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世界柑橘面积、产量分别为832万公顷、1.16亿吨。2007年我国柑橘面积194.14万公顷.产量2058.72万吨,2008年柑橘面积206.7万公顷.产量2200万吨,与2007年相比,面积增加12万公顷,产量增加约150万吨。2007年柑橘面积、产量分别为世界柑橘面积、产量的23.3%和17.75%。
2002—2007年,我国柑橘产业成就显著,但随着产量的快速增长也出现了新的问题;积极采取应对之策。尽快和妥善解决新形势下的新问题.必将大力促进我国柑橘产业稳健发展。
1 成就显著
1.1 面积产量双增
2002—2007年.我国柑橘面积、产量分别由140.45万公顷和1199万吨增加到194.14万公顷和2058.27万吨.5年间.面积增加53.69万公顷。平均每年增加10.74万公顷。产量增加859.27万吨,平均每年增加171.85万吨。每667平方米(1亩)产量由569.12千克增加到706.8千克,平均每年增加27.54千克。
1.2 布局结构调优
2002年,国家开始实施柑橘优势区域发展规划。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柑橘优势区域的面积104.84万公顷.产量1070.53万吨。分别占全国柑橘面积和产量的54%和52%。表明我国柑橘产业的布局已开始向优势区域集中。趋向优化。
品种结构调整,经5年努力.宽皮柑橘和橙类的比例由85:15调优为80:20。柑橘早中晚熟品种的比例由12:85:3调整为15:80:5。
1.3出口快速增长
2002年柑橘出口:鲜果21.69万吨、橘瓣罐头22.13万吨,柑橘汁3716万吨;2007年柑橘出口:鲜果56.45万吨、橘瓣罐头33.92万吨、柑橘汁11941吨。2002—2007年的5年间。柑橘鲜果、橘瓣罐头、柑橘汁的出口量分别增加34.76万吨、11.78万吨和8226吨。平均年增加11.29万吨、2.36万吨和1645吨。
我国柑橘出口快速增长,而柑橘进口量增加很少。2002年进口:柑橘鲜果5.82万吨、橘瓣罐头450吨和柑橘汁3.80万吨;2007年进口:柑橘鲜果7.44万吨、橘瓣罐头759吨和柑橘汁6.53万吨。5年间分别增加3.64万吨、309吨和0.71万吨,平均年增加0.73万吨、62吨和1420吨。
柑橘出口的国家和地区也不断扩大,由十几个增加到几十个,更可喜的是在巩固发展周边出口国家和地区的同时,开始开拓欧美等高端市场。
1.4 产业发展迅速
柑橘产业快速发展。加剧了小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大竞争的矛盾。2002—2007年5年间。政府支持龙头企业发展柑橘产业,支持果农组建柑橘协会和柑橘合作经济组织成效显著。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加工柑橘的企业1000家以上。加工能力800万吨以上;以柑橘为主的采后果品处理线约2000条(台),处理能力1500万吨左右。实际处理400-500万吨,占柑橘总产量的20%左右。在柑橘优势区域内有各类柑橘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196个,会员17.3万人。5年来,各地针对柑橘产业链条长。环节多和目前经营分散的特点.着力培植了一大批市场占有量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组织化程度高、服务能力强的柑橘专业合作组织,带领广大果农建基地、搞加工、闯市场、创品牌、提素质.增效益.使柑橘产业化经营有了良好的开端。
2 形势严峻
2.1产销矛盾加剧
2007年、2008年柑橘产量猛增到2000万吨以上。且80%是年内11、12月份成熟的中熟品种,应市集中。两年的销季虽市场销量、价格时有起伏。但总的趋势是滞销跌价。究其原因主要是柑橘果品已出现季节性、结构性过剩所致,也与2007年底至2008年初的冰雪灾害。2008年的柑橘大实蝇事件.国际金融危机波及使出口受阻.消费者捂紧钱袋压缩消费,以及其他果品的丰收。市场果品周年供应充足有关系。
