,以观察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下面将本组研究进行详尽汇报: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2年1月~2014年11月我院门诊的88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男24例,女20例,年龄41~81岁,平均年龄68.2±3.5岁,病程1~14年,平均病程5.3±4.6年;观察组患者男25例,女19例,年龄42~82岁,平均年龄69.6±3.4岁,病程2~15年,平均病程6.2±4.4年;所有病例均符合WHO诊断标准,确诊为2型糖尿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分组研究意义。
1.2 方法
两组患者治疗前一周,均停用其它降压药物。对照组患者单用非洛地平治疗,即给予非洛地平(H20040773)5mg进行口服,1次/d,疗程为12周;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给予缬沙坦(H2004021)80mg进行口服,1次/d,疗程为12周。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后的第4、8、12周进行复诊,并测量、记录患者血压,收集标本。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第4、8、12周的平均动脉压(MAP),治疗效果(经复诊,患者血压、血脂、肾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为显效;经复诊,患者血压、血脂、肾功能明显改善为有效;经复诊,患者血压、血脂、肾功能无改善或加重为无效;总有效=(显效+有效)/小组总例数×100%)等。
1.4 数据处理
研究所得数据由专业记录员对同一样本交叉记录,进行三次重复性检测(无离群检验)。将数据输入EXCEL(03版)进行逻辑校对并分析,得出清洁数据后经SPSS14.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以频数(%)表示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第4、8、12周的MAP对比分析,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第4周MAP为(92.1±10.3)mmhg、第8周MAP为(90.2±9.6)mmhg、第12周MAP为(88.4±9.3)mmhg;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第4周MAP为(95.3±18.2)mmhg、第8周MAP为(93.2±16.1)mmhg、第12周MAP为(90.1±14.5)mmhg;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第4、8、12周的MA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分析,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Ⅱ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靶器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引发蛋白质、水、电解质、糖、脂肪等代谢紊乱综合征,导致多系统损害的一种疾病,其常见并发症为肾病、高血压[3]。Ⅱ型糖尿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乏力、口渴、头晕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故应及时采取有效方法进行治疗。缬沙坦属于非肽类血管紧张素II型(AT)受体拮抗剂,可有效降低血压,常用于治疗高血压;非洛地平又称非氯地平,该药物为选择性钙离子拮抗药,可抑制小动脉平滑肌细胞外钙内流,并选择性扩张小动脉,不引起体位性低血压;还可降低肾血管阻力,不影响肌酐廓清率和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无明显变化或增加,有利尿及促尿钠排泄作用;可增加心脏指数和输出量,降低后负荷,不影响心率、前负荷、心脏收缩功能[4]。缬沙坦与非洛地平联合使用,可优势互补,提高治疗效果[5]。
本研究显示,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病情均有所好转。对照组患者单用非洛地平治疗后,第4、8、12周的MAP均有所降低,治疗总有效率为81.8%;观察组患者采用缬沙坦与非洛地平联合治疗后,第4、8、12周的MAP均显著降低,较对照组下降幅度大,治疗总有效率为97.7%;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第4、8、12周的MA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应用缬沙坦与非洛地平治疗2型糖尿病,可明显降低血压、改善肾功能,提高治疗效果,有利于长期治疗,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宁文奇.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社区老年原发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3,53(24):57-58.
[2] 刘黔义.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14):102,104.
[3] 刘贵生.缬沙坦与非洛地平治疗高血压病伴糖尿病临床探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4,34(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