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支教的第一次接触是在2017年6月和园长一起参加的精准扶贫的启动大会上。会上学前教育杂志社和乐平基金会对千千树精准扶贫计划做了详细介绍,看到支教老师们带回的照片上,甘肃、青海孩子们那一张张笑脸和当地的教育状况,一种想立即奔赴现场参与支教的激情涌上我的心头。
精心准备
满腔热血的支教热情
很幸运,就在这个暑假,我的愿望变成了现实。作为导师,我将跟随成园长和其他两位教师前往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进行教育培训与观摩。在园长的带领下,我们几位教师第一时间组成了支教小组。根据安排,我在此次支教中负责对当地教师进行关于环境创设与区域游戏两方面内容的培训。接到这个任务,我思考了两个问题:一是我要给宕昌的老师培训什么?二是我要以什么方式给宕昌的老师进行培训?经过小组讨论,我把培训内容确定为区域设置、材料投放、环境布局三个方面。为了让内容更加直观落地,容易上手实践,我弱化了理论知识,运用了很多实例,插入了大量图片,方便老师们理解。
作为业务园长,我平时积累了一些给教师做培训的经验和心得。但考虑到这些经验是在了解我园老师水平与发展特点基础上得来的,而我对宕昌老师的了解却十分有限,因此,在到达宕昌前我特地再次和当地教育局教研员老师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了解到老师们对环境和区域的学习特别迫切,有一部分老师对这两方面的认知极低。面对这样的情况,当晚在成园长的带领下,我再次就培训内容进行调整。
反复的修改沟通后,我对做好这次支教导师的工作充满了信心,相信在培训中一定能把自己的经验和经过充分准备的新鲜资讯传达给宕昌的老师,给他们的工作带来提升和帮助。
培训遇挫
郁闷低落的情绪波动
可让我没想到的是,即便在这样充分的准备下,当天的培训依然让我尝到了挫败的滋味。
挫败来源于我所培训的内容和老师们无法建立起对话与沟通。当我给老师们介绍实例时,老师们好像没有被打动;当我给老师们展示图片时,也没有引起他们的共鸣;当问到老师们关于园所活动区情况时,一半的老师表示没有创设过活动区。对于这样的状况,我一时竟不知该从哪里说起,也不知该如何进行下去,站在台上,甚至有些尴尬。这种体验与我最初的期待有了很大的落差,我的心情落到谷底。
培训后支教小组简单快速地分析了原因,为了保证第二天的培训效果,我们决定修改培训形式。开展了一个由成园长发起的“A4纸大变身”互动体验活动。
再次尝试
初见曙光的信心回笼
“一张A4纸可以变成什么?”这个互动问题一提出,全场的老师都动了起来,纷纷开始做着各种尝试,有的老师用折的方法变成了钢琴、小狗;有的老师用剪的方法变成了灯笼、纸蛇;还有的老师用卷的方法将A4纸变成了纸筒、纸棍。原本安静沉默的会场明显活跃了起来,老师们都纷纷主动分享自己的“变身”方法,各种创造层出不穷。为了拓宽老师们的思路,成园长也做了分享,将A4纸中间掏空就可以变为幼儿作品的相框、将A4纸做不规则裁剪之后再自由组合拼摆就变为了一幅艺术创作画、将A4纸折成纸飞机撕成降落伞就变成了孩子们可以玩起来的玩具……总结中,成园长告诉老师们,其实A4纸的这些改变都可以运用到环境创设与区域材料中。
通过这个互动游戏,老师们对之前培训中所提到的“拓宽思路,从多角度创设环境和区域”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表示明白了接下来自己可以做什么,与实践有了对接。我也明显感觉到老师们对在活动中的亲身体验更加积极,收获也更有效。通过这个调整,我顺利完成了自己所负责的培训内容,之前的郁闷也被小成就感驱散了。
真正的对话
理解后的接納与感动
三天的培训后,我们开始走访幼儿园。宕昌当地幼儿园普遍面临基础设施差、孩子多、地方小的实际情况,教室的陈设基本没有区域。尤其当进入到乡镇园哈达铺幼儿园时,我看到有两间房子的院子,几张桌子和三十几把椅子,就是幼儿园的全部。没有玩具柜,没有玩具,唯一的环境创设就是贴在黑板旁边的一张班干部表格,记录着班长、学习委员、纪律委员、劳动委员的名字。如此现状是我在准备培训内容时完全没有想到的。至此,开始明白了为什么我培训的内容老师们有的表示不理解,有的表示有难度,确实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就在我思考在这种条件下该怎么开展活动、怎么创设环境时,好学好问渴望成长的园长向我们提出了自己的诸多困惑:“我觉得这样也不太好,好像小学一样,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我们隔周的周五下午都有分享日,孩子们带些小食品,和大家一起吃,想培养他们分享。”“有的孩子各方面发展都很好,我们请她做班长,这样可以吗?”……有了和这位园长面对面的交流,我又明白了为什么会和老师们对不上话,为什么互动不起来。如果听到这些声音,不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们的现状去分析问题的话,很难理解他们的想法,共鸣也就无从建立了。
