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电视之窗 进入语文殿堂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f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习的天地异常广阔,它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为早已深入到千家万户的电视,也是我们语文学习者不能忽视的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只要我们语文教师注重这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生的学习就会插上腾飞的翅膀,轻松进入语文学习的殿堂。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电视是一扇窗口,打开它,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生动曲折的故事,精彩独到的评论,引人入胜的讲座,幽默风趣的娱乐……我们老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抱着学习的态度观看,学生的知识面就会拓宽,并能进一步激发学习积极性。
  通过课堂的学习,学生对唐代的李白、杜甫,宋代的苏轼等已有所了解,但只是些较为肤浅的认识。中央台10套的《百家讲坛》,可谓是一档非常适合学生观看的节目,其系列节目“李白的故事”“杜甫的故事”,“潇洒苏轼”等讲座的演播向学生展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每一位学生在了解了李白的洒脱,杜甫的沉郁,苏轼的豪放的同时,更真实地走进了每一位诗人的内心世界,进而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思想。由于较为系统地掌握了每一位诗人,就为学好唐诗宋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百家讲坛》,坛坛是好酒,我们能够沐浴着春风,品味着美酒,这是电视给我们的美丽,是学习语文者的幸福。
  现在,我们已经越来越重视对经典的诵读,像《三字经》、《千字文》、《论语》等等,学习它们可以提高我们的素养,陶冶我们的情操,在吟咏诵读中接受博大精深的文化滋养。但由于经典距离我们比较久远,学生如果单凭生硬记忆根本不是一种理想的方法,而木偶剧《三字经》因为集欣赏性、艺术性与一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却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再如电视中对《论语》这一经典的重新解读,融入了现代人对论语的思考,架起了一座学生通向经典的桥梁,学生对经典的学习就变得轻松了,知识面的拓宽也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培养了阅读能力,提高了文学修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现在的一些教师认为看电视简直是一种奢侈,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读书,实际上,这是一种很大的损失,更是教师的语文教学观念陈旧所致。通过看电视来读书,难道就不是读者与作者的思想上的交锋,就不是一种富有诗意的心灵的对话吗?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方式比苦读书的效果更要好,因为它调动了读者更多的感官。因此,我们在强调读书的同时,不应排斥电视这一宝贵的学习资源,而应高度重视利用电视这一教学资源。电视中诸如《子午书简》《电视诗歌散文》等,就是读书类栏目,在电视上读书,在栏目中交流,这种创新的形式,充实了我们的精神,沟通了情感、净化了心灵,提高了文学修养。
  我们知道,名著有着强大的文学性与教育作用。可并不是每一位学生能读的懂名著。但是,电视播映了以后恰恰为学生阅读原著提供了捷径。学生原先不懂的地方,通过电视剧的观看就能明白,由此再阅读原著,细细地品味,读出作者,读出自己,阅读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现实情况中,改编的电视剧与原著往往有些差异,教师不要以为这样会对阅读产生影响,而恰恰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时机,只要教师在这一方面多做一些指导,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使学生在对比中学习,在思考中阅读,学生会更加认真仔细地品味,阅读的品质就会培养起来。
  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放飞了想象的翅膀。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质,学生要有倾听表达和应对表达的能力,要具有文明和谐地与人交流的素养。而电视上的《节目主持人大赛》《挑战主持人》就是两栏典型的口语擂台赛。教师可以从中受到启发,要求学生利用课堂3分钟进行口语训练。现场给学生3个毫不相干的短语或者一幅画面,学生要用上这些词语或者就这幅画说一段话,看谁说得寓意深刻、语言精彩。显然,这样做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也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放飞了学生想象的翅膀。
  利用电视作品中的对话,同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语文教师不妨撷取一个精彩的片断,然后关闭电视的声音,让学生边欣赏画面边给电视节目配音,这样,学生不得不注意观察人物的表情、周围的环境,然后揣摩想象人物的对话的内容。自然,虽观赏的画面的内容一样,但由于每一位学生的想象内容不同,学生的口语表达也会千姿百态。思维有多远,想象就有多丰富,学生同台配音,因竞争而使想象绚丽多彩。
