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师学习资源中心的农村教师校本培训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0701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本培训是以中小学教师任教学校为主要基地,以教师和学校的发展为要义,以实践与合作为主线,由校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直接服务于学校、教师、教学的教师在职培训活动,追求的是校内人力资源开发的最大化,注重教师能力建设,着重探讨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受学校自身建设的制约和影响,加之现有的教师培训机构大多居于城市,远离学校的培训就成为目前农村教师培训的首选。然而,农村教师外出培训需要大量的财政支持,加之农村教师数量短缺,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各种培训。因此,农村教师需要一种不脱产、不远离家门就能接受到新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培训。教师学习资源中心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而生的。
  
  一、关于教师学习资源中心
  
  教师学习资源中心是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为甘肃农村教师和校长搭建的一个集学习、研讨、交流、合作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是一种全天候、全开放的资源共享环境。它以农村中小学为载体,以资源为辅助,为师生提供全面支持服务,是教师和校长专业发展的中心。教师学习资源中心分为县、乡两级。县级资源中心一般建在县教师进修学校,乡级资源中心主要建在乡中心小学。资源中心通过配置计算机网络学习系统、卫星电视教育系统、电化教育系统和部分音像资料及图书,帮助教师获取信息,以便教师和校长在共享其他教师教学经验的同时,获取研究教学实践的机会。教师学习资源中心的建立,不仅适应了农村教师培训的现实需求,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教师继续教育体系的完善与拓展。
  榜罗教师学习资源中心是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投资建设的试点资源中心之一,设置在甘肃省定西市的通渭、陇西、武山、甘谷四县交界的榜罗镇中心小学。资源中心现辐射学校27所(其中,九年制学校3所,独立初中2所,中心小学1所,完全小学19所,幼儿园2所),教学点17个。
  
  二、教师学习资源中心在农村教师校本培训方面的实践
  
  教师学习资源中心建设初期,主要采取了传统的教师校本培训模式,即要求周边辐射学校的教师来到教师学习资源中心,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联片教研活动。对于教师来说,利用教师学习资源中心开展培训是新鲜事物,加之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他们的参与热情较高。但是,随着培训次数的增多,培训者和教师都出现了相当严重的倦怠情绪。培训者在培训方法的选择、培训内容的取舍、个人知识的储备、课程改革的把握等诸多方面也很难有新的突破。有些参与培训的教师甚至觉得此种培训并没有省级或者县级培训那样专业。
  校本培训是从微观层面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但是此种培训的问题在于并没有解决教师教学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前往教师学习资源中心参加培训,对于辐射学校的教师仍然有许多客观上的不便。以榜罗教师学习资源中心为例,辐射学校距资源中心15公里以上占64%,个别学校甚至在20公里以外,加之当地是典型的山区,交通条件成为制约教师往返教师学习资源中心培训的重要因素。在走访学校中,当地约90%教师是“半工半农”,既要承担学校的教学工作,还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农活。在调研中还发现,当地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一个教师负责一个教学班全部课程的现象相当普遍。在此状况下,让教师去教师学习资源中心不论在工作日还是周末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困难。在走访学校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经过中欧项目、国家义务教育项目、中国-UNDP/403远程教育项目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自身的努力,各个学校的远程教育设备已拥有相当的数量。目前,学区拥有地面卫星接收系统13台(套),光盘播放点23个及电脑67台。显然,技术设备为当地教师利用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开展校本教师培训提供了可能性。
  1.最大限度扩散学习资源,拓展培训资源环境
  校本培训在某种程度上是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的过程,尤其在农村地区,学习资源的匮乏是制约校本培训开展的首要因素。挖掘和扩散学习资源就是将存储在教师学习资源中心“静态”的教育教学资源,如网络资源、光盘、图书、学区推荐的优质课等进行定期“扩散”,即将教学光盘刻录后分发到辐射学校,供教师参考学习,将图书采用“流动”图书馆的形式在各个学校传阅,将学区推荐的优质课以“送教下乡”的形式进行观摩交流。这样一来,克服了诸多客观因素给教师和学校带来的不便,实现了人与资源的互动交流,教师既可以“上”得来,资源也可以“下”得去,便于教师在校内也能享受到优质的资源,使校本培训脱离了低水平的重复。
  2.努力构建三级资源模式,促使培训可持续发展
  资源中心三级模式即是将学区现有的远程设备进行重组。由于教师学习资源中心已初具规模,不仅硬件完善,而且网络已开通,在技术与管理上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可视为一级资源中心,继续加强投入,保证其引领作用,为二级资源中心的建立提供示范。分散在一级资源中心周围的,拥有一定数量计算机、地面卫星接收系统和电化教育系统的学校,可以利用现有设备,仿照资源中心的建设模式,逐步形成二级资源中心。对于设备尚缺的学校和各个教学点,可利用自己的光盘播放系统及时接收二级资源中心的教育教学信息,形成三级资源中心。一、二、三级资源中心可以相互交流,相邻的二级和三级资源中心同样可以交流,使资源传播由“点状”的扩散形式演变成一种“网状”的交互形式,促使校本培训拓展为“校际化”培训向更加深入的层次发展。
  3.积极调整培训思路,确保培训模式多样化
  在现实中,培训的任务、规定和标准来自于学区,其动力不是内塑的,而是外烁的。研究小组鼓励培训者尝试着使用个体自修式、小组学习式、微格训练式、以评促培式、课程学习式、科研促训式、专题链接等多种方式,并配合开展以读书为主题的交流活动,积极倡导教师阅读教育教学领域内的名家名著,实地开展“课件进课堂”的活动,鼓励培训者和教师角色互换,人人参与培训,人人成为培训者。教师学习资源中心已然不仅仅是教师参与培训的场地,更多是教师获取信息的“信息源”。目前,教师学习资源中心不仅成为当地教师校本培训的主要依托,而且所构建的立体化的培训模式已初见成效。
  
