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责任是关系主体和关系客体之间的产物,是客体对主体的需求。现实社会中,个体必须承担起责任,这样社会才能正常运行,人类才能进步和发展。但是,由于物质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导致人们的责任意识越来越缺失。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当前社会责任意识比较淡薄的现象,提出当代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建议。
关键词 责任 淡薄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17 文献标识码:A
责任是指作为社会人,所必须对他人、对社会、对家庭、对自然等必须承担的基本法律义务和履行的道德要求。当代美国著名哲学家忧那思(H.JonaS)曾指出,“当代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就是责任问题”,“深刻的自我责任意识是一切的根基,它构成了人类生存的意义。” 在这个追逐名利的现实社会中,我们应该更清楚地认识到人生在世,追求的不只有金钱、荣誉、地位、享乐,更重要的是要勇于承担起作为社会人所应该承担的责任。按照客体的不同,责任可以分为对自然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和家庭的责任。根据这三种责任,本文认为当代社会主要存在人类社会对自然的责任意识淡薄、对社会的责任心缺失和对家庭的责任意识不强这三种主要问题。
1 当代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的主要表现
1.1 人类对自然的责任意识淡薄
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体现了人必须承担起对自然的责任。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由于全球人口的剧增、经济目标过度重视等,导致对自然界的破坏越来越严重,长此以往,人类最终走向的将是自取灭亡的道路。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充分说明了人类对自然的责任意识过于淡薄。恩格斯曾说过:“人类对自然界的所有破坏,自然界将一一给予惩罚。”因此,我们应该承担起对自然的责任,心存感激和敬畏,建立新的价值体系,形成生态文明形态,从情感层面、理性层面和制度层面尊重和合理利用自然规律,明智利用资源,保护好大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1.2 人们的社会责任心缺失
做为社会人,必须承担起社会责任,即“社会责任心”。社会责任心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指有胜任能力的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他人、对社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的态度。然而,目前我国出现的“瘦肉精”、“毒奶粉”、“苏丹红”等各种有害食品充斥着市场,社会责任的丧失、价值取向的失衡和道德底线的沦丧严重地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伤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企业作为“社会人”,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坚守高尚道德,做良心事业,做道德产品,这样才能立足市场,长远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为社会的整体发展尽到责任。
1.3 人们的家庭责任意识不强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的“情感之园”,家庭的存在和发展也依赖于家庭成员承担家庭责任,如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老人、兄弟之间相互协助、亲友之间的相互关心与帮助等。对家庭负责可以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每个人都必须对家庭负责,具有家庭责任心。但是,从全国各地的媒体和网络曝光的情况来看,现在很多人的家庭责任意识不强。孝敬父母是中华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人所必须履行的责任。作为社会人,我们应该孝顺父母,关爱亲人,尽一切努力去为父母争光,为家庭争得荣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履行和担负起家庭责任。
2 当代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
从宏观层面上分析,社会责任制的不健全和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导致人们对责任抱有一丝侥幸,或者害怕去履行责任。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和“破窗效应”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心态,导致人们想办法去逃避责任和害怕履行责任。
从微观层面上分析,一些人受经济利益的趋使,使得其价值观念以经济利益为中心,自身所应承担的责任。而且,物欲横流的社会和纸醉金迷的生活使得人们不再相信责任,更不想去履行责任。对物质的追求占据了其思想观念,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蒙蔽了其双眼,最终导致了现实生活中责任意识的淡化、缺失、模糊以及责任关系的错位。
从文化层面上分析,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受到西方享乐主义文化的冲击,加之国家过度重视学历教育,最终使得人们的责任意识走向两个极端,一方面,有些人将个人利益建立于集体利益之上,倡导自我责任优先于社会责任。另一方面,某些地方政府或者组织将个体作为“异己”产物,假借集体利益,随意践踏个人权益;只顾倡导去履行社会责任,而忽视个体权益。例如,近年来我国出现的各种强拆事件,城管与商贩之间的矛盾冲突,就是很好的例证。
3 当代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责任教育
责任教育的形式应实行“三位一体”的教育方式。首先,家庭教育要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养成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其次,学校责任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信念和责任品质,加强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使得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心和集体主义荣誉感。最后,社会作为后期的责任教育,应给人们营造健康的社会舆论氛围,宣扬生活中的先进事迹,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责任观,并培养人们的主人翁责任感,进而形成人们自觉履行责任的社会氛围,达到责任的动机和效果的统一。
3.2 要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利益与责任是辩证统一的。要建立良好的社会责任保障机制,为那些承担了社会责任但是同时也承担了不良后果的人,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使得人们都有后期保障,这样人们的责任意识自然会不断提高。同时,要制定完善、合理的激励机制,通过社会激励来激发人们的责任意识,起到社会带动效应。
3.3 建立责任制度
责任制度是指明文规定社会主体的责、权、利的规章制度。责任制度一方面既划分了责、权、利之间的不同,这无疑对责任的实现具有外在的制度约束力,保证了责任的实现;另一方面,又把责、权、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增强了社会主体的责任感,有助于责任的实现。在现实生活中,要讲责任心,也要讲责任制:要有履责要求,也要有责任追究。只有把履责和问责结合起来,才能在全社会建立一种良性的责任导向,增强责任心,培育责任感,提高责任意识。
4 总结
责任,作为一种日益被重视的人格品质,正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它既能为社会与人的永存与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又能对人类文明程度与社会化程度做出质量上的规定。无数事实证明,只有全社会人员都形成良好的责任感,自觉去履行责任,那样社会才能真正突破冷漠、破解社会矛盾、化解利益纠纷,这样社会才能实现和谐,人类才能迈向进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作为个体,在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一个人的责任感越强烈,就越能激发出战胜困难和挫折的信心和勇气,从而越能书写出辉煌的人生。