  增强了分析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
  学生写的作文,如果没有理论上的分析,没有准确简明的语言,没有较为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很难写出一篇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的佳作。而电视中有很多是直面人生与生活的节目,这些节目内容分析深刻,语言简明精彩,这就给我们以有益的思索。中央台的《新闻调查》、《今日说法》等就属于这一栏目。教师要引导学生观看,指导学生分析,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学生再调用原有的知识储备写作。相信,每一位学生能够写出好文章。
  电视是一扇窗口,它的内容包罗万象,精彩纷呈。只要我们语文教师有着强烈的资源开发意识,作好指导工作,正确引导学习,学生就能利用好电视,使其在一种较为轻松的环境中学习,从而感受着语文带给自己的美丽。
  
  田丹昌,马洪涛,教师,现居山东淄川。
其他文献
我们在作文评改中经常发现,学生作文雷同的多,缺少创新,究其原因,是思维封闭凝滞,不能对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为了构筑学生开放鲜活的思维形态,应经常进行多维发散思维训练,即在思考某一事物或问题时.能横向思维,也能纵向思维,可正向思维,又可逆向思维,甚至能更多方向思维,以实现思维角度、层次、途径和结果的多样化。这种训练能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使文章思路开阔.内容丰富新颖。
盛可以是上世纪70年代生人,2001年开始写作,以一篇爆炸性的作品亮相文坛,赢得一批新潮作家和批评家的赏识。2002年开始写小说,短短几年时间,不仅出版了三部长篇,还有一大堆短篇,来势凶猛。但坦率地说,盛可以以大胆的身体修辞为特色的小说,并没有能够征服我,因为这些小说还不足以使我将她与其他70后写家区分开来。但当我读了她的《心藏小恶》、《归妹卦》和《淡黄柳》之后,我真的喜欢上她了,她到底是个有个性
在春天,一朵花和另一朵花相认  必须经过月光照耀的秘境  沿途所见蚂蚁,都有熟悉又生动的表情  遵照植物生长的秩序,可以如期获得雨水和黎明  如果足够幸运,一朵花邂逅另一朵花  只需要,一个早晨  刺槐  你以为春深日暖,槐花要从远处一直开过来  不需要动用心思和力氣  你以为搅动空气的不仅仅是花香  还有其他什么东西  比如尘土和杂音  这些蛰伏在街道和楼宇间的暗器  令人唏嘘。你如常经过长虹路
柏杨先生在21世纪到来之初,提到生命个体中“尊严”这一话题,同时强调指出“健康”和“阅读”是个体生命中谁也无法替代的。笔者认为习作与健康、阅读一样都是生命的活动,都是生命个性化的行为,它的第一要义是自主,是全身心的投入,是学生开启心智、打开心窗从而认识自我、认识自然与社会的金钥匙。有了这把钥匙就能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为此必须建构学生独特性的习作方式,回归
黎明時醒来  睡在白云上的人  心如雪山那滴水的纯净  窗外的鸟鸣清脆  如一抹新绿泛着莹亮的晨露  迎春花开了,玉兰花开了  它们嘬嘴亲吻春天的样子  仿佛小姑娘一样肆无忌惮  一只口罩捂住我太久  是时候摘下了吧  到春天的野外呼吸  成长  那时我家后院有一棵不大的桂花树  小时候的我受了委屈  就拿小刀在树干划痕  父亲发现后,抚摸着我的头说  孩子,你和这棵树都是要长大的  日子在撕去一
审美教育就是通过人对美的感受,引起感情的激荡,形成感情的共鸣,在愉快中受到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高尚的审美情操,获得知识的满足和愉悦。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一直坚持将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我通过以下方式为学生创设审美情境。    一、自然情境    随着教学设施的不断更新,教学挂图、投影仪、多媒体先后走入我们的课堂。这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设备优势,也为我们创设审
高处  是我在尘世的短暂缺席,是一次  生命演练——从繁华闹市转入  曲折山路,婴孩般被松脂的香气  吸引,在挫伤我的崖壁前,以及  辨不清方向的迷途中,我相信我哭过  也笑过。如今生活已经把它们撕成碎片  像游走在松林间的小鹿,记忆里  环抱过的小树,被众多的绿色遮盖  曾经爱过的人,已然消失无踪。这里  只有風和硕大无边的寂静,它们  映照我的老年,一切都是过往  白云轻轻飘过——  黄昏,拜
从一片落叶的叹息开始  到另一朵花蕾的遗迹  那些虛空,是多么辽阔,深邃,高远  路上滴落的汗水,脚印里长出尖锐的针  走啊,走啊,那些深夜或者烈日下的半途  马蹄踩碎了薄薄的乡愁  曾经两岸猿声,守望成隔世的寓言  悬空是一种绝世之美  一寸一寸延伸,一下一下试探  触摸到的夜色,握不住的露水  让眺望的目光慢慢温热  想象与虚构睁开眼睛  以同样的试探,去回应陌生人的问候  数百年前,他们曾经
目前,有少部分地方电视台的文艺节目主持人把ji、qi、xi读作zi、ci、si或者舌尖音,社会上的年轻女性误以为这是一种时尚,一种俏皮,争先摹仿,导致年幼的一代或者没有接受正规语音训练的人在语言自然习得中,产生偏离规范、偏离传统习惯的语音缺陷。    一、音节ji、qi、xi的正确发音    大家知道,像b、p、f、d、t、g、k、h、zh、ch、sh、z、c、s、j、q、x这17个清辅音,发音时
纵观2007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其在体现时代性、人文性的同时,更突出地体现了命题者求新、求美、求雅的命题取向,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个性化特色。试卷总体上延续了我省高考自主命题的优良格局,在继承的同时,又稳中有变,呈现出诸多有创新的亮点。    一、符合《考试说明》要求,体现新课标精神    2007年江苏语文卷严格遵循江苏省发布的《考试说明》,中规中矩,试卷结构、题量和分值配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