  三、启示
  
  1.高度重视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教师校本培训途径
  在农村的现实条件下,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克服由于自然条件的局限给农村教师培训带来的诸多不利因素。以网络为手段的农村教师校本培训,一方面让校本培训的手段更加多样化和现代化,使更多教师从培训本身中受益,另一方面,也是要鼓励教师通过网络去学习。培训的最终目的是减少培训或不再培训,促使教师达到自我培训、自主发展,真正实现教师成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因此,基于网络的校本培训更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的过程。
  2.努力营造以学习为核心的农村教师校本培训氛围
  教学作为一种专业性很强的活动,教师在其中的主导作用显而易见,这就要求给教师不断“输血”的同时,更要增强教师自身的“造血”功能。校本教师培训只是加速教师成长的方式之一,而不能代替教师的自我学习。过分依赖培训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势必导致教师专业化进程放缓。如果将学校视为一个学习型组织,该组织则是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化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传播,学习理应成为而且必然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即“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鼓励教师用学习的办法来应对和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将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农村教师的校本培训应努力营造教师的学习氛围。
  3.积极构建以需求为前提的农村教师校本培训
  传统教师培训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要求型”培训,多由于教育发展宏观层面的需要,带有较为明显的强制性,对农村教师来说是一种远离农村、远离学校的培训。不可否认,此种培训可以让教师接受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促使教师朝着教育的主流方向发展,借以提高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但是,此种培训较少顾及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农村教师的真正需求,容易造成培训的盲目性和形式化。农村教师培训应针对农村教育的实际,以教师的需求为导向,培训的内容应该是教师的问题,校本培训应更加注意考虑农村教师的现实困难,以此为出发点,积极建构“需求型”的校本教师培训。
  以需求为导向不是一味地迎合农村教师的口味,而是让培训更多地激发教师的“最近发展区”,要让教师感觉到培训并不是自我实践知识的消解过程,而是依靠已有的经验改善自我心智的过程。
  4.大力倡导以参与为主要方式的农村教师培训模式
  倡导参与式的培训模式,就是要改变以往把教师看成一个可以接受任何知识的“容器”一“灌”到底,而忽视教师实践经验的做法,而应该把教师当做一个积极主动参与者,努力从教师自身寻找其发展的突破口。培训者应更加注重成人学习的特点,那种“我讲了你应该能听懂”、“我做了你应该能看懂”、“我布置了你应该去思考”的模式和思路应该被“叫停”,把培训者从“高处”拉下来,把教师从“低处”抬起来,倡导“我们一起去解决问题”。培训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催生教师主动关注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教师的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学习能力的培植等方面。校本教师培训在关注预设性的同时也要关注其生成性,只有教师真正参与到培训中间,教师的成长才能成为现实。
  
