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的“四重表征”图形化教学设计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nranwen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选取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中的“酸与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为教学内容,包括中和反应的实质以及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多重表征是化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方法,能帮助学生通过化学概念的各种表征形式进行有意义的学习[1],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突破学习化学的困难,减轻记忆负担,便于知识的储存与提取,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应用,提高问题解决能力[2]。图形是最佳教学媒体[3]。本教学设计运用“四重表征”的教学模式[4],结合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手持技术)和自主设计“四重表征”教学图形进行概念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酸与碱之间发生中和反应,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初步认识“手持技术”的使用方法与优势。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四重表征”教学图形,培养学生运用“宏观—微观—符号—曲线”的联系解决问题的化学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中和反应的实质、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实验仪器:酒精灯、试管、玻璃棒、玻璃片、pH试纸、手持技术设备(数据采集器、pH传感器)等。
  药品:NaOH溶液、稀盐酸、酚酞试液。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酸、碱的性质,如果我们把酸与碱混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生:(猜想)酸和碱会发生反应。
  师:如何证明发生了反应呢?
  学生实验:向NaOH溶液中滴加盐酸。观察实验现象——无明显现象。
  师:观察不到明显现象,我们很难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引导)有些化学反应发生时,我们能观察到明显的现象,有些化学反应却没有明显的现象。我们能否证明NaOH溶液与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呢?是否可以借助我们之前学到的一些指示剂?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学生讲解自己的设计方案,教师评价方案的可行性,邀请学生进行实验。
  生:(向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再滴加稀盐酸至过量)NaOH溶液是碱性的,滴加几滴酚酞试液后显红色,再滴加盐酸,可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为粉红色,最终变为无色,说明NaOH溶液的碱性消失。这就证明了NaOH溶液与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教师做出肯定的评价,并展示实验过程现象图(图1)。
  
  师:既然发生了化学变化,就一定有新物质生成,那么NaOH溶液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可以将反应后的溶液蒸发水分,观察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师:我们可吸取2~3滴溶液在玻璃片上,稍微加热,使液体蒸发,观察玻璃片上的现象。
  学生实验并描述现象:有白色粉末生成。
  师:这些白色粉末是什么呢?
  生:是氯化钠。
  设计意图:采用“抛锚式”教学策略,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入新知教学,同时,培养学生做出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猜想的科学研究思维;展示自主设计的“实验现象图”,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宏观表征”的表象,初步认识和了解该反应的宏观现象。
  (二)宏观表征→符号表征
  师:【Q1】根据学过的知识,大家如何判断白色粉末是氯化钠呢?前面学过HCl和NaOH在水中会离解出哪些粒子?粒子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学生讨论。
  师:(引导,展示) HCl→H Cl- NaOH→ Na OH- (If)
  学生回答:发生了化学反应,H 结合OH-生成水,那么生成的白色粉末新物质就应该是Na 和Cl-结合成的NaCl。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Q1】,实现“宏观表征”向“符号表征”的转换,使学生把宏观反应与化学符号联系起来。
  (三)符号表征→微观表征
  师:【Q2】(设问)HCl和NaOH的反应过程发生了怎样的微观变化呢?
  教师展示“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微观粒子变化图”(图2)并讲解。
  
