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兴趣开启语文教学之门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cool1234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誉为“俄罗斯教师的教师”的教育家乌申斯基强调:“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兴趣开启语文教学之门是教学中的首要问题。
  符大舜老师(《语文阅读导航》一书的作者)在几十年语文教学中摸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尤其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方面,有独到的感悟。
  1. 创设情境,制造悬念。这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使他们尽快进入课文,自觉地将注意力、思维转向阅读中来的有效方法。如在教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时,符大舜老师先用光碟展示海燕在暴风雨中疾飞的情境,接着播放配乐朗读《海燕》全文录音。生动的画面,优美的旋律,声情并茂的朗读,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使学生从紊乱、平滞的状态中变得激动、亢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听,使单一的感知趋于多样化,以作品的具体形象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把文中的情思化为学生的真情实感。这一情境设置,既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吸引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又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挖掘美点,感染熏陶。任何一篇课文都不是枯燥无味的,都有它独具的美。或光彩夺目,或朴素自然;或宏伟壮观,或小巧玲珑;或胸襟坦荡,或壮志凌云;或正气凛然,或笑容可掬;或蕴含哲理,或洋溢风情……从思想内容看,有知识美、科学美、哲理美,有人性美、人情美、人格美等;从形式写法看,有立意美、布局美、结构美、措词美等。教师在教学课文传授知识时,若能把课文中蕴含的美点挖掘、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获得美的感染,精神的愉悦, 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他们就会变被动、应付的阅读为主动、自觉的学习。例如:在学习《百万雄师横渡长江》一文时,老师如果紧扣新闻特点,抓住题目中“百万”“横渡”这两个词,挖掘出其气势磅礴、惊心动魄的“宏伟美”,再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加以渲染、描述,使学生如临其境,受到这种“宏伟美”的震撼、感染,学生学习课文内容定会兴趣倍增,干劲十足,从而收到“开阔眼界、扩大胸襟”的良好效果。
  3.揭露矛盾,静水掀波。有些课文,有时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或隐或现地设置一些相互矛盾或表面看似矛盾而实质并不矛盾的问题,以突出文章的主旨或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对于这种情况,老师必须把矛盾揭露出来,引导学生恰如其分地分析,以理解作者设置矛盾的意图。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如符大舜老师教《阿长与〈山海经〉》时,曾设计这样两道思考题:①本文是作者对长妈妈深情的怀念和真诚的祝愿,为什么文章的前一部分却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甚至“讨厌”她?②长妈妈给“我”买来的绘图《山海经》并不好,“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为什么“我却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这些问题的设计,不仅一下子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写法及思想内容。
  4. 设喻取譬、化难为易。在教学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如果只照本宣科,从理论到理论,学生定会感到索然寡味,很难收到最佳效果。如果能够找些具体事物设喻取譬,变抽象为具体,化深难为浅易,学生学习起来定会兴味盎然,事半功倍。如在议论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对论点、论据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比较容易理解,且容易在文中找到,而对论证以及它与论点、论据之间的关系不太容易理解,符大舜老师除了讲清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方法,它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纽带之外,还打了一个比较形象的比方,即论证有点像联系男女又方使之发生婚姻关系成为夫妻的红娘。学生既觉得生动有趣,又进一步明确了论证的概念以及它与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见下图。
  5. 设置疑难,探幽览胜。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句话道出了教学的真谛,它不管是对学生还是教师都有指导意义。因为课文中一些地方看起来平淡无奇,学生往往因此而觉得浅显无疑,甚至感到索然无味而失去精读深思的兴趣。其实这些地方往往是作者的匠心所在,能表现较深刻的内涵。因此,教师备课时应该抓住这些地方设置一些有思考价值的疑难问题,促使学生思考讨论,以透彻理解文章的妙处。如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5课《亲爱的爸爸妈妈》正文的第一部分开头,连用四个短句:“凄风。苦雨。天昏。地暗。”描述作者在南斯拉夫的克拉库耶伐次参加悼念活动时的天气情况。由于用语简洁明白,学生阅读时往往一览而过,不做深入思考。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简洁形象的描述中进一步领会其丰富深刻的内涵,符大舜老师设置了以下问题让学生探究讨论:①这几个短句仅仅是描写天气吗?②作者为什么不用逗号或顿号而用句号?这些疑难问题的设置,既可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又能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可谓一箭双雕。
