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mlazy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句群训练应该也是第二学段的教学重点,为更好地让学生习得自主学习的基本功,尝试教学学习方法可为此训练提供良好的契机。
  【关键词】自然段 学法
  第二学段自然段的训练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地位,要在字词句训练的基础上,作为学段教学重点,加强训练。这是阅读和习作的需要,是提高小语教学质量的需要。根据年段特点,学生实际,采用尝试教学法进行读懂自然段教学,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现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体会。
  一、“尝试”在先,教给学法
  怎样读懂一个自然段,基本要求是:让学生知道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还要知道句与句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这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五册《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文中第1自然段的教学步骤:
  (一)先让学生自学读全段。
  (二)思考:这自然段有几句话?用①②③……在句首或句尾标明。
  (三)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⑴用抓住重点词语的方法,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⑵这个自然段写得很详细的是什么?从哪里看出来?哪几句话联系很紧密?
  (四)、这个自然段讲了什么意思?
  学生刚开始尝试学习时,没有方法,不会取得满意的效果。从第二步开始,在指导学生学完后,师生共同回顾学习过程,总结读懂自然段的方法:“标序号,抓主要,找联系,说段意。”“四步十二字”学习方法。然后,通过板书,让学生强化掌握这个学法。
  随着本册语文知识深入的学习,这“四步十二字”方法已难以满足学生读懂复杂自然段的需要,需增加训练内容。
  本册教材第三组的《秋天的雨》一文第2自然段的教学,除了让学生按“四步十二字”读懂自然段的方法尝试实践外,还应增加:这个自然段中,能联系起来的几句话说明什么?讲了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白:一个意思就分一层的训练步骤,最后总结完善读懂自然段的“六步十二字”法——标序号,抓主要,找联系,分层次,说层意,说段意。
  这样的训练,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通過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性指导,学生从中感知学法,领悟学法。读懂自然段方法的归纳,又让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以上学法训练,为学生读懂一个自然段奠定了基础,便于学生运用读懂一个自然段的方法尝试读懂一个自然段。这样的读段方法训练很有必要,否则,面对复杂的句群,学生不会思维操作,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就会无从下手。
  二、“扶助”指导,运用学法
  领悟和归纳学法并不是学法指导的终极目标,而只是一个起始。在此基础上,还应结合课文中典型自然段进行“扶助”训练,我是这样做的:
  1、《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文第3自然段,我采取“扶助教学”的方式,让学生紧跟教师,利用 “四步十二字”学法,一步一步地进行训练。
  第二课《金色的草地》的第2、3自然段,在第三课《爬天都峰》第3自然段等教学,继续进行“扶助教学”,让学生利用“四步十二字”方法学习。
  2、类似以上的“扶助”训练,在《花钟》的第2自然段等,可进行“六步十二字”学法的训练。
  训练过程中,学生对读懂自然段方法的迁移,需要教师的扶助,尤其是后进生。针对彝族儿童学汉语难的实际,进行读段方法的训练有层次,有坡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情,让读懂自然段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生的运用中落到实处。
  三、“放手”实践,巩固学法
  学法作为一种方法和本领,不但要靠讲授、靠理解,更重要的是要靠实践活动来训练,只有通过学生的自我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教学时,应给足学生自学实践的时空,让学生在尝试过程中运用学法,进而形成能力:
  结合学习《槐乡的孩子》第2、3自然段、第二单元《灰雀》第1自然段、《奇怪的大石头》第2自然段等自然段,进行“四步十二字” 放手训练。
  结合《蜜蜂》第2自然段、《盘古开天地》第4自然段、《富饶的西沙群岛》第4自然段、《美丽的小兴安岭》第3自然段、《掌声》的第3自然段等等,进行“六步十二字”放手训练。
  “放手”尝试教学,要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读懂自然段的方法,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其间,一定要做好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全体学生都能运用学法进行尝试学习,逐步提高运用学法的技能。
  以上系列训练,是按照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顺序,逐步实施的。学生在运用过程中,在内容的领悟和方法的运用上,都感受到了学有所得的快乐,这对于本学段以后的阅读,无疑是有力的帮助和鼓励。
  总之,第二学段阅读教学,要按照《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的要求,根据教材特点、年段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情,教给阅读的方法,这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途径和必要手段。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为学生顺利进入下一阶段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达到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其他文献
上世纪70年代初以来,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至今为止,这一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由于人口众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担,从而推动了经济增长,还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与人口整体素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作文教学效率不高,弊端甚多,却是不争的事实。作文是学生人语言能力、知识水平、思想素质、思维习惯等的综合反映。但是大部分学生谈文色变,无话可说,无文可作,只能东拼西凑,勉强成文。造成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基础薄弱、缺乏兴趣、见闻不广、缺少生活积累等,而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没有找准入点。作文指导思想应是——“生活,作文的源泉;想象,作文的翅膀
期刊
一个问题往往会有很多可能的答案,思维就要以这个问题为中心,重组所给的和记忆中的各项信息,向四面八方自由发散,以求得众多的解决方法和众多的答案。解决问题若囿于原有的狭隘范围,其结果往往导致失敗,如能跳出这个圈子,摆脱某种思维定势的束缚,朝更广阔的方向去寻求答案,将会获得更好的改进方法,甚至是一个全新的办法。  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学生们明确了该文写月色的素淡朦胧是为了排遣心中的忧郁,于是引
期刊
以SSCI数据库中《美国教育管理季刊》等5种期刊作为分析对象,运用Bibexcel、CiteSpaceⅢ、Spss18.0、Pajek可视化和统计软件,对2000-2013年间5种刊物所刊载的3492篇文献进行关
【摘 要】”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能推动学生探求新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养成敏锐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坚韧的意志力。但是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不少学生对学习语文感到枯燥乏味,被动地接受语文知识,进而形成了一种负担,学习效果大大降低。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除了积极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不断更新完善教育教学方法的同时,还想方设法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关键词】培养 语文 兴趣  
【摘 要】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起着传承文明的作用。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文言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师的一块“心病”,学生对文言文也是谈“虎”色变,普遍存在厌烦情绪。如何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思索的一个课题。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教学方法
目的:探讨应用不同类型的游离桡动脉掌浅支(SPBRA)穿支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应用不同类型SPBRA游离穿支皮瓣修复指端缺损38例46指,其中男28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