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囊扩张结合腰肋悬空仰卧位经皮肾镜取石术的临床研究

来源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feif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球囊扩张器结合腰肋悬空仰卧位在经皮肾镜取石术中的应用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60例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球囊组(采用球囊扩张器扩张)和套管组(采用筋膜扩张套管扩张),每组3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结石位置和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分别记录两组的一次穿刺扩张成功率、成功建立通道时间、穿刺并发症(肾盏破裂、肾周积液及术后延迟性出血等)、清除结石所需时间和结石清除率等.结果 球囊组和套管组一次穿刺成功率[100%(30/30)和90%(27/30)]、成功建立通道时间[(6.1±2.3)min和(13.3±3.6) min]、穿刺并发症发生率[3%(1/30)和13%(4/30)]和清除结石所需时间[(11.7±2.0)min和(21.5±3.1) mi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石清除率[87% (26/30)和83% (25/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球囊扩张器结合腰肋悬空仰卧位经皮肾镜取石术操作简单,能更有把握、更快地建立好碎石通道,缩短碎石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盆底肌训练缓解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患者症状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疗效.方法 采取前瞻性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2年1-8月在门诊选取女性OAB患者107例,实际完成研究者91例,盆底肌训练加健康教育结合托特罗定治疗46例(实验组),普通健康教育结合托特罗定治疗45例(对照组),干预3个月,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2周、1个月、3个月对两组患者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评分(OABSS)、盆底肌肌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患者自身肾细胞癌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方法 2001年8月至2010年3月,我院共开展尸体肾移植278例,其中4例(1.4%)受者术后随访检出自身肾细胞癌.另有9例肾移植术后自身肾细胞癌患者为外院转入.13例患者中男9例,女4例.年龄34 ~ 65岁,平均48岁.均为单侧发病,左侧8例,右侧5例.肾移植术后至发现肾癌时间为2.5~6.1年,平均4.2年.均行根治性肾切除术,其中开
患者,女,25岁.2012年12月17日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腰痛1年余入院.站立及坐位时腰痛明显,无心悸、胸闷、头痛,无紫纹,无脸形变圆、四肢变细.实验室检查β2-微球蛋白1 442 μg/L,其他内分泌指标及肿瘤标志物均阴性.腹部B超检查示右肾上腺区圆形实质性占位,约15.5 cm×10.3 cm,边界清楚,混合性回声,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少量血流信号.腹部MR平扫检查示右肾上腺巨大肿瘤伴病灶内
期刊
目的 比较3种手术方式治疗局限性高危前列腺癌的疗效和并发症.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102例局限性高危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1例接受开放式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A组),年龄(63.7±7.9)岁,PSA(31.8±6.6)μg/L,Gleason评分(8.5±0.5)分,T2c期38例,T3a期13例;32例采用腹腔镜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B组),年龄(64.4
患者,女,68岁.因左腰痛1个月,体检发现左肾占位1 d于2014年2月24日入院.患者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腰部隐痛不适,无发热、血尿.彩色多普勒超声和MRI检查提示左肾门占位,肾门血管及左侧腰大肌受侵,考虑为肿瘤性占位.入院查体全身未及浅表淋巴结,肝、脾未及肿大.腹部增强CT检查示左肾门不规则占位,大小约6.4 cm×5.9 cm,考虑肾癌可能性大,侵及左肾静脉并瘤栓形成,病变周围脂肪
期刊
目的 探讨透明质酸膀胱灌注对环磷酰胺诱导膀胱炎中前列腺素E2(PGE2)的影响及意义. 方法 2012年6-12月SD大鼠18只,应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模型组(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和干预组(透明质酸0.8 g/L膀胱灌注),每组6只.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尿液PGE2含量,vonFrey刷计算疼痛敏感性,代谢笼评价排尿习惯,HE染色观察炎症程度,甲苯胺蓝染色计数肥大细胞,免疫组化染色
目的 探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后严重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21例ESWL术后严重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例,女11例.年龄34~71岁,平均47岁.21例曾行ESWL治疗1~21次,平均3次.肾脏ESWL 14例,输尿管ESWL 7例,其中双侧同时行ESWL 1例.14例伴有发热,体温最高42.1℃.尿常规:WBC(+~+++),血常规
全球每年有超过10万人死于肾肿瘤[1],其中>90%是肾细胞癌,占男、女恶性肿瘤发病数的第七位和第九位[2].肾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涉及多因素、多基因变异积累和相互作用.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是大多数肿瘤的病因,但暴露于相同环境的人群只有少数个体发病,提示个体的遗传易感因素起更重要作用.深入研究基因遗传变异参与肾细胞癌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寻找与肾细胞癌筛查、早期诊治和预后评估相关的分子标志物对于肾
期刊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第八届编委会总结暨第九届编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于2014年10月24日在济南市山东大厦会议中心召开.中华医学会罗玲副秘书长、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书记兼秘书长田宝朋教授和中华医学会杂志社魏均民副社长出席会议.会议由编辑部主任霍红梅主持.本次会议主要内容是总结第八届编委会工作,并正式成立《中华泌尿外科杂志》第九届编委会。
期刊
目的 总结CT和MRI检查诊断肾集合管癌的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至2012年1月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集合管癌患者资料.男6例,女4例.年龄21 ~62岁,平均48岁.主要症状为腰痛7例,腰胀不适3例.实验室检查6例尿常规尿红细胞(++++).行CT检查7例,MRI检查3例.分析CT和MRI影像中的肿块生长方式、生长部位,动态增强扫描强化时相、方式及肿瘤扩散、转移情况. 结果 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