柑橘连续两年的滞销、跌价.丰产不丰收,果农对今后柑橘销售心有余悸,影响了管理柑橘的积极性。由于效益的下滑。减少投入。放松管理已在产区时有出现,部分营销商和企业也因获利少。甚至亏本而改换门庭。
2.2生产体制滞后
单家独户的小农生产与国际接轨的大市场、大流通、大竞争矛盾日趋激烈。尽管国家和各级政府支持龙头企业参与产业开发,支持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等经营模式的探索和实施开局良好,但进展迟缓,且无有效的约束机制和管理办法。因此.且前柑橘种植多数还是小生产的管理模式.加上不少产区青壮劳力的外出务工。产区劳力缺乏。人工、化肥、农药价格上涨和技术缺乏等,已影响柑橘种后管理和产业持续发展。
2.3品种调优缺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柑橘新品种不断推出.从20世纪末至今,不论是从国外引进.或是国内选育品种和已栽品种的审定、认定都加速了新品种的推广速度,这应是好事。但在新品种推广中.有的简化甚至废弃了应有的程序.不经品种比较试验、区域适应性试验.即行盲目推广,其危害不可小视。品种的生态不适应,就不能优质丰产。品种品质差,市场不认可,就无法获得好的经济效益。
2.4灾害危险加大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频发生。柑橘的冻害、旱害、涝害、风害每年都有。柑橘的病虫害,尤其是检疫性病虫害的溃疡病、黄龙病呈扩散蔓延之势.严重威胁柑橘的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普通的病虫害也受气候变暖影响,发生增加.加之化学农药的不节制使用,病虫抗药性增强,危害加重。
3 应对之策
3.1优化结构品种
2008年柑橘面积已达206.7万公顷(3100.5万亩),根据农业部2008年2月在重庆召开的全国水果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以全国优势区域发展规划为指导.发展最适宜和适宜区的柑橘生产,坚决压缩非适宜区面积。到2015年柑橘总面积稳定在173.33万公顷(2600万亩)。柑橘的布局,向优势区域集中,2015年超过80%。柑橘结构要求宽皮柑橘、甜橙、柚类和其他(柠檬、金柑等)产量比例。由2007年的71:17:11:1。调优为50:35:13:2。柑橘早中晚熟品种比例由目前的15:80:5调优为20:70:10。
通过上述调优,我国柑橘平均667平方米产量将达到目前世界925.5千克的水平,柑橘总产量就超过2400万吨。届时各类柑橘中的宽皮柑橘产量1200万吨,甜橙产量840万吨,柚类产量312万吨,柠檬和金柑的产量48万吨。早中 晚熟品种产量:10--11月初上市的早熟品种480万吨,11、12月成熟中熟品种1680万吨。次年1—5月成熟的晚熟品种240万吨。
3.2大力开拓市场
上述调优布局结构目标的初步实现.有利于柑橘的均衡应市和国内外消费者对各类柑橘的需求,但大力开拓市场仍是重中之重。柑橘的销售要以占领国内市场为主.并加大力度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做好出口基地认证和出口柑橘生产技术规范的实施。拉动柑橘消费。发展柑橘加工业是明智之举,大力发展深受消费者青睐的橙汁和橘瓣罐头等产品。
2015年出口柑橘鲜果及加工制品占总产量的15%,国内销售占85%,柑橘加工与鲜售的比率分别为20%和80%。鲜果国内销售仍占大头。总结以往经验.建议抓好:一是奖励销售。对销售业绩突出的企业、经销商、大户等,除执行行之有效的优惠政策外,政府还可给予补贴(遇亏损)和奖励。二是鼓动企业、经销商、大户,有条件的返乡农民工,从事柑橘加工业、柑橘营销业以及与柑橘有关的产业.且引导向柑橘优势产区集中。但应避免浪费财物和影响产业发展的无序竞争。还应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到境外发展.办公司加工、营销柑橘。既出口创汇。同时还可缓解国内柑橘鲜销的压力。三是政府根据财力,设立柑橘产业发展基金.支持柑橘产业发展。产业基金重在助优支富(帮助脱贫应用扶贫基金)。柑橘产业发展政府起引导和支持作用,柑橘种植,种什么品种由果农定,建柑橘企业由企业家定,吃什么柑橘,吃多少,由消费者定。四是产地、销地增加新建柑橘批发、营销市场,全力推行订单果业、网上交易等多种销售方式。促进柑橘果品内销外贸。