总结与反思
有效的对话建立在理解之上
精心准备的内容,却没有获得意想中的成功,这是为什么呢?支教活动结束后,我再次对活动全程进行了分析与反思。
其一,如果能在培训前先深入幼儿园走访,就能看到园所真实现状。北京与宕昌存在着地域差异,教育环境与背景一定是不同的。身在北京的我,对于宕昌老师的了解,完全来自他人的介绍,并没有和当地最真实的现状建立起真正的联结。因此,在我心中对培训内容有的是一个大致的方向,和通过对各种信息的分析所建立起来的一种认知与判断。如果在培训前,我们能先走进幼儿园,我就能亲眼看到当地幼儿园环境和区域建设的现状,也许我就能对老师们的需求做更准确的判断,让培训更加符合地域性特点。
其二,如果能在培训前和老师有直接的对话交流,就能将问题聚焦并有效地选择内容。这次培训的不足之处主要就是和老师们互动不起来,原因就在于对当地老师的不了解。不了解他们的原有认知,不了解他们的具体困惑,也不了解他们的话语体系。同样,对于教育和文化背景不同且之前完全没有交集的人群,前期的交流与沟通就很有必要。这个过程能让我们彼此相互了解,也许从中便能捕捉到老师们相对聚焦的问题,从而选择更加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
其三,如果在培训中除了介绍与讲解,再加入更加具体的方法与策略,就能更加接地气。虽然在准备培训中,我已经关注到了理论与实践操作的比例,最大限度地让内容结合实际,但互动中老师们有这样的感受:觉得我讲的有道理,看实践分享也觉得挺好,但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做,或是觉得好是好,但他们做不了。对此我想,宕昌老师当下真正需要我们分享的是他们要做什么怎么做。也许有了一些具体的方法与策略,他们就能马上行动起来,让环境和区域在已有基础上有所改变。
对话是一种方式,更像是一面镜子,一座桥梁。通过对话,双方能够真实地看到彼此,在架起的这座彼此连接的桥梁中,使心更加贴近。想要在支教中真正与当地教师对话,只有真正倾听到教师的声音、设身处地的看到、面对面的交流,才能更准确地判断教师的需求及发展现状。
如何与教师对话,是业务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这次支教活动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对话是建立在理解之上的沟通,支教不仅有爱与专业的付出,更有爱与专业的收获。
精心准备
满腔热血的支教热情
很幸运,就在这个暑假,我的愿望变成了现实。作为导师,我将跟随成园长和其他两位教师前往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进行教育培训与观摩。在园长的带领下,我们几位教师第一时间组成了支教小组。根据安排,我在此次支教中负责对当地教师进行关于环境创设与区域游戏两方面内容的培训。接到这个任务,我思考了两个问题:一是我要给宕昌的老师培训什么?二是我要以什么方式给宕昌的老师进行培训?经过小组讨论,我把培训内容确定为区域设置、材料投放、环境布局三个方面。为了让内容更加直观落地,容易上手实践,我弱化了理论知识,运用了很多实例,插入了大量图片,方便老师们理解。
作为业务园长,我平时积累了一些给教师做培训的经验和心得。但考虑到这些经验是在了解我园老师水平与发展特点基础上得来的,而我对宕昌老师的了解却十分有限,因此,在到达宕昌前我特地再次和当地教育局教研员老师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了解到老师们对环境和区域的学习特别迫切,有一部分老师对这两方面的认知极低。面对这样的情况,当晚在成园长的带领下,我再次就培训内容进行调整。
反复的修改沟通后,我对做好这次支教导师的工作充满了信心,相信在培训中一定能把自己的经验和经过充分准备的新鲜资讯传达给宕昌的老师,给他们的工作带来提升和帮助。
培训遇挫
郁闷低落的情绪波动
可让我没想到的是,即便在这样充分的准备下,当天的培训依然让我尝到了挫败的滋味。
挫败来源于我所培训的内容和老师们无法建立起对话与沟通。当我给老师们介绍实例时,老师们好像没有被打动;当我给老师们展示图片时,也没有引起他们的共鸣;当问到老师们关于园所活动区情况时,一半的老师表示没有创设过活动区。对于这样的状况,我一时竟不知该从哪里说起,也不知该如何进行下去,站在台上,甚至有些尴尬。这种体验与我最初的期待有了很大的落差,我的心情落到谷底。
培训后支教小组简单快速地分析了原因,为了保证第二天的培训效果,我们决定修改培训形式。开展了一个由成园长发起的“A4纸大变身”互动体验活动。
再次尝试
初见曙光的信心回笼