  (作者注:文中相关数据来自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之教师学习资源中心行动研究课题组统计资料,以及甘肃通渭县榜罗教育学区2006年度统计资料。)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余文森.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J].教育研究,2003,(4).
  [4]郭绍青.关于西部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 电化教育研究,2004,(5).
  [5]刁萌萌等.校本培训的内容选择模式[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2).
  [6]党小超等.贫困地区教师培训现状及远程培训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5,(3).
  [7]郭绍青,吴亚婕.教师学习资源中心的功能定位[J].中国电化教育,2005,(9).
  [8]吴华等.E-Learning ——教师培训的有效方法[J].全球教育展望,2005,(9).
  [9]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理论与实务[M].上海:三联书店,1998.
  [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其他文献
WebQuest是在网络环境的支持下,学生借助教师的帮助和引导,围绕某一主题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并对所得信息进行分析、加工、推理、判断、综合等,从而解决一个或一组具体问题。WebQuest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上,旨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评价信息并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操作过程中,WebQuest由6个模块组成
《苦难的历程》是我近期看到的最令自己久久不能平静的一部非常优秀的电视连续剧,改编自阿·托尔斯泰同名小说《苦难的历程》三部曲《两姊妹》《一九一八》及《阴暗的早晨》。  说到这部电视剧不得不提原著作者、公认的俄罗斯语言艺术大师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简称阿·托尔斯泰,与比他年长50多岁的列夫·托尔斯泰同姓。《苦难的历程》是他历经20多年的呕心沥血之作。阿·托尔斯泰出生于俄罗斯萨马拉省的一个贵
一、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资源应用观  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建设是一个动态再生的持续发展过程,它源于广大中小学师生的教学实践,其中教学资源的再生过程事关教学资源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周淮南,2008)。要想增加资源的通用性、流通性和可利用性,必须树立新的资源观。  新的资源观包括对资源的五种认识,即资源的生成性、资源的动态性、资源的建构性、资源的交互性和资源的主体性。电子白板以一些固有的资源为基础,通过使用
本课选自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节。本节课主要介绍常用的图片处理软件,让学生们掌握一些简单的图片处理方法,并能够利用图片来表达主题。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常见的图片处理软件,熟悉ACDSee软件中图片的裁剪、旋转、曝光等基本功能,初步掌握利用ACDSee调节图片亮度的方法;掌握“我形我速”软件对图片的简单修饰功能。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效果不佳的生活照
“若无新变,不能代雄”,这句话若用在学术研究上,可指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学术。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和现代大学教育体系的确立与完善,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学人热衷于书写文学史,诸如诗史、词史、赋史、小说史或戏剧史等。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相关成果汗牛充栋。21世纪以来,各类“学术史研究”则成为新的学术生长点,如《诗经》研究史、《楚辞》研究史、诸子研究史、《文选》研究史、《文心雕龙》研
冰心自登上文坛,就以“爱”与“美”的创作主题著称,他的《寄小读者》成为代表性作品。这部作品由刊发在《晨报》副镌“儿童世界”专栏中的29篇通讯组成,自第一篇通讯发表即引起广泛关注,后于1926年由北新书局结集出版,仅两年就重印达7版之多。对于这部作品,研究者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讨论,一是“爱的哲学”思想艺术特色,解读作品中的母爱、童心、自然人性等等因素,进而探索冰心散文创作或儿童文学创作的成就和文学
■ 创意背景    信息技术课学科建立之初,大家重视的实际上是单纯的软件技术学习。大多数教材都在介绍常用软件及其界面、菜单和功能。学生只能机械、粗浅地学习一些软件的操作知识,但对如何将这些软件与自己身边的现实问题相结合,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软件来解决实际问题则知之甚少,以至出现了在学生学习用Excel统计成绩时,依然用计算器运算的现象。我在初中的Word教学之初,注意以建构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以任务驱
纵观劳伦斯短短20多年坎坷而勤奋的文学创作生涯,竟然出版了11部长篇小说、60多篇中短篇小说、7部话剧剧本、12本诗集、十几本散文随笔集,还有几本翻译作品,这已经算得上十分高产,谓之汗牛充栋也不为过。但是等到剑桥出版社在本世纪初推出了长达八卷的《劳伦斯书信集》时,人们不得不对劳伦斯再次刮目相看,发现从体量上说,这八卷书信集(5400封长短不一的信件和明信片等)快与他的全部长篇小说或全部中短篇小说加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学校教育在课程、教学、管理、文化建设、人际关系、家校联系等众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我国“校校通”工程的全面启动,很多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建设已经初具规模,接受过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培训的教师也越来越多,如何将这些人力、物力的投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育效益,真正发挥信息技术提高教学和管理质量的作用,是每所学校的领导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对于引领学校发展方向的校长而言,具
“策展人”一词源于英文“curator”,通常指从事于博物馆、美术馆等非营利性机构,专门负责藏品保管、研究和陈列,又或担任组织与策划艺术展览的专职人员。这一概念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艺术行业,20世纪90年代,策展人行业在我国迅猛发展。策展人通过自身的艺术理念和文化意识对艺术作品进行描述、阐释与塑造,经过精心的策划与展览的视觉呈现,艺术品能够成为一个更完整、能承载更多理念与价值的形象。在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