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科技喝彩,也请尊重屠呦呦们的低调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yang05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的青蒿素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成为6月17日整整一天的新闻热点。
  其实,“进展”和“重大突破”的表达看似有差异,背后是公众对中国科技进步的关切,以及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的严谨态度。也恰恰是科学家的低调,和公众的热望,共同形成了中国澎湃向前的和声。
  近期,国际顶级医学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刊载了屠呦呦团队的“青蒿素抗药性”治疗应对方案,引发业内关注;青蒿素等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也有望首次纳入《牛津医学教科书》……这些都是不争的学术成就。对于青蒿素被应用于治红斑狼疮的进展,屠呦呦团队表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屠呦呦教授对着镜头,用宁波乡音浓重的普通话表示:“青蒿素对治疗红斑狼疮存在有效性趋势,我们对试验成功持谨慎的乐观。”
  “有效性趋势”和“谨慎的乐观”,当这些低调、缓和的措辞,来自一位诺贝尔奖得主之口,人们自然会掂量出背后的分量和笃实,也能判断出整个青蒿素研究团队所做出的努力。
  目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批件》显示,由屠呦呦团队所在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交的“双氢青蒿素片剂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盘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适应症临床试验”申请已获批准,从这个层面上说“突破”,并非溢美、夸张。
  但是,科学也是风险极大、不断面临挫折的事业。屠呦呦团队还是低调地表示:“目前只是获得了临床一期数据,一般要临床二期数据形成之后,才能报批生产,临床三期数据出来后,才是对生产最有说服力的数据。”
  在舆论场沸腾中,科学家表现出难得的低调,既符合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又体现了科学家一以贯之的笃实态度。科学研究要以数据和事实说话,容不得半点浮夸。事实上,在今天的相关报道发布之后,就有所谓“青蒿素概念股”交易活跃。这种资本市场上的浮躁,不应该影响正常的科学研究。
  科学技术的发展,自有其客观规律在,不为人们的意志所改变。所以,请给屠呦呦团队足够的时间和耐心,把科学研究的事交给科学家们,让他们去迎接挑战,也当宽容他们可能遭遇的挫折。科学家需要支持和掌声,但更多时候,请尊重科学家的低调。
  (本文原载2019年6月17日澎湃新闻)
  ■观点运用:科技进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专注与定力;笃实与低调;朴素纯粹;耐得住寂寞,更耐得住鲜花和掌声……
  跪谢母亲的高考生:母亲是我最大的动力
  6月8日,高考最后一门英语考试结束后,在合肥十中考点外,一位身着黄色T恤的高个小伙从大门走出,脸露微笑、步伐轻盈,径直走向人群中的母亲,突然双膝跪地,高声说:“妈,谢谢您,这些年您辛苦了。”母亲见状,双手抱住儿子的头,哭了出来。这一幕正好被摄影爱好者焦帅拍了下来,不少网友表示:“瞬间泪奔,感动!”“十载寒窗苦,更念父母心。”……在高考的这个节点里,“感恩少年”的举动瞬间照亮人心。视频中的母子是42岁的“陪读妈妈”李娕和她18岁的儿子——合肥一六八中学高三(16)班的王恒杰。
  从儿子高一下学期开始,李娕便放弃了自己之前的服装生意,专心陪读。“儿子很懂事,学习上的事情从来不让我们费心,我主要照顾他起居生活。”对李娕来说,陪读并不简单,“我以前不太会做饭,陪读以后,下了做菜的软件,一点一点学着做给孩子吃,不过做什么儿子都很捧场,都说好吃。” 爸爸王先生说儿子很体谅大人的付出,“他有时候,看到我们累了,有衣服都自己洗掉,不要我们操心。”