“一张A4纸可以变成什么?”这个互动问题一提出,全场的老师都动了起来,纷纷开始做着各种尝试,有的老师用折的方法变成了钢琴、小狗;有的老师用剪的方法变成了灯笼、纸蛇;还有的老师用卷的方法将A4纸变成了纸筒、纸棍。原本安静沉默的会场明显活跃了起来,老师们都纷纷主动分享自己的“变身”方法,各种创造层出不穷。为了拓宽老师们的思路,成园长也做了分享,将A4纸中间掏空就可以变为幼儿作品的相框、将A4纸做不规则裁剪之后再自由组合拼摆就变为了一幅艺术创作画、将A4纸折成纸飞机撕成降落伞就变成了孩子们可以玩起来的玩具……总结中,成园长告诉老师们,其实A4纸的这些改变都可以运用到环境创设与区域材料中。
通过这个互动游戏,老师们对之前培训中所提到的“拓宽思路,从多角度创设环境和区域”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表示明白了接下来自己可以做什么,与实践有了对接。我也明显感觉到老师们对在活动中的亲身体验更加积极,收获也更有效。通过这个调整,我顺利完成了自己所负责的培训内容,之前的郁闷也被小成就感驱散了。
真正的对话
理解后的接納与感动
三天的培训后,我们开始走访幼儿园。宕昌当地幼儿园普遍面临基础设施差、孩子多、地方小的实际情况,教室的陈设基本没有区域。尤其当进入到乡镇园哈达铺幼儿园时,我看到有两间房子的院子,几张桌子和三十几把椅子,就是幼儿园的全部。没有玩具柜,没有玩具,唯一的环境创设就是贴在黑板旁边的一张班干部表格,记录着班长、学习委员、纪律委员、劳动委员的名字。如此现状是我在准备培训内容时完全没有想到的。至此,开始明白了为什么我培训的内容老师们有的表示不理解,有的表示有难度,确实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就在我思考在这种条件下该怎么开展活动、怎么创设环境时,好学好问渴望成长的园长向我们提出了自己的诸多困惑:“我觉得这样也不太好,好像小学一样,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我们隔周的周五下午都有分享日,孩子们带些小食品,和大家一起吃,想培养他们分享。”“有的孩子各方面发展都很好,我们请她做班长,这样可以吗?”……有了和这位园长面对面的交流,我又明白了为什么会和老师们对不上话,为什么互动不起来。如果听到这些声音,不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们的现状去分析问题的话,很难理解他们的想法,共鸣也就无从建立了。
总结与反思
有效的对话建立在理解之上
精心准备的内容,却没有获得意想中的成功,这是为什么呢?支教活动结束后,我再次对活动全程进行了分析与反思。
其一,如果能在培训前先深入幼儿园走访,就能看到园所真实现状。北京与宕昌存在着地域差异,教育环境与背景一定是不同的。身在北京的我,对于宕昌老师的了解,完全来自他人的介绍,并没有和当地最真实的现状建立起真正的联结。因此,在我心中对培训内容有的是一个大致的方向,和通过对各种信息的分析所建立起来的一种认知与判断。如果在培训前,我们能先走进幼儿园,我就能亲眼看到当地幼儿园环境和区域建设的现状,也许我就能对老师们的需求做更准确的判断,让培训更加符合地域性特点。
其二,如果能在培训前和老师有直接的对话交流,就能将问题聚焦并有效地选择内容。这次培训的不足之处主要就是和老师们互动不起来,原因就在于对当地老师的不了解。不了解他们的原有认知,不了解他们的具体困惑,也不了解他们的话语体系。同样,对于教育和文化背景不同且之前完全没有交集的人群,前期的交流与沟通就很有必要。这个过程能让我们彼此相互了解,也许从中便能捕捉到老师们相对聚焦的问题,从而选择更加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
其三,如果在培训中除了介绍与讲解,再加入更加具体的方法与策略,就能更加接地气。虽然在准备培训中,我已经关注到了理论与实践操作的比例,最大限度地让内容结合实际,但互动中老师们有这样的感受:觉得我讲的有道理,看实践分享也觉得挺好,但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做,或是觉得好是好,但他们做不了。对此我想,宕昌老师当下真正需要我们分享的是他们要做什么怎么做。也许有了一些具体的方法与策略,他们就能马上行动起来,让环境和区域在已有基础上有所改变。
对话是一种方式,更像是一面镜子,一座桥梁。通过对话,双方能够真实地看到彼此,在架起的这座彼此连接的桥梁中,使心更加贴近。想要在支教中真正与当地教师对话,只有真正倾听到教师的声音、设身处地的看到、面对面的交流,才能更准确地判断教师的需求及发展现状。
如何与教师对话,是业务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这次支教活动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对话是建立在理解之上的沟通,支教不仅有爱与专业的付出,更有爱与专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