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管校聘”政策:执行困境与优化路径

来源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ing_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制定并执行“县管校聘”政策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政策的执行困境主要在于:教师个人功利性明显,消极对待交流;竞聘程序有失公允;管理部门各自为政,改革难以协调推进;城乡差距大,教师交流存在现实挑战.这一政策的优化路径是:完善保障机制,强化教师待遇;优化政策供给,保证评聘公平;优化组织架构,明确责任边界;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提升乡村学校吸引力.
其他文献
从索绪尔提出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以来,它一直是语言学学界探讨的重点.不同翻译版本与原著中一些前后矛盾的地方,可能是引发争论的原因之一.有些学者用象似性原则来驳斥任意性原则,有些学者则从语言使用、习得和发展来质疑任意性原则.在厘清任意性原则的基本内涵前提下,结合反对者的观点,可以发现:第一,语言的象似性原则不能作为否定语言任意性原则的证据,二者是语言发展处于不同阶段的特征,在研究对象上是互补的;第二,学者们在语言使用、习得与发展中考察任意性,并否定任意性原则的论述,大都是感性的语言分析,并没有准确地把握任意性
通过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方法对襄阳荆山端公舞及恩施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同源性及差异化传承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荆山端公舞与恩施土家族摆手舞在地理环境、活动主体、服饰法器、祭祀程式、舞蹈构成、文化意蕴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文化同源性,验证了在现代文明出现之前,具有文化同源性的端公舞与摆手舞等原始巫术活动是人类祭拜祖先、祭祀神灵活动的主要表达方式,但二者的文化传承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体现了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多元性与同源性的文化特色及因发展环境等条件的变迁造成不同的传承样式.因此,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方略上要充分尊重文化多样性的
《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姜子牙》是近几年国内票房和口碑都还不错的动画电影.影片中哪吒、姜子牙、白蛇和许仙的重塑不仅颠覆了大众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人物形象,还在叙事进程中借助人物的伦理选择传递出创作者的人文主义关怀.从文学伦理批评学视角来看,白蛇“去兽性得人性”、哪吒“去魔性得人性”、许仙“化人为妖”、姜子牙“变神为人”,彰显了人性之善,是从当代视角和审美角度重新鉴定了爱情、情亲,以及心怀天下、悲悯苍生的仁者之心.
在我国流域文化中,北方有黄河流域文化,南方有长江流域文化,在这两大流域文化延展过程中,汉水文化成为我国南北文化转换的轴心,是中华流域文化组成的第三板块.汉水文化的兼容性、开放性、固执性和创新性形成了独特汉江文化体系,成为了我国最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之一.借助文献定量分析的方法,探讨建国以来汉水文化研究的基本脉络,研究汉水文化的内容构成,主要研究学者、机构的分布,借助知识图谱分析汉水文化研究的趋势和热点,力争为汉水文化的研究提供较为全面的参考与指引.
关于安大简《诗经· 矦风》尾题“矦六”下四句简文,整理者认为是“习书”,即“抄手”之“练笔”.其说实可商榷.我们首先通过四句简文的词语释读,认为四句简文是对《矦风》六篇的总体评论;其次通过四句简文能够概说《矦风》六篇诗意的内证,论证了简文为总体评论的可信性;再次通过四句简文置放位置与评说形式在先秦文献中来源有自、自有所本的外证,论证了简文评论体例的可行性;最后通过对先秦儒家学者《诗》评、先儒家教诗者《诗》说和楚人对儒学、礼制、礼仪文化接受的简要分析,提出了四句评论性简文的作者当为楚国转写《诗》文本的学者自
毌丘俭是曹魏政权中后期重要的军事将领,在魏明帝、齐王时期的政治格局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毌丘俭由魏文帝拔擢,以魏明帝东宫旧臣的身份进入曹魏中央政权,是明帝政治集团的重要一员.毌丘俭一直以来忠于曹魏皇权,在正始年间曹爽、司马懿以军功方式获取政治资本之时,东征高句丽,同样以军功的方式支持曹魏皇室,力图维持三者之间的关系.司马师辅政初期,毌丘俭曾与其因为保全曹魏政权的相同目的,而短暂地结为政治同盟,但旋即因为司马师大肆清洗反对势力,擅行废立的行为,突破了毌丘俭的政治底线,为求自保,双方决裂.毌丘俭的政治行为和政
南宋林希逸所著的《庄子口义》是宋代解庄的代表作之一,在庄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学界对此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评论、哲学思想、文献学层面,从训诂学角度对《庄子口义》进行探讨的极为少见.《庄子口义》中包含了丰富的道教训诂材料,运用了多种有价值的训诂方法,这些训诂方法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具有重要的训诂学价值.林希逸在注解时能突破前人窠臼,自出新注,见解独特;释义灵活多变,严谨准确.对《庄子口义》中的训诂材料进行挖掘整理,可为汉语训诂学研究提供新材料.
“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是抗战时期历时三年有余的文艺论争.光未然亦积极参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发表了长文《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文章不乏可圈可点的见解,受到了茅盾的肯定和赞赏.晚年编订《张光年文集》时,光未然却对该文的初刊本进行了修删.由此出发,去溯源光未然战时的文艺民族形式观,可以发现他不仅积极参与有关“民族形式”的座谈会,而且继文论《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后,还发表了纪念鲁迅的文章《鲁迅与中国文学遗产》,以及搜集整理彝族支系阿细人的创世史诗《阿细的先鸡》,这些均是其探索“文艺的民族形式”的重要体现.
孟子的忧患意识是其悲天悯人之心与自身责任意识的体现.孟子处于战国时期的动荡社会背景和百家争鸣文化环境中,继承了孔子的忧患意识和《诗经》等文化典籍的忧患思想,形成了属于自已的忧患意识.孟子的忧患意识,表现为“忧天下”“忧民”“忧道”,并将“忧以天下”作为其忧患意识的最终价值追求.它也体现为孟子的君子生终生之忧、君主恤万民之忧、世人行“四端”之善的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孟子的忧患意识,对我们筑牢爱国情怀、承担民族复兴大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等有价值.
吴澄在“孝”与“礼”的关系问题上进行过较为深入的探讨,主要认为“孝”是一种道德情感,“礼”是实施这种道德情感的一种手段,提出“以礼行孝”的思想,并于其著作《礼记纂言》中有诸多体现,同时他认为“以礼行孝”的实施路径主要有“事亲”“爱亲”“敬亲”这三种.透过对该书材料的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吴澄“以礼行孝”的主张.除此之外,该主张对当今社会也产生一定的积极意义,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社会道德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