  还有一件事,儿子王恒杰的印象深刻。高二升高三时,母子俩换租到学校旁边一套5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里,除了书桌、柜子,房子里只能放下一大一小两张床。“一开始我睡大床,儿子睡小床。小床是临时买的钢丝床,比较硬,而且一翻身就会响,我怕孩子睡不好,就跟他换床睡,让他睡大床。就这么一个小事情,没想到孩子就记在心里了。”
  “她对我的那种爱啊,这是我最大的一个动力,因为高中会遇到很多很多挫折压力这种东西,但我都无所畏惧。” 儿子王恒杰说。“我觉得这两年半的陪读生活,反而是孩子给我支撑的一个力量。”听李娕回忆起这些年和孩子相处的点点滴滴,无数个细小却温馨的镜头都那么让人为之动容。
  近日,安徽省高考分数公布,王恒杰考了635分,超出理科一本線139分。“儿子比较倾向于北上广的学校,想学计算机或者金融类专业。”
  当然,高考的好坏,在人生的长跑中,影响权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但高考之所以仍被父母们如此看重,不仅因为高考的确是抢占优势起点的重要排位赛,或许更因为,高考是唯一可以由父母在旁陪跑的——从此以后,孩子将离开父母,走入社会,开始新的旅程,父母再也没法陪读,亦没法陪考。这也许才是高考最大的意义所在。
  所以,高考不是人生的分水岭,而是特殊的成人礼。懂得感恩的孩子已经赢得了比高考更重要的东西。而父母之爱,在高考这样的时点集中呈现——一次跪谢,让所有的付出与努力,都找到了情感的归宿与精神的寄托,也让我们看到了青年一代的新风貌。
  (资料来源:《北京青年报》《中国教育报》《长沙晚报》、红星新闻、荔枝新闻客户端等)
  考生跪谢母亲,这场“加试”该得满分
  胡欣红
  “考生跪谢母亲”这一幕正好被住在附近的摄影爱好者拍了下来,周围很多家长都哭了,网友们也纷纷表示“隔着屏幕都被感动了”。很多人不由得想起前年发生在山东淄博工业学校门前的一幕:当年高考结束最后一门考试后,一名学生走出校门缓缓转身,向着学校的方向深深鞠了一躬。这饱含深情的一鞠躬。感动了很多人,戳中了很多人心中那份关于“感恩”的记忆。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感谢父母师长的养育教诲之恩,本是人伦常情,但在物质化、快节奏的时代,一些人缺失了这份感恩,或者不知道怎样恰当表达出来。感恩是内心真情的自然流露,真正的感恩教育应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这样的感恩无疑更令人深受触动。   以安徽考生跪谢母亲为例,这突然一跪直击人心。一个大小伙子,正是自我意识极其强烈的时期,看似寻常的一跪,可以想象其内心所经历的“爬坡过坎”。虽谈不上什么惊天动地,但在大庭广众之下,却足以震撼人心。从这个意义上讲,无疑是一堂最生动的“感恩课”。高考固然结束了,但人生无处不是考试,这场“加试”该得满分。
  当然,感恩父母不一定都要用下跪这一种方式,如何把埋藏于心中的爱大声表达出来,才是关键所系。常言道:“大恩不言谢”,国人大多崇尚含蓄,对于感恩往往讳莫如深。殊不知,心中有爱,就应该大声表达出来,这样才能充分传递爱意。老师和家长,有必要引导孩子及时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得到别人的帮助,记得说一声“谢谢”;向别人问路,记得说一声“谢谢”;父母师长的无私关照,更应该由衷地说一声“谢谢”……
  懂得感恩是收获幸福的源泉。常怀感恩之心,在心中播下仁爱和感恩的种子,收获的将是丰厚品德和奋进人生。学会感恩,无需动辄跪拜,但不妨从一声温馨、真诚的“谢谢”开始。
  (本文原载2019年6月10日《北京青年报》)
  ■观点运用:父母之爱;学会感恩;在心中播下仁爱和感恩的种子;健全的人格;人生无处不是考试;一场特殊的成人礼……
  今年非常赞的一篇毕业致辞:
  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
  又一篇毕业致辞火了。
