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政治在高中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kuilover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政治不同于初中,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要求都在进一步提升,更加注重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提高政治素养,形成独立的政治思想,对我们所处的政治生活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而时政资源的合理运用是有效提升教学效果的手段,教师要有创设情景的能力,融和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更好掌握知识。基于此,本文对时事政治在高中教学中的运用作了分析。
  【关键词】时事政治;多媒体技术;时效性
  高中是学生自我意识生成的关键时期,要在政治教学中实现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标,时政资源的引入就显得很有必要,课本知识远不能满足学生对政治国情知识方面的需求。在政治课堂穿插时政新闻,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紧跟教师步伐,还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相关案例知识,激发学生的自我求知欲,拓宽视野,在不断变化的国内外时局前,形成自己的政治意识,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全面客观地看待国际政治问题。
  一、合理选取时事政治案例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时事政治案例的选取要有讲究,不能一味胡乱贯通像新闻播报一般。首先,要以教学内容为根据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在这基础上选择最恰当的时政案例,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從而更好地掌握要点,锻炼解决实际政治问题的能力。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果还是坚守传统的教学灌输,学生只是简单的识记课本,没有对应的案例的储备,对教材的内容就无法产生进一步的理解。因此,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知识,熟练操作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专业素养能力,在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在理解政治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自由地在生活中加以运用。例如,在学习政府的职能这一框题的内容时,就可以选取当地政府具体行使权利,服务人民的时政内容,明确政府职能的内涵,体会自己所享受到的政府服务,对所学内容有更深的理解。运用时事案例进行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积极了解周围发生的事情,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时效性。
  二、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现代信息技术也更多地融入课堂教学中,而多媒体技术是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其可操作性、实用性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接受与认可。先进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可以让教师对时事政治案例搜集更具时效性,利用网络及时将各种教学资源引入到课程教学中,充实教学内容。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将教师收集整理的成果更完好地在课堂上展示,能使讲解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具有时效性。通过互联网信息资源,学生能轻松地了解到国内外发生的政治事件,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与我们的课本理论相关联,用具体的事例解析课本知识点,使政治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世界多极化趋势这一框题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运用互联网技术搜集有关国际政局变迁的教学视频,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国际关系以及世界格局的变化,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在判断和解决时事政治问题时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三、情境式政治内容教学
  高中政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但课本知识都相对抽象难懂,而情景式教学在政治课堂上融入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情景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出与其最为契合恰当的场景,以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理解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政治教材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目标会提前实现,有些措施会不再适用,所以需要不断更新,才能与我们的生活接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中国化、行政体制的改革与完善等知识,都是国家领导人在探索中不断推陈出新的成果。因此,政治课堂的情境创设要讲究时事性,让学生在情境教学中坚定正确的政治态度和立场。情境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实现对时事政治案例的共同探究,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习效率。
  在现阶段的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更应该以身作则、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探索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紧跟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以保证自己的教学水平层次达到更高。现阶段,我们更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不仅要懂课本知识,还要更会运用知识。政治理论知识只有联系运用于现实生活中,才具有学习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学生为主体,去启发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及时了解相关的时事案例资源,拓宽政治视野,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使他们的政治素养得到更好的锻炼与提升。
  参考文献:
  [1]格玛初.探讨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作用[J].教学研究,2020(6):49-50.
  [2]张家豪.浅议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时事政治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20(1):70.
  [3]周洪槿.基于人才培养的高中时事政治教学研究[J].德育与成才研究,
其他文献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学子们的心腾越着好奇与求知。讀万卷书,行万里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想去看看——   两河文明,奔流不息。千年古都,静待来者。华美江城,古今交融。星城烁烁,洲头激昂。洛汉长行,两河风吟。   在我们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预习后,我们带着一定的知识储备踏上了洛汉长行研学文化探究营的旅程。一路上我们接触到许多知识,学习了有关青铜器的知识,了解了关于洛阳城的知识,听了关于鲁菜的讲解和美
数学是一门抽象学科,它来源于生活实践又高于生活实践,是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提升到抽象的数学表达。《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切身经历把实际的数学问题抽象成数学图形,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家杰罗姆·布鲁纳认为:“在人类智慧成长期,有3种表征系统在起作用,即动作表征、表象表征和符号表征。”我们的教学实践也反映出儿童认知结构具有從具体到抽象趋势的特征,学生的知识的形成过程就是在连续不断的使用这些表
【摘要】本文探讨了如何运用情景活动提高小学英语句子教学效率,提出了调动多重感官加深句子印象、演绎具体情景帮助理解语义、创设多元情景促进句子运用、师生共同参与激发学习热情四点策略,旨在改变英语学习死记硬背的局面,使学生对英语句子的运用更加准确而灵活。  【关键词】小学英语;小组合作;创设情景;活动教学  情景创设是由声音、光影、动作、表情及其它媒体参与的活动情形,因此称情景活动。小组合作下的情景创设
【摘要】学习数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这种能力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会应用到,这对学生的未来工作和学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数学思维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育的核心目标,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将课堂的主体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角进行学习和能力培养,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教师要逐步完善教学过程的课堂模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值得我们教师的重视。而教师应该以爱心,耐心和细心对待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这样开展教育就容易多了。  【关键词】心理问题;爱心;耐心;细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与外界的接触渐渐多了,知识丰富了,视野也开阔了,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同时学生的心理相对也成熟得比较早,因此心理状况出现不稳定,情绪发生多变,各种不良现象开始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也时有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小学生提出书写规范汉字的要求将近十年,而实施效果并不理想。笔者通过使用通用格在教学各个环节的运用,明确书写规律,提高规范书写水平,从而提高写字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通用格;汉字;书写水平;教学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殷墟甲骨文距离现在3000多年,3000对年来,汉字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汉字是世
【摘要】几何直观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下,几何直观能力的考察更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但几何直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本文主要针对新课改中几何直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进行讨论,结合实际教学对小学生的数学能力进行提升,对小学数学教学水平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几何直观;应用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数学教学的重要性被不断地提升,而
【摘要】国学经典名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古代圣贤的思想智慧的结晶。初中阶段是人们记忆力最旺盛、学习能力最强的时期,若能广泛涉猎国学经典著作,对品德、人格和心理的健康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初中国学经典名著阅读研究在语文学界至今仍不多不深入。我校从2012年开始,增设了“国学经典名著导读”校本课程。本文结合笔者近年的教学实践,从教材选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四个维度提出国学经典名著导读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思维性缜密的学科,抽象性强,知识体系严密。农村的小学生由于受知识面、接触面以及学校办学条件、家庭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存在一定的障碍。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力求采取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教学模式,围绕生活、反映生活,教材知识与生活现象相结合讲解的生活化教学模式,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运用知识技能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运用能力的提高。在具体操作中,笔者积极寻求更
【摘要】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实现立德树人,离不开教育体系的制度支撑。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主线,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高中阶段的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政治课是三观培育的主阵地。政治教师要在教学观和教育观上树立把德育融入政治课堂的理念,把德育融入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中,充分发挥政治课在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