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起着传承文明的作用。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文言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师的一块“心病”,学生对文言文也是谈“虎”色变,普遍存在厌烦情绪。如何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思索的一个课题。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教学方法,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
【关键词】文言文 明确目标 激发兴趣 教授方法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更好的掌握现代汉语的作用。初中教材中文言文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怕学文言文,甚至讨厌文言文。而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仍停留在以教师串讲为主这一模式上。教师因为担心学生不明白,于是“一字字地讲,一句一句地串译”,面面俱到;学生不停地做笔记,生怕漏掉一个词语解释,来不及思考,被动地听着,这样教学质量总也上不去。这样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更加没有兴趣学习文言文。那么,如何让初中学生“爱”上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果呢?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变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学心理。
一、确立目标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过程大多都是一种模式:介绍作者——朗读——疏通词句(翻译)——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背诵。这种模式存在这样三个“中心意识”:1.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2.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3.以诵记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这样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不亦乐乎,学生记个不停,只要学生背下来了,教学效果就有了。但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这种教法远远达不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对文言文中的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此外学生还要对文章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大多数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强的文学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对形成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是很有影响的。如《陋室铭》、《爱莲说》,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确定教学目标,在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基本内容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对文言作品做出适当的鉴赏、评析。
二、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的确不错。对初中学生,特别是初一学生来讲,文言文是一个新话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好文言文显得尤为重要。而要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导入是关键。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新颖、扣人心弦的导语,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让学生想学、愿学。我们常用的导入法有以下几种:
1、故事导入法
在初中文言文中,有些课文故事性很强,对这类文言文的教学,可采用故事导入法。故事本身富有情节,趣味盎然,学生听老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学习兴趣自然倍增;同时,学生也可以借助听来的故事,加深对文言文字词和内容的理解。如笔者在教《狼》一課时,就先讲了古代一个屠户卖完肉傍晚回家时遇狼、御狼、杀狼的故事,然后借机引导学生:这个故事在《聊斋志异》里是怎么讲的?它告诉给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就能主动地去研读课文了。
2、成语导入法
我们常用的很多成语都出在初中文言文中,对这类文章,若采用相应的成语来导入,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曹刿论战》一文时,笔者先要学生说出或查出“一鼓作气”这个成语的本义和引申义,然后告诉学生:“这个成语就出自我们今天要学的《曹刿论战》中”。接着,我就范读课文,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并结合注释熟悉课文,其成语的来龙去脉就会很清楚了。
3、实物演示法
即教师通过展示、演示实物,来导入与之相关的文言文教学。《活板》是一篇说明活板制作和使用程序的文章,学生对文章内容很生疏。于是,笔者在教这课之前,布置学生准备好粘土、小刀、金属皮、松脂、蜡、草木灰等物品,然后指导他们制作字模、铁框、排板、试印,在此基础上,再来教原文,这样就增强了文言文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强化诵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一句古话道出了“读书”的真谛。读准了,读多了,往往就会把握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就会进入一个广阔深邃的精神世界,自己的思想就会逐步走向丰盈和深刻。文言文与我们相隔年代较远,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语言习惯很不熟悉,这就使学生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难。要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必须指导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没有必要的语言积累,学生就无法真正地领悟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而要进行语言积累,朗读和背诵是十分有效的途径。在朗读和背诵中,学生还会深刻感受到文章的形式美和语言美。如朗读《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时,文章中那些整齐的格式、优美的语言、明快的节奏和高远的立意,一定会使读者陶醉。所以,教师在指导诵读时要求学生要读出抑扬顿挫和感情,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学生诵读的文言文多了,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文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因此,诵读可以说是一种思想熏陶,一种精神享受,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而在诵读时配上恰当的音乐,教学效果将会更好。
四、联系背景
每一篇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它所反映的内容都是当时社会的客观存在和作家头脑里的主观反映。尽管不同作品表现的角度、手法和形式不同,但都离不开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实影响。同时,作品也是作家思想感情的一种表露。俗话说:“言为心声。”作家的思想感情、政治观点,总是从作品中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在作品中总能找到作者自身的影子。因此,阅读文言文时对时代背景、作者思想是不能忽略的,只有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才能深刻理解作品内容。例如,在教授柳宗元《小石潭记》时,要先让学生了解柳宗元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的风光来排谴内心的愁闷。只有了解柳宗元当时所处的环境、心中的凄苦,才能更深切地体会到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和对冷酷现实的不满这一主题。
五、授之以渔
“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比如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是多
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笔者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通大意,规范语言。要求学生看懂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还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所以,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做出增补。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保留就可以了。主要学生掌握了方法,翻译起来自然就容易多了。