  6月23日,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2019届毕业典礼举行,致辞者是学院院长叶敬忠教授。他说道:“在大家毕业之际,我想再次提示大家,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要关注我们社会中的普通人,尤其是普通人中的弱者。”“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请你努力理解那些服务人员、保洁人员、保安人员,努力理解那些无权者和无钱者,努力理解那些老弱病残人群,不要以为你真是他们的上帝,不要以为你真比他们高明,不要认为你真是他们的救星,很多事情对你来说,可能是一件区区小事,而对他们来说,则可能是令全家焦虑不堪的天要塌下来的大事。”“我想告诉大家,一个从来没有经历过穷苦生活体验的人,永远不可能真正明白穷苦生活到底意味着什么;一个从来没有经历过借钱难的人,永远不可能真正体会到向别人开口借钱的感受;一个从来没有抚养过残疾孩子的父母,永远不可能真正感受养育残疾孩子所需要的各种付出和各种滋味。”“正是因为人们其实根本不可能真正体悟到弱者的生活现实和心理世界,因此,我们更加需要保持一种态度,也就是要尝试‘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
  大学毕业生们即将踏上社会,为自己也为时代而奋斗。毕业致辞之于大学生,就像最后一级分离的火箭,为卫星翱翔星空提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份动力。而叶敬忠院长的致辞,充满浪漫的情怀和朴素的思想,希望毕业生能够保持纯真与真实,能够时刻深入自己的内心,倾听良知发出的声音!整篇致辞非常精彩,值得细细品读。近年来,大谈理想主义、人道主义等高大上概念的毕业致辞并不少,但真正触及到社会痛点的,就是珍稀动物了。或许,这正是叶院长“不走寻常路”的致辞能够“火”起来的原因。用弱者的眼光看世界,不是“示弱”,相反,这恰恰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懂得尊重弱者的人格,蔑视强者的骄横,无论是对个人、社会,还是对国家、民族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品质。因此,我们更多地希望看到这样的毕业致辞:为国家提供思想,为国家发声,为社会发力。这样的临别忠告,事关每个毕业生的前途,也事关我们这个国家无数人们的命运,也才能成为真正的不朽“金句”。
  (资料来源:《光明日报》《苏州日报》、北青网、长城网等)
  什么样的毕业致辞让人产生共鸣
  高亚洲
  “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寥寥几字,情怀的浪漫、思想的朴素,就足以让人动容。而之所以让人动容,是一个院长,一个世人眼中的“强者”,透射出悲天悯人的情怀;也是一个教师,在最后的传道授业解惑时,所彰显出的人文关怀;更是因为,叶院长在毕业致辞中,以小范围的公开,传递出“时刻深入自己的内心,倾听良知发出的声音”的价值追求。而这,恰恰是能够在虚浮的现实社会中,最能引起共鸣的部分。
  叶院长的一番话,足以让我们停下想一想,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努力以强者示人,在那些服务人员、保洁人员、保安人员等无权无钱者面前,我們有些人或许已习惯于高人一等的“尊崇”,习惯于把社会达尔文主义当作必然。看似赢得了发展的先机,却因为“崇尚算计、效益至上、蔑视感性”,牺牲了对具体感受的体验,对具体意义的追求;看似赢得了“功用”,却疏漏了情怀和理想。
  当精致的强者喊出“我要与这个世界谈谈”时,所折射的是对这个世界的不安,背后的不安,既是一些强者在纷纷扰扰世界中的迷失,也是对有着命运共同体的群体迷惘。纷纷扰扰的世界,需要在探索中明晰,而群体迷惘,则需要以理解弥合共识,进而实现“和谐”。
  有一句颇为流行的话:学会和解,与自己和解,与世界和解。如何理解?叶院长的致辞给出了非常清晰的路径——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其实,它还有一个颇为动听的词——共情,简单来说,就是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的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
  这是一种需要得到修炼的能力,它需要我们力戒圆滑浮躁、鄙视精致利己、摒弃强者的骄横,只有褪去这些“骄傲的自负”,才能够深入自己的内心,倾听良知发出的声音,才能去理解那些无钱无权者的不幸和悲哀,以及由此做出的选择。这种能力的修炼,看似路径清晰,但在名与利的诱惑下,谈何容易!