  师:(拓展)我们把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称为中和反应。酸与碱的中和反应实质上是酸中的H 与碱中的OH-反应生成H2O,所以有些酸碱中和从表面上看不出有明显的变化,但我们可以通过在溶液中滴入指示剂,根据指示剂的颜色来判断反应是否进行完全。
  设计意图:通过设问【Q2】结合“微观粒子图”,实现“符号表征”向“微观表征”的转换,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微观表征”的表象,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解释宏观实验现象。
  (四)微观表征→符号表征
  师:【Q3】如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反应呢?
  学生各自写出化学方程式。
  师: HCl NaOH = NaCl H2O(If)
  (拓展) 酸 碱→ 盐 水
  中和反应——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Q3】,实现“微观表征”向“符号表征”的转换,使学生将微观粒子反应与化学符号建立起联系。
  (五)符号表征→曲线表征
  师:(设问)除了通过观察指示剂的颜色变化判断酸碱中和反应发生了,还有其他方法吗?
  师:(引导)同学们阅读课本第60页~62页“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的内容,看是否能得到启发。
  学生阅读课本。
  师:测定pH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pH和溶液的酸碱性的关系是:酸性溶液的pH<7,酸性越强,pH越小;碱性溶液的pH>7,碱性越强,pH越大;中性溶液的pH = 7(如NaCl溶液、Na2SO4溶液的pH=7)——(引导)是否能够采用测定pH值的方法,判断酸碱中和反应发生了呢?
  学生讨论,教师邀请学生回答。
  生:NaOH溶液是碱性的,用pH试纸测定其pH>7,每加入一滴盐酸溶液后,测定混合溶液的pH,我们应该能观察到pH逐渐变小,最后pH<7,从而证明反应的发生。
  师:【Q4】如果把每次测得的pH值记录在坐标系中,用平滑的线把各点连起来,会得到怎样的一条曲线呢?请同学们完成这个实验。
  学生使用pH试纸进行实验,教师从旁指导。
  师:为了连续地、更准确地测量pH值,我们可以引入更精确的测量技术——手持技术进行测量。让我们来看看将盐酸滴加到NaOH溶液中,溶液pH的具体变化。
  (演示)利用手持技术进行实验:将pH传感器置于NaOH溶液,开启数据采集器,将盐酸慢慢地滴加到NaOH溶液中(适当地搅拌),在大屏幕上同步显示出溶液pH曲线的变化过程,最后得到pH的变化曲线(图3)。
  
  师:那么,大家能解释一下pH为什么会这样变化吗?
  学:NaOH溶液中含有较多的OH-,随着酸的不断加入,酸中的H 与碱中的OH-反应生成水,OH-逐渐减少,碱性减弱,pH逐渐减小;当酸中的H 将所有的OH-全部中和成H2O后,溶液显中性,pH=7;这时再继续加入盐酸,溶液中的H 增多,酸性增强,溶液的pH<7。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Q4】,实现“符号表征”向“曲线表征”的转换,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曲线表征”的形象,学会分析曲线解释实验。手持技术的引入,在解决教学难点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
  (六)构建“四重表征”之间的联系
  师:(小结)同学们能从多个角度分析酸碱中和反应,说明大家已经掌握了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H OH-→H2O。
  教师通过“四重表征”教学图形(图4),总结这节课的知识要点。
  
  设计意图:结合“四重表征”教学图形进行小结,帮助学生通过各种表征形式对化学概念进行意义建构,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减轻记忆负担,便于知识的识记与运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1.采用实验探究教学,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另外,手持技术的引入,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2.采用概念四重表征教学,通过问题设置,实现了“四重表征”之间的转换,有利于学生对化学概念的整体理解与把握,突破学习化学的困难,提高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自觉学习,主动参与讨论,达到较佳的教学效果。
  3.采用多媒体图形化教学,不仅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促进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与识记,同时使“四重表征”教学的开展更为顺利和有效。
  