当然,学生文言文学习水平、知识能力的提高,不单单是靠课本中的几篇文言文的学习就能解决问题的,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学习逐步扩展到课外文言文阅读,重视课内外知识的联系,并能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勇于质疑、议疑、解疑,帮助他们由浅入深地逐步深化知识,文言文的阅读水平才能提高。
【关键词】文言文 明确目标 激发兴趣 教授方法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更好的掌握现代汉语的作用。初中教材中文言文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怕学文言文,甚至讨厌文言文。而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仍停留在以教师串讲为主这一模式上。教师因为担心学生不明白,于是“一字字地讲,一句一句地串译”,面面俱到;学生不停地做笔记,生怕漏掉一个词语解释,来不及思考,被动地听着,这样教学质量总也上不去。这样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更加没有兴趣学习文言文。那么,如何让初中学生“爱”上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果呢?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变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学心理。
一、确立目标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过程大多都是一种模式:介绍作者——朗读——疏通词句(翻译)——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背诵。这种模式存在这样三个“中心意识”:1.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2.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3.以诵记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这样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不亦乐乎,学生记个不停,只要学生背下来了,教学效果就有了。但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这种教法远远达不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对文言文中的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此外学生还要对文章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大多数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强的文学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对形成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是很有影响的。如《陋室铭》、《爱莲说》,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确定教学目标,在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基本内容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对文言作品做出适当的鉴赏、评析。
二、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的确不错。对初中学生,特别是初一学生来讲,文言文是一个新话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好文言文显得尤为重要。而要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导入是关键。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新颖、扣人心弦的导语,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让学生想学、愿学。我们常用的导入法有以下几种:
1、故事导入法
在初中文言文中,有些课文故事性很强,对这类文言文的教学,可采用故事导入法。故事本身富有情节,趣味盎然,学生听老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学习兴趣自然倍增;同时,学生也可以借助听来的故事,加深对文言文字词和内容的理解。如笔者在教《狼》一課时,就先讲了古代一个屠户卖完肉傍晚回家时遇狼、御狼、杀狼的故事,然后借机引导学生:这个故事在《聊斋志异》里是怎么讲的?它告诉给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就能主动地去研读课文了。
2、成语导入法
我们常用的很多成语都出在初中文言文中,对这类文章,若采用相应的成语来导入,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曹刿论战》一文时,笔者先要学生说出或查出“一鼓作气”这个成语的本义和引申义,然后告诉学生:“这个成语就出自我们今天要学的《曹刿论战》中”。接着,我就范读课文,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并结合注释熟悉课文,其成语的来龙去脉就会很清楚了。
3、实物演示法
即教师通过展示、演示实物,来导入与之相关的文言文教学。《活板》是一篇说明活板制作和使用程序的文章,学生对文章内容很生疏。于是,笔者在教这课之前,布置学生准备好粘土、小刀、金属皮、松脂、蜡、草木灰等物品,然后指导他们制作字模、铁框、排板、试印,在此基础上,再来教原文,这样就增强了文言文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强化诵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一句古话道出了“读书”的真谛。读准了,读多了,往往就会把握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就会进入一个广阔深邃的精神世界,自己的思想就会逐步走向丰盈和深刻。文言文与我们相隔年代较远,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语言习惯很不熟悉,这就使学生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难。要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必须指导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没有必要的语言积累,学生就无法真正地领悟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而要进行语言积累,朗读和背诵是十分有效的途径。在朗读和背诵中,学生还会深刻感受到文章的形式美和语言美。如朗读《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时,文章中那些整齐的格式、优美的语言、明快的节奏和高远的立意,一定会使读者陶醉。所以,教师在指导诵读时要求学生要读出抑扬顿挫和感情,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学生诵读的文言文多了,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文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因此,诵读可以说是一种思想熏陶,一种精神享受,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而在诵读时配上恰当的音乐,教学效果将会更好。
四、联系背景
每一篇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它所反映的内容都是当时社会的客观存在和作家头脑里的主观反映。尽管不同作品表现的角度、手法和形式不同,但都离不开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实影响。同时,作品也是作家思想感情的一种表露。俗话说:“言为心声。”作家的思想感情、政治观点,总是从作品中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在作品中总能找到作者自身的影子。因此,阅读文言文时对时代背景、作者思想是不能忽略的,只有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才能深刻理解作品内容。例如,在教授柳宗元《小石潭记》时,要先让学生了解柳宗元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的风光来排谴内心的愁闷。只有了解柳宗元当时所处的环境、心中的凄苦,才能更深切地体会到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和对冷酷现实的不满这一主题。
五、授之以渔
“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比如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是多
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笔者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通大意,规范语言。要求学生看懂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还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所以,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做出增补。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保留就可以了。主要学生掌握了方法,翻译起来自然就容易多了。
当然,学生文言文学习水平、知识能力的提高,不单单是靠课本中的几篇文言文的学习就能解决问题的,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学习逐步扩展到课外文言文阅读,重视课内外知识的联系,并能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勇于质疑、议疑、解疑,帮助他们由浅入深地逐步深化知识,文言文的阅读水平才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