  尽管不容易,建构对弱者的共情,仍是我们许多人的必修课。这不是站在宇宙中心呼唤爱,也不是以郑重其事的方式进行场面式的宣扬,往大了说,它关乎着社会的进步,往小了说,它关乎着个体的成长。
  促进社会的进步,其意义自不待言,对个体而言,建构对弱者的共情,并以此更好理解周遭,收获内心的纯真、葆有思想的朴素和情怀的浪漫,当是何其幸福的事。
  (本文原载2019年6月28日长城网)   ■观点运用:保持纯真与真实;倾听良知发出的声音;用弱者的眼光看世界,恰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思想的朴素;情怀和理想;人文关怀与价值追求……
  故宫第三代摹印传人沈伟猝然离世,
  一身绝学无人继承
  几乎一成不变的生活,与世隔绝般的寂寞,还要忍受职业病的痛苦,宫里的生活有惬意的一面,却也有不为外人所知的艰辛。常年坐在桌前研究、雕刻,使沈伟颈椎、腰椎病缠身,沈伟的师父刘玉也是因为用眼过多患了严重的眼疾。然而,在对篆刻的痴迷面前,这些代价似乎都是值得的。
  走到沈伟的办公桌边,通常会大吃一惊,这是工作的地方吗?桌前是清水流淌的山石盆景,窗柩上挂着一串串小葫芦,还有鸟笼子、小风筝、蛐蛐罐儿散落在周围,全都是他喜欢的玩意儿。
  沈伟在“南三所”的工作就是这么任性,营造自己最舒服的环境,调试出最好的心情,这里的规矩是“不加班,不赶活”,为的就是拿出最好的工作状态。尤其是沈伟的“摹印”,摹印是古书画临摹的最后一环,要求仿刻的印章要与真迹一模一样,不但要形似,更重要的是要模仿出那种神韵。但仿刻完成一枚古印,其实摹印的工作才完成一半,在故宫的书画修复工作中,沈伟最后的盖印才是重中之重。他成功了,一切大功告成;他失败了,之前的修复工作全作废。因此,沈伟自然比谁都小心。为了和原作上的印章一模一样,他会自己配制印泥,调制出和原作印章完全相同的颜色;为了找准盖章的位置,他会用镇尺细细测量,分毫不差;盖之前还要研究纸张的质地、纸的颜色深浅,盖章时用的力道都不一样。如果是画在绢上的,因绢不易上色,还要反复加盖好几次,尤其是那种力道的掌握。遇到有千年历史的文物,比如故宫藏的《兰亭序》摹本,上面足足有148方印章。30年来,沈伟雕刻仿制了1000多枚古印,在临摹的书画上盖了上万个印章,没出过一点差池。而所有这些摹印的绝活,全靠一代代师徒的口传心授,这就是所谓的匠心吧!沈伟说。
  沈伟一直把“素心若雪,淡如清风”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制作和收藏印章的过程,其实也是塑造性情的过程。沉浸在印章的世界里,少了现代社会的功利心和焦躁症,变得与世无争,这便是修身养性。”故宫的高墙和一颗安静的心,让他在浮躁的时代,守住了自己的志趣。
  沈伟望着窗外的核桃树和柿子树,那是师父刘玉多年前亲手栽下的,如今已是果实累累。
  师父不爱说话,却对沈伟无话不说,亲如父子,一身技艺倾囊相授,还有那秘不外传的摹印绝活。“学徒从磨石头、磨锯、磨刀开始,这一磨就磨了一年。”“磨完刀子写篆字,又写了两年,这才能摸到印章,学习篆刻技法又是两年,一共五年才算正式出师,可以独立摹印了。”沈伟没想到,出师之后,关于古印学习才真正开始,这一学就是30多年,钻进古印的世界就再也回不了头了。
  如今师父已经退休多年,“我也该收一个徒弟了。” 几年前,沈伟和记者谈到他最大的苦恼:“故宫的下一代摹印传人,会在哪里呢?”注定一生寂寞的事业,如果没有痴迷和热爱是无法坚持的,而现在的年轻人有多少会选择这种生活呢?因为这不是一年两年,一旦踏进这个门,就是一生的诺言,就要承担起坚守和传承的重任。
  然而,就在今年的6月15日,故宫第三代摹印传人沈伟猝然离世,年仅55岁。3年前的《我在故宫修文物》,是沈伟师傅最后的一次媒体曝光。英年早逝令人伤痛,而他30多年来潜心钻研的摹印绝活因为没有传人,很可能就此失传,更是让人扼腕叹息。也许,这将成为一个永远的遗憾了。
  (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中国网、新华每日电讯)
  传统技艺无人继承,是岁月的不幸
  李思辉
  媒体报道,故宫第三代摹印传人沈伟猝然离世,年仅55岁。知情人士称,沈伟一直未能如愿找到传人,他30多年来潜心钻研的摹印绝活,很可能失传。
