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数学、发现数学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SC_liang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努力倡导的生活教育的主要观点,而当前的数学课程十分强调将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与生活相结合.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体验数学,用数学眼光看生活——发现数学.
  【关键词】体验;发现;日记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件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一、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体验数学
  陶行知认为,教育要立足于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我们的课堂才能活起来,学生才能感受到数学的有用、有趣,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产生亲近数学的情感.情感所产生的积极力量,会推动学生深入探究、不断激疑、不断解疑,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一)学习有用的数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将知识运用于社会生产、生活,提高我们的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知识才显得更有价值.对于低年级的儿童来说,如果学到的知识对他们的学习生活能有所帮助,他们才会更有兴趣.
  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和怎样分类的知识后,我拿了一堆本子,请学生帮我數一数有多少本,检查一组学生的作业本交齐了没有.我先请了一名成绩中等的学生,他一本一本地数,数得很认真.我说:“老师每天工作很忙,怎样才能很快地数出作业本的数量呢?”一名成绩比较好的学生立即想到了两本两本数的方法.还没等我开口,又一名学生想到了五本五本数的方法.数完后,学生发现有一组的作业本并没有交齐,少了一本,我又要求学生帮我想一个好办法很快查出是谁没有交作业本.于是,学生想到按男女生分类来查找,或分组查找等方法,很快就查出忘记交作业本的这名同学.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觉得用自己在数学课上学到的知识帮助老师解决了问题,很了不起,同时,今后小组长在收作业本的时候,也能效仿这样的方法很快地点清人数,真正成为老师得力的小助手.
  (二)学习生活化数学
  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经验数学化.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因此,教师要联系实际生活,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充实到教学中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
  1.导入生活化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如,教学循环小数时,先请学生听火车行进时,车轮滚动重复发出的“轰隆、轰隆”的声音;再请学生看日历,从星期日、星期一……星期六不断变化,出现不断重复的效果.从学生生活经验引入,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循环的含义,将抽象的概念生活化了.
  2.例题生活化
  新教材采用了很多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如,“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一节中,教材以小朋友坐车为背景,有辆45座的大巴,车上已经坐了30个人,车上还有多少个座位空着?学生们经常坐车,但从来没有在生活中真正计算过这个问题,教材上出现了这样一个常常见到的身边熟悉的场景,乍一看这是个容易解决、稀松平常的问题.这么“简单”的问题,引起学生们强烈的表现欲望,都想告诉大家自己知道解决方法,于是学生们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了起来.是的,这的确是个不难的问题,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生们很快列出了算式“45-30”,或许有的学生知道等于15,但怎样通过这个式子计算出来呢?刚才的成就感激励学生继续探索,开动脑筋,于是想出了许多不同的解决办法.运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不仅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出发,更容易引导他们探索新知识.
  3.练习生活化
  如,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道题:二年级三个班的同学坐2辆车去春游,每辆车上坐60人.三个班的男生是53人,三个班的女生有多少人?学生再现自己春游时的情境,得到了多种解法:
  方法一:先统计一下3个班的总人数,那就是60 60=120(人),其中男生53人,那么女生是120-53=67(人).
  方法二:把三个班的男、女生分开坐.53个男生全坐第一辆车,那么第一辆车上还有60-53=7(个)空位给女生坐.这样女生就是第二辆车的总人数加7,即60 7=67(人).
  方法三:根据生活中坐车的情况,可能会让男生分开分别坐到两辆车上,如果其中23个男生上第一辆车,30个男生上第二辆车,那么第一辆车的女生是60-23=37(人),第二辆车的女生是60-30=30(人),女生共37 30=67(人).
  ……
  练习时再现生活情境,架起了生活与数学的桥梁,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无限的思维空间,于是有了多种解法,有了与人不同的独特解法.
  二、用数学眼光看生活——发现数学
  我曾经问刚入学的学生:“数学是什么?”聪明的孩子告诉我:“数学就是1,2,3,4,5,…,就是1 1=2,1 2=3,….”可见,孩子眼中的数学就是各种数字和符号.其实,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而人类社会处处存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因此,数学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进而发现身边的数学.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极有价值的数学现象.过去,我们没有重视指导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去思考,学生很难把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写生活日记,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生活问题,让生活問题数学化.
  (一)“体验”日记,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低年级学生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数学知识有时对他们来说是很抽象的,不管教师讲得多具体,学生都无法完全理解.学习“千米”一课时,学生对于这一长度单位缺乏感性认识,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一千米的长度,并进行文字记录.学生有的从家出发走了一千米,看走了多少路,花了多长时间;有的请家长带着骑摩托车看骑了多长时间;有的请家长开汽车看行驶了多久;有的看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一千米;等等.学生通过体验,对一千米有了自己的、更为直观的认识.
