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说《喧哗与骚动》通过康普生家族的分崩离析反映处在历史性变革时期的美国南方社会,以及南方人的精神危机。本文作者通過对作品主人的分析,反映存在主义主题荒诞。
关键词: 《喧哗与骚动》 荒诞 存在主义主题
19世纪上半叶,美国南部大批显赫家族,诸如康普生家族纷纷崛起。这些贵族大力倡导南方传统的价值观念:男人应该具有绅士风度,展现胆识、道德力量、毅力和捍卫家族荣誉的骑士精神;而女人应该做守卫贞操的楷模,保持体面和忠贞,知道生儿育女,再将这些道德准则一代一代传下去。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从经济、社会、心理等各个方面摧毁了昔日显赫的南方贵族大家庭。福克纳认为,在这个进程中,康普生家族和其他类似的家庭一样,脱离了周围的现实世界,而迷失在狭隘的自我之中,是一个谎言的世界。
精神的荒诞是通过人物的扭曲反映出来的。在《喧哗与骚动》中,福克纳以历史的笔触艺术地塑造了几位在重重矛盾和痛苦挤压下心理变态、精神失常的不幸者,传导出康普生一家在传统废墟上飘荡的沉重而无声的呐喊,那种心灵的凄惨悲凉。
一
康普生先生曾经是一位慈爱的父亲。随着南方社会旧价值体系的解体,面对整个家族的衰败,他既无法摆脱传统对他的束缚,又无法应对新的价值观的冲击,无力改变现实,拯救自己的家族。因此,借酒浇愁,嗜酒成性,酒精的灼烧使他终日迷迷糊糊。他喜好谈论人生,无聊的哲学每每催发他悲观厌世的神经。他陷入虚无主义不能自拔,以此浑浑噩噩地了却残生。
康普生太太身为母亲却不具母性。母性的缺席使她成为一个在场的不在场者,一个隐蔽的母亲。作者赋予她一副冷酷自私的心肠和孩子般自怜自爱的做作,让她的无病呻吟和喋喋不休贯穿故事的始末。她不惜一切维护尊严和地位,放弃承担做母亲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她为自己生了白痴班吉而羞耻,认为:“班吉是对我所犯罪孽最沉重的惩罚,他来讨债是因为我自卑自贱地嫁给了一个自以为高我一等的男人。”她对女儿生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正常行为表现出过激的反应。当她发现15岁的女儿凯蒂与男孩子约会并接吻时就断定女儿已经堕落,“第二天一整天都穿着丧服戴着面纱在屋里转来转去为凯蒂吊丧,一面哭一面说她的小女儿死了……”。美国南方的妇道观把她异变为一个典型的“清教闺秀”,同时也使她失去了女人天生的温柔与母性,以至于她最终成为一个不具任何生命力的符号化的存在,成为康普生家宅阴森冷寂氛围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康普生夫妇共同营造了一个令人压抑窒息的家庭。
二
变态的家庭必然孕育出畸型的后代。在对班吉、昆丁、杰生等人物的描述中,福克纳打破了传统的平铺直叙的情节构思,运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时空蒙太奇、对位式结构等意识流手法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意识流是直接展示意识的流动性,即“思想那种流动的未经组织过的状态”。在意识流中起主要作用的不是逻辑,而是自由联系。由于不受逻辑的约束,这种手法更能真实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班吉是个白痴,在家里他备受歧视,连母亲也认为他是罪孽的产物。他的思想没有时序与逻辑,只有消极、被动、低级、混乱的感官印象。他对外界的一切刺激只能像摄像机一样全部被动地摄入眼睛,不能作出任何分析与判断。他的不符合正常人思维习惯的语言、混乱无序的精神世界,是他对康普生家族最初的、原始的、不加情感干涉的印象。这种纯粹感性的世界笼罩着一种莫名的忧伤。
昆丁作为康普生的长子,对家族的日暮西山有切肤之痛,身上有浓厚的没落感,在肉体上、精神上都是极其敏感和孱弱不堪的。在昆丁的世界里,过去与现在、道德与堕落、荣耀与耻辱成为互相抗衡的势力,形成其内心世界情感冲突的基础。他以贵族家庭为荣,是南方文化传统、道德观念的继承者和捍卫者。在他的内心深处存在着解不开的乱伦情结。他病态地希望妹妹永远不要嫁人,以便两人能厮守终身。对妹妹的失贞他痛心疾首,因为那意味着家族荣誉的丧失。家族的衰败、分崩离析使他悲观失望,忧心忡忡。他在困境中难以自拔,最终以死亡实现其对南方传统的依恋和追求。
