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水思想与水意象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uxed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民族是个优秀的民族,具有优良的传统文化。而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更展现出古代人的智慧与高尚的节操。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很多都能够体现出水思想与水意象,借助于水,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以水喻政,以水喻德,在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还有很多事借助于水,来表达愁情、爱情、离情、豪情等等。本文就简要的分析了古代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水思想与水意象。
  关键词:古代文学作品;水思想;水意象
  作者简介:邱炳铭(1995.2-),男,汉族,湖北省武穴市人,本科学历,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01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江,它的名字就叫长江,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就叫黄河。”正如歌词所说一样,有着著名的长江与黄河,他们养育了神州大地,可以说,他们正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从这个角度来看,水在我国中华文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浸润着中华文明,也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留下了重要的一笔,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等等诗句,都借助于“水”这个意象,来表达出诗人的情感。毫不犹豫地说,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是由“水”滋养出来的,处处都充满了水的气息。
  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展现出来的水思想
  (一)《老子》的以水喻道
  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思想,其中,道家思想在诸子百家思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主要的代表人有老子与庄子。道家思想讲究的是一个“道”字,他们认为道是万物的根本,也是最高的道德追求。而在其的著作中,常常以水喻道,也体现出道家精神。比如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借助于水的潺潺不息,与水利万物的特点,来表现出道家所追求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再比如“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等句子,蕴含着道家所追求的朴素的辩证法的思想,他们认为,水是柔弱的,但是水又具有着以柔克刚的特点,这就告诉世人,万物具有两面性,需要辩证地看待问题。
  (二)《管子》的以水喻政
  水,在管子与荀子看来,是万物之源,在管子的思想中,也有很多事借助于“水”这个意象,来表达自身的政治理想。比如说,他将水比作是君子的德行,认为水的身上蕴含着很多的人生道理。比如说“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将水从小流汇聚成大江、大海,来启示人们,要善于积累,脚踏实地的学习,从而才能够提高自身的才能,这体现着量变与质变的重要思想。在荀子看来,将“水”比作是民众,那句著名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展现出一种先进的治国理念,从现代来看,就是要坚持以人文本的理念,并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三)论语的以水喻德
  在我国古代的思想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古代十分盛行,而在儒家思想中,也有很多地方借助于水来比喻君子之德。比如说,在《孟子》中,有这样一句话,“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这句话显得极其的有深意,不仅展现出水的特性,也强调了水就像是君子的品德一样,启示世人要像水一样,务本求实,学习水的拼搏、坚韧的特点。
  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水意象
  (一)以水比喻愁情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很多都是通过水来展现出自身身上的愁情。比如说,大诗人李白的一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一句,不管是流水还是酒水,都不能拯救诗人身上的惆怅心情,那烦恼就像是江水一样,无穷无尽。在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所描写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通过描述枯老的藤树、乌鸦、小桥、流水、房子、小道、风、马等意象,组成起来构成一幅悲凉的画面,通过对流水的描写,表现出作者身上那愁苦的思绪。
  (二)以水比喻豪情
  古代的文人墨客,心中涌动的情感,能够通过水、山等意象,来描写出让世人所赞叹的作品。长久以来,通过水这个意象,来比喻自身豪情的文人数不胜数,比如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就点名了虽然说前行的道路艰难,会遇到诸多的风险,但是,只要相信自己,不断的努力,总有一天还是会实现自身的梦想。诗人李白在《望天门山》中所描写的,“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描述了奔腾的流水,也展现出其身上的豪情。
  (三)以水比喻离情
  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很多都是描述友人离别之时的情感,为了能够抒发自身的情绪,就借助于水,来表达自己身上的伤感。像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描述了长江之水,大气磅礴,却仍旧不能够抵挡住朋友之间离别的伤感气息。就像“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借助于对桃花潭边,水的描述,即使那水有千尺深,却仍旧不能够抵挡住李白与汪伦二人的情谊,更是令人感动。
  结束语:
  不可否认地说,水在中华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水就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孕育着中华文明,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古代的文人墨客,通过对水的描述,来激发出自身之感,借助于水,能够喻出世间百态。借助于分析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探究其中的水思想与水意象,不仅能够品位水的魅力,还能够进一步的传播水文化,传播我国的優秀文化,凝聚中华民族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王倩. 中国传统文化中“水”意象分析与文化继承[J]. 北方文学:下, 2015(5):105-106.
  [2]杨发军, 蒋涛.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水思想与水意象探析[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5(15):123-124.
  [3]周晓维. 浅谈中国文学中的悲剧意象——“水”[J]. 草地, 2016(4):79-80.
其他文献
摘 要:论文采用归纳、对比等方法,整理《唐诗三百首》中的颜色词,再与英译本中的相应选词做对比,探讨英汉两语中相近颜色词运用背后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唐诗;颜色词;英译;文化内涵  作者简介:杨喆俊,吉林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01  一、东西方文化下的“颜色”  (一)
摘 要:《辋川集》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隐居在辋川别墅期间所作,这部《辋川集》中的辋川诗是王维一生诗歌作品中成就较高的,这部作品充满了诗情画意,完美呈现了中国水墨画的意趣“诗中有画”,这种独特的诗歌创作理念值得我们后人悉心研习,《辋川集》二十首描绘了位于蓝田县内南辋谷内二十个小景点,同样也见证了诗人情感世界的起伏变化。  关键词:王维;辋川集;山水;情感  作者简介:李永娇,女,汉族,山西省吕梁市离石
摘 要:晚清名臣曾国藩推崇方苞、姚鼎等桐城文人为“文学正宗”,其文论思想直接受到桐城派古文的影响。在桐城文派陷入两难之时,曾国藩出而振之,维护桐城派正统的同时又不拘于此,于原来的基础上增添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博采经史百家之长,提倡阳刚雄肆之风,使得桐城派文学作为中国古典散文的最后辉煌一直延续至五四前夕,曾国藩本人也因此被看作是“桐城中兴”的代表。  关键词:曾国藩;桐城派;文论;经世致用;博采众长;
目的:在体外初步探讨峨参提取物对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和H460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为峨参提取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在体内从峨参石油醚提取物及水煎剂对肝癌H22荷瘤小鼠肿瘤重量、体积、形态学变化及bax、bcl-2等因子的表达等各方面综合分析峨参石油醚提取物及水煎剂对H22荷瘤小鼠的影响,旨在为峨参应用于肿瘤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以A549和H460细胞为细胞模型,采
基金项目:“西藏大学研究生高水平人才培养项目”及项目编号2015—GSP-006。  摘 要: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与日本的《源氏物语》虽然处于不同的时期,作者不同,分别源自中国和日本,但两者却有很多的相同点,有很大的可比性。两部著作都受到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都在两个国家有着重要的文学地位,都对今后文学乃至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着重从两者的“同”来对两部著作进行比较,主要包括人物设
摘 要:古代文学属于璀璨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更具有珍贵性和价值性。促使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得以广泛的传播和流传,有必要对其传播当中的各个层次进行明确探讨。本文在探索我国古代文学传播时便主要对传播的主体、环境、内容、方式、对象、效果等展开了探讨。主体主要有书塾、寺院等,环境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内容包括时代性和价值性,方式有书面和口头,对象有创作型、批评型和消费型,效果与方式和对象
摘 要:白居易是继唐代杜甫之后我国文学史上又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以儒家仁政为主,主张“穷则独善”、“达则兼济”的思想,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理论。本文从他的诗歌作用、创作方法和表现内容三方面出发,全面论述其诗歌理论。  关键词:白居易;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01  中唐时期,政局混乱,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