  6. 巧用穿插,益知增趣。所谓穿插,指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插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轶闻趣事、笑话、典故、历史传说、地方风情或名言妙语等,以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得到调节。例如符大舜老师在教学《杨修之死》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丰富教学内容,在讲到杨修的聪明才智时,穿插了《语林》中《智隔三十里》的故事:
  杨修在曹操手下担任主簿(文书之类的官)之职。曹操南征到江南时,读到《曹娥碑文》,碑的背面另外刻着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蒜臼”。曹操看后,弄不清这八个字是什么意思,便问杨修:“你是否知道这几个字的意思?”杨修回答说:“知道。”曹操又说:“你先暂时不要说出来,让我仔细想一想。”走了三十里,曹操才想出来。他让杨修先说。杨修说:“黄绢,是色丝(有颜色的丝织物),色丝合起来是个‘绝’字。”幼妇,是少女,少女两字相合是一个“妙”字。外孙,就是女儿的儿子,女子两字合起来正是一个‘好’字。而蒜臼,是捣蒜的臼,是容受辛辣之物的地方,这‘受辛’加在一起,就是‘辞’字。八个字合在一起的意思是‘绝妙好辞’。”曹操笑笑说:你说的和我想的正好一样。
  这一穿插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大大地丰富了课文的思想内容,从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巧用教材,启发创新;扮演角色,品情悟理;表扬成功,激励创见;开展竞赛,满足好胜等,都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方法。
  总之,激趣有法,但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如果有浓厚的兴趣,那么,他们就会积极主动而愉悦地投身于学习,学习就能出成效。如果,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只靠老师、家长的督促,学习难以进去,更难以持久。因此,用兴趣开启语文教学之门,是语文教学中取得成功的重要教学法则。
  ( 作者单位: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责任编辑李淳
其他文献
水轮机增容改造后能否达到设计保证的出力和效率,改造后的水轮机的能量特性如何,是个普遍关注的问题。文章分析了水轮机改造后的出力和效率,以及水轮机在各特征工况下的能量特性
1 当我开始书写,一种对文字驾驭的不确定感就涌上来。实际上,我常常觉得语言最终抵达的地方离我的思想还是有着无法逾越的距离,我也常觉得我的语言不能原貌重现在阅读者的头脑之
本文介绍了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分包制造法国Alstom岭澳核电项目发电机外机座时,所采用的加工及其水压试验的新工艺,为今后生产超大容量的发电机机座积累了经验.
生于“文革”,长于“拨乱”,成于“改革”,这就是我的成长轨迹。从一个班级到另一个班级,从一所学校到另一所学校,这就是我的教育人生。看似平淡,实为执著;看似一帆风顺,实为跌宕起伏
朗读是一种传统的读书形式,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重要途径。这里所说的读,是有感情、有节奏、吐字清楚、声音洪亮地朗读。但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朗读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琅琅读书声时常被教师过分的讲解所代替,有时为了节省时间、赶教学进度,教学中也忽略了朗读这一环节,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更不屑大声朗读,语文课堂走向了“只讲不读”、“学而少读”的畸型之路。针对现在语文学习中学生的朗读水平,我们需要唤起
克郴白格说:“教学本来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是的,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因为我们这里所说的“对话”不只是言语的应答,而是双方的敞开与接纳,是一种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合作的探讨,所以它对教师的要求,不仅有教导策略和教导方法的改变,而目有角色的转换——从传播者、管理者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同时还有个陸的自我完善——需要民主的精神、平等的作风、宽容的态度和悦纳学
一、教学反思何以流于形式     许多学校教师的教学反思为什么会流于形式呢?究其根源,这里涉及到教师反思的心态及内动力的问题。按理而言,反思如果有利于他们自身的发展,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去做,可是他们偏偏马虎应付呢?其原由是什么?我认为,不少教师在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现象中没有看到情节与情节之间、细节与细节之间的关联,没有看到影响与制约教育教学的内在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没有看到教育教学的一些路径。于是,
忙完一天的工作,我踏着夕阳洒下的点点碎金回到家。刚挂上QQ。就收到了一个礼品盒:“敬爱的老师,有了您我才长大.我的一生才温暖!我的心,在您的眼睛里找到了天空!在这特殊的日子里
一位美学人物说过:最杰出的艺术就是想象。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来源于科学家们的想象。因此,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想象之
本文介绍的卷曲同步电动机采用世界先进的工艺方法制造,使工艺人员直接接触到了当今先进国家隐极调速电机的制造技术.如果能被推广使用,会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