杰生作为一个资本主义“新南方”邪恶的产物,他肆虐成性,薄情寡义,无疑是“恶”的典型。在凯蒂身上他像班吉与昆丁一样也寄托了某种需求,但这种需求既不是母爱,又不是家族的荣耀,而是赤裸裸的金钱。他把凯蒂视为通向外界的桥梁,本想利用凯蒂的婚姻谋取海德银行的职位,但凯蒂因婚前失身被丈夫遗弃,使得杰生的美梦成为泡影。他仇视凯蒂,把姐姐称为“娼妇”,主张把弱智的弟弟班吉送进马戏团做展品,他丧心病狂地把姐姐靠卖身寄给女儿小昆丁的生活费占为己有……在杰生这一章里,到处辐射出一股冷冰冰、阴森森的仇恨气息,人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扭曲乃至变态的面貌,从而使整个世界陷于一种无爱的冷寂状态。
此外,福克纳以审美和批判的眼光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圣母,一位荡妇,一位让人销魂荡魄又让人伤心欲绝的女性形象凯蒂。凯蒂由一位纯真美丽、勇敢自信的女孩沦为妓女,最后成为纳粹将军的情妇。她的堕落无疑使衰败的康普生家雪上加霜:班吉失去了惟一的体贴和关爱;昆丁因失去了想象中的情和家庭荣誉而自杀;杰生失去了银行职员的工作,断送了美好前程;小昆丁自降生以来就承受着母亲的罪恶,成为无依无靠的孤儿。凯蒂的失落是心理上、美学上,也是道德上的失落。
福克纳通过人物的内心体验,通过人物的扭曲揭示了美国南方社会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并把南方地域文化中深沉的历史感,以及人们迷惘、失落、忧虑的精神内涵融入作品,使小说的存在主义主题深邃迷离。
参考文献:
[1]Brooks,Cleanth.William Faulkner:Toward Yoknapatawapha and Beyound.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8.
[2]李万俊.福克纳评论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3]福克纳.骚动与喧哗[M].李万俊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
[4]唐璇.《喧哗与骚动》的悲剧情节透视[M].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关键词: 《喧哗与骚动》 荒诞 存在主义主题
19世纪上半叶,美国南部大批显赫家族,诸如康普生家族纷纷崛起。这些贵族大力倡导南方传统的价值观念:男人应该具有绅士风度,展现胆识、道德力量、毅力和捍卫家族荣誉的骑士精神;而女人应该做守卫贞操的楷模,保持体面和忠贞,知道生儿育女,再将这些道德准则一代一代传下去。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从经济、社会、心理等各个方面摧毁了昔日显赫的南方贵族大家庭。福克纳认为,在这个进程中,康普生家族和其他类似的家庭一样,脱离了周围的现实世界,而迷失在狭隘的自我之中,是一个谎言的世界。
精神的荒诞是通过人物的扭曲反映出来的。在《喧哗与骚动》中,福克纳以历史的笔触艺术地塑造了几位在重重矛盾和痛苦挤压下心理变态、精神失常的不幸者,传导出康普生一家在传统废墟上飘荡的沉重而无声的呐喊,那种心灵的凄惨悲凉。
一
康普生先生曾经是一位慈爱的父亲。随着南方社会旧价值体系的解体,面对整个家族的衰败,他既无法摆脱传统对他的束缚,又无法应对新的价值观的冲击,无力改变现实,拯救自己的家族。因此,借酒浇愁,嗜酒成性,酒精的灼烧使他终日迷迷糊糊。他喜好谈论人生,无聊的哲学每每催发他悲观厌世的神经。他陷入虚无主义不能自拔,以此浑浑噩噩地了却残生。
康普生太太身为母亲却不具母性。母性的缺席使她成为一个在场的不在场者,一个隐蔽的母亲。作者赋予她一副冷酷自私的心肠和孩子般自怜自爱的做作,让她的无病呻吟和喋喋不休贯穿故事的始末。她不惜一切维护尊严和地位,放弃承担做母亲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她为自己生了白痴班吉而羞耻,认为:“班吉是对我所犯罪孽最沉重的惩罚,他来讨债是因为我自卑自贱地嫁给了一个自以为高我一等的男人。”她对女儿生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正常行为表现出过激的反应。当她发现15岁的女儿凯蒂与男孩子约会并接吻时就断定女儿已经堕落,“第二天一整天都穿着丧服戴着面纱在屋里转来转去为凯蒂吊丧,一面哭一面说她的小女儿死了……”。美国南方的妇道观把她异变为一个典型的“清教闺秀”,同时也使她失去了女人天生的温柔与母性,以至于她最终成为一个不具任何生命力的符号化的存在,成为康普生家宅阴森冷寂氛围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康普生夫妇共同营造了一个令人压抑窒息的家庭。