  摹印是仿制或修复古书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道工序,是一门需要丰富的历史文化积累,需要沉得下心、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的传统技艺。很多人是从《我在故宫修文物》了解摹印,认识故宫第三代摹印传人沈伟的。如今,这位稀缺的故宫文物修复师猝然离世,令人惋惜。他的摹印绝活没找到传人,有失传之虞,更是令人叹息。
  故宫摹印绝活无人继承的状况,实则是很多传统技艺在当代社会面临的共性问题。糖塑、傩面具雕刻、香云纱、砖雕、木版水印,等等,许多中国传统技艺经受住了朝代的更迭、战火的摧残,一路跨越千百年,却无法融入现代文明的车轨。今天,很多传统技艺正在被人们忽视、遗忘,落寞地退出历史舞台;很多传统工艺因为无法实现量产,不能带来可观经济收益而后继无人;很多堪称一绝的传统技艺消失在昨日黄昏里,我们心头会遗憾、会失落,会生发出某种无法言说的枝枝蔓蔓。
  “矫情!”一些经济學帝国主义者总是慷慨地认为,传统的东西消失,说明它跟不上时代,不被时代所需要的东西就该被淘汰。诚然,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新技术,但我们也要看到,很多传统技艺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厚重承载;我们不能忽略“旧的魅力”,一些传统工艺的精湛,很难被机器复制,它的消亡往往意味着某种艺术的消亡;我们不能老是以实用主义去看待传统技艺,更不宜以今人的世俗和肤浅慷传统技艺之慨。诸如摹印这样的非遗技艺本身就与书画修复密切关联,是有当世价值的传统绝学,应该竭力保护传承,让它们在新的时代里焕发生机。
  很多传统技艺传承不易,有的三五年入门,八九年出师,十几二十年才能摸到门道,有的技艺传承还只能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有的艺术品还需依靠手工制作,无法批量生产……这些是我们需要直面的现实。要看到,传统的制作方式、传承方式虽然“低效”,但未必就是落后。一些瑞士顶级钟表匠全身心投入,一年只能制造出一块手表,小小机械表壳里,能有744个零件,最小的细如毫发,一块表售价高达数十万、上百万元。不菲售价何尝不是对匠人、对匠心的尊敬?对那些具有当代价值,又无人愿意继承的传统技艺,我们是不是也应赋予它应有的珍视和尊敬?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是文化和艺术传承的正确姿态,顶级技艺传人“一身绝活无人继承”,是艺术的不幸、文化的不幸、岁月的不幸。但愿传统绝活失传的遗憾越来越少。但愿有一天,当我们深情回望过往时,能够庆幸自己没有拿功利和市侩去衡量传统技艺的价值,而是在它们濒临绝迹时,送去了几许温柔。
  (本文原载2019年6月26日光明日报客户端)
  ■观点运用:痴迷和热爱;坚守和传承;寂寞的事业;一生的诺言;“素心若雪,淡如清风”;在浮躁的时代,守住自己的志趣;传统文化的魅力;时代呼唤对匠人、对匠心的珍视和尊敬;永远的遗憾……
  编辑/华放
其他文献
一个高校的宿管阿姨,温暖了整个杭州城  最近,从杭州媒体开始,乃至微博热搜,都在热传“杭电徐阿姨”的故事: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生公寓27号楼的宿管员徐根娣,有一个“过人的本领”——她认识这幢楼里所有的学生,能叫出全部691名学生的名字,甚至看到学生的背影就能叫出名字。并且还能报出宿舍号、学院、班级和籍贯,甚至连他们有什么兴趣爱好、外卖喜欢点什么、女朋友是谁都知道。徐阿姨还义务为同学们缝缝补补,为孩子
彩云之南,轻风徐徐,起伏的乌蒙山沐浴在苍绿之中,盘旋的公路在山间时而向上蜿蜒,时而向下延伸。山与山之间一片片相对平坦的土地上,是农民种植的一望无际的经济作物,或是烤烟、中药材树,或是蔬菜、花卉,或是杉木林和成片的马铃薯……    2008年初夏,进入“入滇锁钥”曲靖市,这个农业大市的田园风光便深深地植入了我的脑海。近年来,在中央连续重视和加大“三农”投资力度的背景下,曲靖市坚持不懈地把解决“三农”