关键词 责任 淡薄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17 文献标识码:A
责任是指作为社会人,所必须对他人、对社会、对家庭、对自然等必须承担的基本法律义务和履行的道德要求。当代美国著名哲学家忧那思(H.JonaS)曾指出,“当代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就是责任问题”,“深刻的自我责任意识是一切的根基,它构成了人类生存的意义。” 在这个追逐名利的现实社会中,我们应该更清楚地认识到人生在世,追求的不只有金钱、荣誉、地位、享乐,更重要的是要勇于承担起作为社会人所应该承担的责任。按照客体的不同,责任可以分为对自然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和家庭的责任。根据这三种责任,本文认为当代社会主要存在人类社会对自然的责任意识淡薄、对社会的责任心缺失和对家庭的责任意识不强这三种主要问题。
1 当代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的主要表现
1.1 人类对自然的责任意识淡薄
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体现了人必须承担起对自然的责任。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由于全球人口的剧增、经济目标过度重视等,导致对自然界的破坏越来越严重,长此以往,人类最终走向的将是自取灭亡的道路。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充分说明了人类对自然的责任意识过于淡薄。恩格斯曾说过:“人类对自然界的所有破坏,自然界将一一给予惩罚。”因此,我们应该承担起对自然的责任,心存感激和敬畏,建立新的价值体系,形成生态文明形态,从情感层面、理性层面和制度层面尊重和合理利用自然规律,明智利用资源,保护好大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1.2 人们的社会责任心缺失
做为社会人,必须承担起社会责任,即“社会责任心”。社会责任心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指有胜任能力的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他人、对社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的态度。然而,目前我国出现的“瘦肉精”、“毒奶粉”、“苏丹红”等各种有害食品充斥着市场,社会责任的丧失、价值取向的失衡和道德底线的沦丧严重地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伤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企业作为“社会人”,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坚守高尚道德,做良心事业,做道德产品,这样才能立足市场,长远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为社会的整体发展尽到责任。
1.3 人们的家庭责任意识不强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的“情感之园”,家庭的存在和发展也依赖于家庭成员承担家庭责任,如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老人、兄弟之间相互协助、亲友之间的相互关心与帮助等。对家庭负责可以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每个人都必须对家庭负责,具有家庭责任心。但是,从全国各地的媒体和网络曝光的情况来看,现在很多人的家庭责任意识不强。孝敬父母是中华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人所必须履行的责任。作为社会人,我们应该孝顺父母,关爱亲人,尽一切努力去为父母争光,为家庭争得荣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履行和担负起家庭责任。
2 当代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
从宏观层面上分析,社会责任制的不健全和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导致人们对责任抱有一丝侥幸,或者害怕去履行责任。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和“破窗效应”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心态,导致人们想办法去逃避责任和害怕履行责任。
从微观层面上分析,一些人受经济利益的趋使,使得其价值观念以经济利益为中心,自身所应承担的责任。而且,物欲横流的社会和纸醉金迷的生活使得人们不再相信责任,更不想去履行责任。对物质的追求占据了其思想观念,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蒙蔽了其双眼,最终导致了现实生活中责任意识的淡化、缺失、模糊以及责任关系的错位。
从文化层面上分析,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受到西方享乐主义文化的冲击,加之国家过度重视学历教育,最终使得人们的责任意识走向两个极端,一方面,有些人将个人利益建立于集体利益之上,倡导自我责任优先于社会责任。另一方面,某些地方政府或者组织将个体作为“异己”产物,假借集体利益,随意践踏个人权益;只顾倡导去履行社会责任,而忽视个体权益。例如,近年来我国出现的各种强拆事件,城管与商贩之间的矛盾冲突,就是很好的例证。
3 当代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责任教育
责任教育的形式应实行“三位一体”的教育方式。首先,家庭教育要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养成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其次,学校责任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信念和责任品质,加强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使得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心和集体主义荣誉感。最后,社会作为后期的责任教育,应给人们营造健康的社会舆论氛围,宣扬生活中的先进事迹,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责任观,并培养人们的主人翁责任感,进而形成人们自觉履行责任的社会氛围,达到责任的动机和效果的统一。
3.2 要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利益与责任是辩证统一的。要建立良好的社会责任保障机制,为那些承担了社会责任但是同时也承担了不良后果的人,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使得人们都有后期保障,这样人们的责任意识自然会不断提高。同时,要制定完善、合理的激励机制,通过社会激励来激发人们的责任意识,起到社会带动效应。
3.3 建立责任制度
责任制度是指明文规定社会主体的责、权、利的规章制度。责任制度一方面既划分了责、权、利之间的不同,这无疑对责任的实现具有外在的制度约束力,保证了责任的实现;另一方面,又把责、权、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增强了社会主体的责任感,有助于责任的实现。在现实生活中,要讲责任心,也要讲责任制:要有履责要求,也要有责任追究。只有把履责和问责结合起来,才能在全社会建立一种良性的责任导向,增强责任心,培育责任感,提高责任意识。
4 总结
责任,作为一种日益被重视的人格品质,正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它既能为社会与人的永存与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又能对人类文明程度与社会化程度做出质量上的规定。无数事实证明,只有全社会人员都形成良好的责任感,自觉去履行责任,那样社会才能真正突破冷漠、破解社会矛盾、化解利益纠纷,这样社会才能实现和谐,人类才能迈向进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作为个体,在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一个人的责任感越强烈,就越能激发出战胜困难和挫折的信心和勇气,从而越能书写出辉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