  日记:我对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的长度都知道,而且也能用手势表示出来,唯独对1千米到底有多长不清楚.数学课上老师布置了一个实践作业,让我们走1千米,体验一下1千米到底有多长.回家后,我反复想:用什么才能测量出准确的1千米呢?有了,用我们家的“悦悦”,悦悦是我家的小轿车,它上面有一个里程表,可以很精确地测量出1千米的距离.测量活动开始了,我们先确定好起点的位置.首先,由爸爸带着我和妈妈开着“悦悦”,行驶到1千米后马上停下来.然后,我和妈妈沿着爸爸的路线返回到起点的位置.1千米,爸爸开车只要2分钟,我和妈妈走路需要20多分钟,坐车一下子就到了,走路却要走很久.1千米我走得很累,但我觉得值,因为我对1千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观察”日记,培养认真观察的习惯
  数学日记能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在学习了毫米和分米的认识以后,我班杨同学把家里能量的东西量了个遍,还把数据都记了下来:我家的桌上的玻璃约5毫米厚,宽10分米(就是1米);妈妈的皮鞋的后跟约高5厘米……学习了认识图形以后,周同学写了一篇观察日记:我的小火车转笔刀,蓝色的铅笔从火车头的前面圆形的洞插进去,下面有4个圆形车轮,火车后面有一个手柄,轻轻一转铅笔就削好了,铅笔屑掉进一个正方体的盒子里,把它抽出来倒进垃圾桶里就行了.火车转笔刀全身有23个圆形、5个正方形(特殊的平行四边形)、5个半圆形,还有11个星星,它们一起组成美丽的图画,这就是我的火车转笔刀.写数学日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让学生常写数学日记,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学会如何获取信息,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以“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认识世界,自觉地理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其他文献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改革改变着课堂教学的面貌,努力实现从传授知识为主向以培养能力和提高核心素养为主转变.数学课堂教学在教学目标上,不仅要重视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且要重视教学过程和方法.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共同活动的结果,使每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发生良性转变,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这是教育的责任,是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目前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来看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一课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70页的一节数学游戏课. 这节课对于大部分老师来说是陌生的、新奇的. 首先,它作为一节实践活动课不列为考试内容,容易被老师忽视. 其次,上这样一节课老师与学生要准备太多的教具与学具:三张双面不同颜色的纸条(其中两张分别在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处画上虚线)、彩笔、剪刀、双面胶,搜集有关莫比乌斯带应用的图片,准备工作太烦琐而被老师跳过;同时教材上关于本节课的内容
【摘要】数学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极为普遍的一种现象,也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进行双边活动的重要形式.本研究通过教学实践中的课堂观察方式收集资料,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总结出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提出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结果分析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课堂观察分析  笔者听取了苏州
【摘要】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中虽然没有专门的章节介绍它,但是它伴随着数学基础知识而衍生和发展起来的,在数学中它是精髓,更是解题的指导思想. 本文将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来谈谈初中数学中主要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应用,内容和观点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应用  正文:  一、初中数学常见数学方法的应用  初中数学常见数学方法有多种,接下来
解三角形题目往往涉及的内容包括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面积公式,且高考属于c级要求.在解三角形一轮复习中,教师一般只是重点强调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边角互化,缺少对定理的深层次认识,以及对知识方法的融会贯通.大部分学生只是简单地套用定理,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解题能力,在典型题目的认识上不够深刻,导致许多学生解题思路不对,计算量大且浪费时间,甚至算不出正确答案.  一、问题的发现与呈现  笔者在一次高三一轮复
【摘要】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是整个大学课程的根基.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本文以“导数的概念”为例探讨如何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关键詞】高等数学;研究性课程;导数的概念
【摘要】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四十五分钟要效益,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思维动机;重视数学知识形成过程,提高学生建模能力;合作探究,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关键词】激发思维;重视知识形成过程;提高建模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益,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的一个关
【摘要】数学童趣课堂以“童在中央”为立足点,让儿童感兴趣且有真收获,让学习真正发生.顺应儿童的游戏天性,创设生动的“游戏场”,激活构筑“探究场”,叩开童趣课堂之门,让学生们享受数学智慧的洗练.  【关键词】游戏;探究;童趣;课堂  一、教学思考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卢梭提出的“培养儿童爱好学问的兴趣”是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应顺应儿童的游戏天性.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混合运算”单元之后,
【摘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近年来教育界的一个热点话题.本文将从当前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如何实施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讨  一、当前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数学课堂的情境引入功能“缺位”  创设情境是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前提和条件,其目的是为学生创设思维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的问题情境创设要精心设计,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和对新
【摘要】高中数学在高考阶段是十分重要的学科,关系着学生未来学习生涯的走向,而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概念是最基本的数学知识,清楚地认知数学基本概念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特的解题思路,也能够顺利地找到解题的思路,在学习数学的基本不等式的时候也是如此,本文分析了高中生解答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错误原因,提出了几点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基本不等式;最值;高中数学  数学概念是高中数学最基本的构成元素,也是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