二
变态的家庭必然孕育出畸型的后代。在对班吉、昆丁、杰生等人物的描述中,福克纳打破了传统的平铺直叙的情节构思,运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时空蒙太奇、对位式结构等意识流手法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意识流是直接展示意识的流动性,即“思想那种流动的未经组织过的状态”。在意识流中起主要作用的不是逻辑,而是自由联系。由于不受逻辑的约束,这种手法更能真实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班吉是个白痴,在家里他备受歧视,连母亲也认为他是罪孽的产物。他的思想没有时序与逻辑,只有消极、被动、低级、混乱的感官印象。他对外界的一切刺激只能像摄像机一样全部被动地摄入眼睛,不能作出任何分析与判断。他的不符合正常人思维习惯的语言、混乱无序的精神世界,是他对康普生家族最初的、原始的、不加情感干涉的印象。这种纯粹感性的世界笼罩着一种莫名的忧伤。
昆丁作为康普生的长子,对家族的日暮西山有切肤之痛,身上有浓厚的没落感,在肉体上、精神上都是极其敏感和孱弱不堪的。在昆丁的世界里,过去与现在、道德与堕落、荣耀与耻辱成为互相抗衡的势力,形成其内心世界情感冲突的基础。他以贵族家庭为荣,是南方文化传统、道德观念的继承者和捍卫者。在他的内心深处存在着解不开的乱伦情结。他病态地希望妹妹永远不要嫁人,以便两人能厮守终身。对妹妹的失贞他痛心疾首,因为那意味着家族荣誉的丧失。家族的衰败、分崩离析使他悲观失望,忧心忡忡。他在困境中难以自拔,最终以死亡实现其对南方传统的依恋和追求。
杰生作为一个资本主义“新南方”邪恶的产物,他肆虐成性,薄情寡义,无疑是“恶”的典型。在凯蒂身上他像班吉与昆丁一样也寄托了某种需求,但这种需求既不是母爱,又不是家族的荣耀,而是赤裸裸的金钱。他把凯蒂视为通向外界的桥梁,本想利用凯蒂的婚姻谋取海德银行的职位,但凯蒂因婚前失身被丈夫遗弃,使得杰生的美梦成为泡影。他仇视凯蒂,把姐姐称为“娼妇”,主张把弱智的弟弟班吉送进马戏团做展品,他丧心病狂地把姐姐靠卖身寄给女儿小昆丁的生活费占为己有……在杰生这一章里,到处辐射出一股冷冰冰、阴森森的仇恨气息,人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扭曲乃至变态的面貌,从而使整个世界陷于一种无爱的冷寂状态。
此外,福克纳以审美和批判的眼光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圣母,一位荡妇,一位让人销魂荡魄又让人伤心欲绝的女性形象凯蒂。凯蒂由一位纯真美丽、勇敢自信的女孩沦为妓女,最后成为纳粹将军的情妇。她的堕落无疑使衰败的康普生家雪上加霜:班吉失去了惟一的体贴和关爱;昆丁因失去了想象中的情和家庭荣誉而自杀;杰生失去了银行职员的工作,断送了美好前程;小昆丁自降生以来就承受着母亲的罪恶,成为无依无靠的孤儿。凯蒂的失落是心理上、美学上,也是道德上的失落。
福克纳通过人物的内心体验,通过人物的扭曲揭示了美国南方社会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并把南方地域文化中深沉的历史感,以及人们迷惘、失落、忧虑的精神内涵融入作品,使小说的存在主义主题深邃迷离。
参考文献:
[1]Brooks,Cleanth.William Faulkner:Toward Yoknapatawapha and Beyound.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8.
[2]李万俊.福克纳评论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3]福克纳.骚动与喧哗[M].李万俊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
[4]唐璇.《喧哗与骚动》的悲剧情节透视[M].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