深夜,当其他动物睡觉时,夏洛还在它的网上干活。它首先拆掉靠近中心的几根圆线,留下辐线支撑整张网。它这样工作,八条腿帮了大忙,它的牙齿也帮了忙。它爱结网,是结网的专家。一只蜘蛛能吐好几种丝。它用粗的干丝做底线,用有黏性的丝做捕捉昆虫的线——它们会粘住昆虫,把它们捉住。夏洛决定用它的干丝织出新的字。  “如果我用有黏性的丝织‘了不起’这几个字,”它想,“甲虫来了就会粘在上面,把字弄坏。”  “现在让我
枫fēnɡ叶yè,枫fēnɡ叶yè  我wǒ问wèn你nǐ  你nǐ的de小xiǎo手shǒu掌zhǎnɡ  为wèi什shén么me这zhè样yànɡ红hónɡ?  啪pā啪pā啪pā  啪pā啪pā啪pā  歡huān迎yínɡ秋qiū姑ɡū娘niɑnɡ  拍pāi手shǒu拍pāi红hónɡ了le。
期刊
美国射击运动名将马修·埃蒙斯从14岁开始参加比赛,随后获奖无数,很快成长为世界级高水平运动员。这如同烟花般看似完美的征程却是马修·埃蒙斯命运多舛的开始。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步枪三姿决赛中,他在前九枪已领先第二名三环之多的情况下,却在最后一枪鬼使神差的打到了别人靶上,与冠军失之交臂。在之后的两届奥运会上,马修·埃蒙斯同样没能摆脱最后一枪的梦魇,都是在成績领先的情况下打出不可思议的最后一枪,甚至让他
调皮的汉字等
寒风压松低,庭前空留枝,覆几层雪衣。  我拢了拢斗篷,抬眸望见一角飞檐。先生不喜金钉木漆,偏爱青壁灰瓦,门环也陋极,无兽首以饰。我上前轻扣,叠指而敲。少顷,有童子寒衣提燈来迎,稚声唤道:“先生令你进去呢。”  我随他入内,甫入孔庙,须先过“状元桥”。桥以汉白玉作槛,每侧扶手上立有九只小狮,下看静水无声,颇为清澈。水中浮一小碗,传说掷币于内,就可受财神青眼待,而行过状元桥,必能金榜题名。我拿了几张零
在台湾的书店,马克思的书只有一排;而在北京,却有那么大一柜子。”世新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的学生黄佳平说。这个夏天,他参加了“2009年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先后去了西安和北京。在離开北京的前一天,他特意冒着小雨到西单图书大厦买了一套《资本论》。      亲眼看看真实的大陆    这次夏令营的近千名青年营员,包括来自台北大学、辅仁大学、台湾交通大学等多家高等院校的学生,他们大部分之前不曾到过大陆。营
对于世界、特别是西方来说,有着和西方世界截然不同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的中国,曾经只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遥远国度。上世纪80年代曾在中国做过驻外记者的马克·布雷恩写道,当时中国故事就是关于“熊猫、迪斯科、神秘的旅游目的地、野人、健身和流行音乐”的。然而,慢慢地,人们发现这个简单的、猎奇式的“中国故事”模式已经远远不能真实地反映中国——这个经历着复杂和深刻变迁的巨大国度。国外关于中国的报道在不断增加,探
1988年,是海南历史上值得镌刻的年份。那年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正式批准设立海南省。这给海南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仿佛一夜之间,海口的大街小巷被熙熙攘攘的异乡客所充斥,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闯“海”人,抛弃自己过往的安逸和身份,以惊人的速度和自主精神涌过琼州海峡。  建省初期,以海口为代表的海南以令人目眩的速度向前发展,让各地来淘金的人们感觉到前所未有的欢欣鼓舞,大家一起憧憬着令人振奋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