3.3 实施优果工程
柑橘面积的稳定、减少,布局向优势区域集中,产地进行出口、无公害和绿色基地认证.推进标准化生产技术以及创品牌、名牌,申报地理标志等,都为了生产优质的柑橘果品。没有优质的柑橘果品。就没有竞争优势,生产优质柑橘应成为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户等的标志。柑橘产区,尤其是柑橘优势产区,要把生产优质果,生产精品果,生产加工制品的专用优质原料、作为优果工程来抓,抓紧、抓实、抓好。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由于柑橘是多年生的果树。种植几年后才能结果,因此,准确预测未来市场的难度大,目前市场需求的品种,种植到投产有几年时间。市场也会有变化,甚至出现优质不优价。对此,除坚持任何优新品种发展适度外,必要时政府应采取相应措施,保护优质优价。
3.4 力推规模经营
柑橘的规模经营是解决当前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的有效之举.也是世界现代柑橘产业的重要标志。各级政府、部门制定柑橘发展规划时.要重视规模经营,集约栽培和经营模式。柑橘产业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发展必须有规模。无规模,宁愿不种柑橘改种其他。支持优势区集中发展.不支持非适宜区生产;支持龙头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联手办工厂、闯市场,利益均沾,不支持既无人力又无能力的分散种植。
树立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共同发展,果农受益、致富的典型,大力宣传,加速推广,使我国柑橘经营规模由小变大.经营模式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产业由大变强。在竞争中赢得发展。
(据《果品经济信息》)
2002—2007年,我国柑橘产业成就显著,但随着产量的快速增长也出现了新的问题;积极采取应对之策。尽快和妥善解决新形势下的新问题.必将大力促进我国柑橘产业稳健发展。
1 成就显著
1.1 面积产量双增
2002—2007年.我国柑橘面积、产量分别由140.45万公顷和1199万吨增加到194.14万公顷和2058.27万吨.5年间.面积增加53.69万公顷。平均每年增加10.74万公顷。产量增加859.27万吨,平均每年增加171.85万吨。每667平方米(1亩)产量由569.12千克增加到706.8千克,平均每年增加27.54千克。
1.2 布局结构调优
2002年,国家开始实施柑橘优势区域发展规划。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柑橘优势区域的面积104.84万公顷.产量1070.53万吨。分别占全国柑橘面积和产量的54%和52%。表明我国柑橘产业的布局已开始向优势区域集中。趋向优化。
品种结构调整,经5年努力.宽皮柑橘和橙类的比例由85:15调优为80:20。柑橘早中晚熟品种的比例由12:85:3调整为15:80:5。
1.3出口快速增长
2002年柑橘出口:鲜果21.69万吨、橘瓣罐头22.13万吨,柑橘汁3716万吨;2007年柑橘出口:鲜果56.45万吨、橘瓣罐头33.92万吨、柑橘汁11941吨。2002—2007年的5年间。柑橘鲜果、橘瓣罐头、柑橘汁的出口量分别增加34.76万吨、11.78万吨和8226吨。平均年增加11.29万吨、2.36万吨和1645吨。
我国柑橘出口快速增长,而柑橘进口量增加很少。2002年进口:柑橘鲜果5.82万吨、橘瓣罐头450吨和柑橘汁3.80万吨;2007年进口:柑橘鲜果7.44万吨、橘瓣罐头759吨和柑橘汁6.53万吨。5年间分别增加3.64万吨、309吨和0.71万吨,平均年增加0.73万吨、62吨和1420吨。
