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议论文能否得高分关键在语言。那么如何让议论文的语言出彩呢?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用词造句方面,重视形象具体的描述;二是运用修辞手法,重视给人丰富的联想;三是化虚为实或化实为虚,也能使语句新鲜有味。使语言生动形象的方法主要如下:
一、运用修辞手法
“修辞是作文的魔水”。如果没有修辞,语言的形象性就要减色,议论文也相应地失掉了一定的色彩。结合具体情节运用修辞,既有助于阐明道理,又可增加文章的风趣和吸引力。假如长句、短句、对偶、排比、设问、反问……源源不断地从笔下涌出,使文章腾挪跌宕,波澜起伏,不仅读来上口,而且品来有味。
比如有一篇议论文《一千个0比不上一个1》,其中有一段话这样写道:一千个0比不上一个1;一千次承诺比不上一次付出;一千句空话比不上一次实践。0,看起来大腹便便,再加上“一千个”,更给人一种貌似强大的感觉,实则它依然代表着空无,代表着虚伪;1,看起来虽然骨瘦如柴,但它代表着真实,代表着存在。俗语说“君子动口不动手”,但在这些情况下,动动手却更有君子之风……
这段议论文字,由于排比、比喻、拟人、对比、引用等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说服力,同时也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感情,味道的确很浓。
又如写“忘记”的一篇议论文:如果忘记是春天消逝的冰层,那么铭记就是灼灼其华的桃花;如果忘记是夏天里落英缤纷的桃瓣,铭记就是“接天落叶无穷碧、映日别样红”的荷花;如果忘记是秋季里已“无擎雨盖”的荷花,那么铭记就是“犹有傲霜枝”的金菊;如果忘记是冬季里比西风更瘦的残菊,那么铭记就是傲雪独立、犹有暗香的雪梅。
这段文字也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既形象,又有气势。
这些“出彩”的句子也是得益于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化虚为实或化实为虚
这是曲折用笔的一种重要技巧,虚的虚着说,实的实着说,都是常人话语;若抽象的理用形象的事作之,或具体的事用抽象的语言写之,那就不凡了,显得奇了。用在议论文的说理,还可以使文章富有意蕴,充满哲理意味,从而使说理更为深刻。
如《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亦如是》:他们的细雨不止于沾湿了衣裳,更落在了厚重的土地上,滋润了一方水土;他们的闲花也不止于铺满路面,更深嵌土地,“化作春泥更护花”。他们的红线那端,是苍生百姓!他们将寂寞化为动力,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一个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书上,刻在碑上,这寂寞是美丽的,是供人欣赏的。但没有哪一座碑可以永恒过山水,韩愈的故事告诉我们,那些英雄的寂寞是奉献,我们应该恭敬地去仰望。
这里,细雨沾湿了衣裳是实,落在了厚重的土地上,滋润了一方水土则是虚;闲花铺于路面是实,深嵌土地则是虚,这样一实一虚,后面的议论则充满了思辨色彩!印在书上、刻在碑上的是实,但将寂寞印在书上刻在碑上,则就化成了虚!在化实为虚的基础上,升华了主旨!
三、用准确生动的词句进行具体形象的描述或说理,也可使文章在观点令人信服的基础上,语言又富有韵味。如“革命终于起来了,一群臭架子的绅士们,便立刻皇皇然若丧家之狗,把小辫子盘在头顶上。”(《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在这里“丧家之狗”而“皇皇然”,“小辫子”而“盘在头顶上”,使这篇议论文形象大为生动,也赋予了它鲜明的个性特点:是“皇皇然”的“丧家之狗”,并不悠哉游哉;是“盘在头顶上”的“小辫子”,已不敢大摇大摆。这些“丧家之狗”和“小辫子”们的神态和心理也就跃然纸上了。
总之,生活里的许多具体现象本身就很形象生动,假如我们在说理的同时借助文学手法,或描写,或叙述,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形象,从而引起读者共鸣甚至叫绝,文章自然出彩。
一、运用修辞手法
“修辞是作文的魔水”。如果没有修辞,语言的形象性就要减色,议论文也相应地失掉了一定的色彩。结合具体情节运用修辞,既有助于阐明道理,又可增加文章的风趣和吸引力。假如长句、短句、对偶、排比、设问、反问……源源不断地从笔下涌出,使文章腾挪跌宕,波澜起伏,不仅读来上口,而且品来有味。
比如有一篇议论文《一千个0比不上一个1》,其中有一段话这样写道:一千个0比不上一个1;一千次承诺比不上一次付出;一千句空话比不上一次实践。0,看起来大腹便便,再加上“一千个”,更给人一种貌似强大的感觉,实则它依然代表着空无,代表着虚伪;1,看起来虽然骨瘦如柴,但它代表着真实,代表着存在。俗语说“君子动口不动手”,但在这些情况下,动动手却更有君子之风……
这段议论文字,由于排比、比喻、拟人、对比、引用等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说服力,同时也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感情,味道的确很浓。
又如写“忘记”的一篇议论文:如果忘记是春天消逝的冰层,那么铭记就是灼灼其华的桃花;如果忘记是夏天里落英缤纷的桃瓣,铭记就是“接天落叶无穷碧、映日别样红”的荷花;如果忘记是秋季里已“无擎雨盖”的荷花,那么铭记就是“犹有傲霜枝”的金菊;如果忘记是冬季里比西风更瘦的残菊,那么铭记就是傲雪独立、犹有暗香的雪梅。
这段文字也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既形象,又有气势。
这些“出彩”的句子也是得益于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化虚为实或化实为虚
这是曲折用笔的一种重要技巧,虚的虚着说,实的实着说,都是常人话语;若抽象的理用形象的事作之,或具体的事用抽象的语言写之,那就不凡了,显得奇了。用在议论文的说理,还可以使文章富有意蕴,充满哲理意味,从而使说理更为深刻。
如《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亦如是》:他们的细雨不止于沾湿了衣裳,更落在了厚重的土地上,滋润了一方水土;他们的闲花也不止于铺满路面,更深嵌土地,“化作春泥更护花”。他们的红线那端,是苍生百姓!他们将寂寞化为动力,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一个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书上,刻在碑上,这寂寞是美丽的,是供人欣赏的。但没有哪一座碑可以永恒过山水,韩愈的故事告诉我们,那些英雄的寂寞是奉献,我们应该恭敬地去仰望。
这里,细雨沾湿了衣裳是实,落在了厚重的土地上,滋润了一方水土则是虚;闲花铺于路面是实,深嵌土地则是虚,这样一实一虚,后面的议论则充满了思辨色彩!印在书上、刻在碑上的是实,但将寂寞印在书上刻在碑上,则就化成了虚!在化实为虚的基础上,升华了主旨!
三、用准确生动的词句进行具体形象的描述或说理,也可使文章在观点令人信服的基础上,语言又富有韵味。如“革命终于起来了,一群臭架子的绅士们,便立刻皇皇然若丧家之狗,把小辫子盘在头顶上。”(《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在这里“丧家之狗”而“皇皇然”,“小辫子”而“盘在头顶上”,使这篇议论文形象大为生动,也赋予了它鲜明的个性特点:是“皇皇然”的“丧家之狗”,并不悠哉游哉;是“盘在头顶上”的“小辫子”,已不敢大摇大摆。这些“丧家之狗”和“小辫子”们的神态和心理也就跃然纸上了。
总之,生活里的许多具体现象本身就很形象生动,假如我们在说理的同时借助文学手法,或描写,或叙述,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形象,从而引起读者共鸣甚至叫绝,文章自然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