  参考文献
  [1]任红艳.化学问题解决及其教学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2]黄婕.“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化学学习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5.
  [3]罗秀玲,肖信.图形:最佳教学媒体[A].第四届全国化学教师教育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
  [4]钱扬义.化学概念与化学“学科关键词”的学习与认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其他文献
《苦难的历程》是我近期看到的最令自己久久不能平静的一部非常优秀的电视连续剧,改编自阿·托尔斯泰同名小说《苦难的历程》三部曲《两姊妹》《一九一八》及《阴暗的早晨》。  说到这部电视剧不得不提原著作者、公认的俄罗斯语言艺术大师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简称阿·托尔斯泰,与比他年长50多岁的列夫·托尔斯泰同姓。《苦难的历程》是他历经20多年的呕心沥血之作。阿·托尔斯泰出生于俄罗斯萨马拉省的一个贵
一、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资源应用观  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建设是一个动态再生的持续发展过程,它源于广大中小学师生的教学实践,其中教学资源的再生过程事关教学资源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周淮南,2008)。要想增加资源的通用性、流通性和可利用性,必须树立新的资源观。  新的资源观包括对资源的五种认识,即资源的生成性、资源的动态性、资源的建构性、资源的交互性和资源的主体性。电子白板以一些固有的资源为基础,通过使用
本课选自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节。本节课主要介绍常用的图片处理软件,让学生们掌握一些简单的图片处理方法,并能够利用图片来表达主题。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常见的图片处理软件,熟悉ACDSee软件中图片的裁剪、旋转、曝光等基本功能,初步掌握利用ACDSee调节图片亮度的方法;掌握“我形我速”软件对图片的简单修饰功能。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效果不佳的生活照
“若无新变,不能代雄”,这句话若用在学术研究上,可指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学术。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和现代大学教育体系的确立与完善,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学人热衷于书写文学史,诸如诗史、词史、赋史、小说史或戏剧史等。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相关成果汗牛充栋。21世纪以来,各类“学术史研究”则成为新的学术生长点,如《诗经》研究史、《楚辞》研究史、诸子研究史、《文选》研究史、《文心雕龙》研
冰心自登上文坛,就以“爱”与“美”的创作主题著称,他的《寄小读者》成为代表性作品。这部作品由刊发在《晨报》副镌“儿童世界”专栏中的29篇通讯组成,自第一篇通讯发表即引起广泛关注,后于1926年由北新书局结集出版,仅两年就重印达7版之多。对于这部作品,研究者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讨论,一是“爱的哲学”思想艺术特色,解读作品中的母爱、童心、自然人性等等因素,进而探索冰心散文创作或儿童文学创作的成就和文学
■ 创意背景    信息技术课学科建立之初,大家重视的实际上是单纯的软件技术学习。大多数教材都在介绍常用软件及其界面、菜单和功能。学生只能机械、粗浅地学习一些软件的操作知识,但对如何将这些软件与自己身边的现实问题相结合,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软件来解决实际问题则知之甚少,以至出现了在学生学习用Excel统计成绩时,依然用计算器运算的现象。我在初中的Word教学之初,注意以建构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以任务驱
纵观劳伦斯短短20多年坎坷而勤奋的文学创作生涯,竟然出版了11部长篇小说、60多篇中短篇小说、7部话剧剧本、12本诗集、十几本散文随笔集,还有几本翻译作品,这已经算得上十分高产,谓之汗牛充栋也不为过。但是等到剑桥出版社在本世纪初推出了长达八卷的《劳伦斯书信集》时,人们不得不对劳伦斯再次刮目相看,发现从体量上说,这八卷书信集(5400封长短不一的信件和明信片等)快与他的全部长篇小说或全部中短篇小说加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学校教育在课程、教学、管理、文化建设、人际关系、家校联系等众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我国“校校通”工程的全面启动,很多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建设已经初具规模,接受过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培训的教师也越来越多,如何将这些人力、物力的投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育效益,真正发挥信息技术提高教学和管理质量的作用,是每所学校的领导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对于引领学校发展方向的校长而言,具
“策展人”一词源于英文“curator”,通常指从事于博物馆、美术馆等非营利性机构,专门负责藏品保管、研究和陈列,又或担任组织与策划艺术展览的专职人员。这一概念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艺术行业,20世纪90年代,策展人行业在我国迅猛发展。策展人通过自身的艺术理念和文化意识对艺术作品进行描述、阐释与塑造,经过精心的策划与展览的视觉呈现,艺术品能够成为一个更完整、能承载更多理念与价值的形象。在鲁迅
校本培训是以中小学教师任教学校为主要基地,以教师和学校的发展为要义,以实践与合作为主线,由校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直接服务于学校、教师、教学的教师在职培训活动,追求的是校内人力资源开发的最大化,注重教师能力建设,着重探讨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受学校自身建设的制约和影响,加之现有的教师培训机构大多居于城市,远离学校的培训就成为目前农村教师培训的首选。然而,农村教师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