柑橘出口的国家和地区也不断扩大,由十几个增加到几十个,更可喜的是在巩固发展周边出口国家和地区的同时,开始开拓欧美等高端市场。
1.4 产业发展迅速
柑橘产业快速发展。加剧了小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大竞争的矛盾。2002—2007年5年间。政府支持龙头企业发展柑橘产业,支持果农组建柑橘协会和柑橘合作经济组织成效显著。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加工柑橘的企业1000家以上。加工能力800万吨以上;以柑橘为主的采后果品处理线约2000条(台),处理能力1500万吨左右。实际处理400-500万吨,占柑橘总产量的20%左右。在柑橘优势区域内有各类柑橘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196个,会员17.3万人。5年来,各地针对柑橘产业链条长。环节多和目前经营分散的特点.着力培植了一大批市场占有量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组织化程度高、服务能力强的柑橘专业合作组织,带领广大果农建基地、搞加工、闯市场、创品牌、提素质.增效益.使柑橘产业化经营有了良好的开端。
2 形势严峻
2.1产销矛盾加剧
2007年、2008年柑橘产量猛增到2000万吨以上。且80%是年内11、12月份成熟的中熟品种,应市集中。两年的销季虽市场销量、价格时有起伏。但总的趋势是滞销跌价。究其原因主要是柑橘果品已出现季节性、结构性过剩所致,也与2007年底至2008年初的冰雪灾害。2008年的柑橘大实蝇事件.国际金融危机波及使出口受阻.消费者捂紧钱袋压缩消费,以及其他果品的丰收。市场果品周年供应充足有关系。
柑橘连续两年的滞销、跌价.丰产不丰收,果农对今后柑橘销售心有余悸,影响了管理柑橘的积极性。由于效益的下滑。减少投入。放松管理已在产区时有出现,部分营销商和企业也因获利少。甚至亏本而改换门庭。
2.2生产体制滞后
单家独户的小农生产与国际接轨的大市场、大流通、大竞争矛盾日趋激烈。尽管国家和各级政府支持龙头企业参与产业开发,支持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等经营模式的探索和实施开局良好,但进展迟缓,且无有效的约束机制和管理办法。因此.且前柑橘种植多数还是小生产的管理模式.加上不少产区青壮劳力的外出务工。产区劳力缺乏。人工、化肥、农药价格上涨和技术缺乏等,已影响柑橘种后管理和产业持续发展。
2.3品种调优缺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柑橘新品种不断推出.从20世纪末至今,不论是从国外引进.或是国内选育品种和已栽品种的审定、认定都加速了新品种的推广速度,这应是好事。但在新品种推广中.有的简化甚至废弃了应有的程序.不经品种比较试验、区域适应性试验.即行盲目推广,其危害不可小视。品种的生态不适应,就不能优质丰产。品种品质差,市场不认可,就无法获得好的经济效益。
2.4灾害危险加大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频发生。柑橘的冻害、旱害、涝害、风害每年都有。柑橘的病虫害,尤其是检疫性病虫害的溃疡病、黄龙病呈扩散蔓延之势.严重威胁柑橘的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普通的病虫害也受气候变暖影响,发生增加.加之化学农药的不节制使用,病虫抗药性增强,危害加重。
3 应对之策
3.1优化结构品种
2008年柑橘面积已达206.7万公顷(3100.5万亩),根据农业部2008年2月在重庆召开的全国水果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以全国优势区域发展规划为指导.发展最适宜和适宜区的柑橘生产,坚决压缩非适宜区面积。到2015年柑橘总面积稳定在173.33万公顷(2600万亩)。柑橘的布局,向优势区域集中,2015年超过80%。柑橘结构要求宽皮柑橘、甜橙、柚类和其他(柠檬、金柑等)产量比例。由2007年的71:17:11:1。调优为50:35:13:2。柑橘早中晚熟品种比例由目前的15:80:5调优为20:70:10。
通过上述调优,我国柑橘平均667平方米产量将达到目前世界925.5千克的水平,柑橘总产量就超过2400万吨。届时各类柑橘中的宽皮柑橘产量1200万吨,甜橙产量840万吨,柚类产量312万吨,柠檬和金柑的产量48万吨。早中 晚熟品种产量:10--11月初上市的早熟品种480万吨,11、12月成熟中熟品种1680万吨。次年1—5月成熟的晚熟品种240万吨。
3.2大力开拓市场
上述调优布局结构目标的初步实现.有利于柑橘的均衡应市和国内外消费者对各类柑橘的需求,但大力开拓市场仍是重中之重。柑橘的销售要以占领国内市场为主.并加大力度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做好出口基地认证和出口柑橘生产技术规范的实施。拉动柑橘消费。发展柑橘加工业是明智之举,大力发展深受消费者青睐的橙汁和橘瓣罐头等产品。
2015年出口柑橘鲜果及加工制品占总产量的15%,国内销售占85%,柑橘加工与鲜售的比率分别为20%和80%。鲜果国内销售仍占大头。总结以往经验.建议抓好:一是奖励销售。对销售业绩突出的企业、经销商、大户等,除执行行之有效的优惠政策外,政府还可给予补贴(遇亏损)和奖励。二是鼓动企业、经销商、大户,有条件的返乡农民工,从事柑橘加工业、柑橘营销业以及与柑橘有关的产业.且引导向柑橘优势产区集中。但应避免浪费财物和影响产业发展的无序竞争。还应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到境外发展.办公司加工、营销柑橘。既出口创汇。同时还可缓解国内柑橘鲜销的压力。三是政府根据财力,设立柑橘产业发展基金.支持柑橘产业发展。产业基金重在助优支富(帮助脱贫应用扶贫基金)。柑橘产业发展政府起引导和支持作用,柑橘种植,种什么品种由果农定,建柑橘企业由企业家定,吃什么柑橘,吃多少,由消费者定。四是产地、销地增加新建柑橘批发、营销市场,全力推行订单果业、网上交易等多种销售方式。促进柑橘果品内销外贸。
3.3 实施优果工程
柑橘面积的稳定、减少,布局向优势区域集中,产地进行出口、无公害和绿色基地认证.推进标准化生产技术以及创品牌、名牌,申报地理标志等,都为了生产优质的柑橘果品。没有优质的柑橘果品。就没有竞争优势,生产优质柑橘应成为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户等的标志。柑橘产区,尤其是柑橘优势产区,要把生产优质果,生产精品果,生产加工制品的专用优质原料、作为优果工程来抓,抓紧、抓实、抓好。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由于柑橘是多年生的果树。种植几年后才能结果,因此,准确预测未来市场的难度大,目前市场需求的品种,种植到投产有几年时间。市场也会有变化,甚至出现优质不优价。对此,除坚持任何优新品种发展适度外,必要时政府应采取相应措施,保护优质优价。
3.4 力推规模经营
柑橘的规模经营是解决当前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的有效之举.也是世界现代柑橘产业的重要标志。各级政府、部门制定柑橘发展规划时.要重视规模经营,集约栽培和经营模式。柑橘产业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发展必须有规模。无规模,宁愿不种柑橘改种其他。支持优势区集中发展.不支持非适宜区生产;支持龙头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联手办工厂、闯市场,利益均沾,不支持既无人力又无能力的分散种植。
树立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共同发展,果农受益、致富的典型,大力宣传,加速推广,使我国柑橘经营规模由小变大.经营模式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产业由大变强。在竞争中赢得发展。
(据《果品经济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