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放结合,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liu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大荒的秋天》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主要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的景象,表达了对北大荒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对于这篇课文来说,我采取扶放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体验中感受到文本描写的景色和表达的情感,并由此欣赏和品味作者独特而又简练的表达方式。
  【教学片段】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并思考这一自然段写了北大荒秋天那里怎样的景色。
  生:这一自然段写了北大荒秋天天空的流云色彩多。
  生:写的是北大荒秋天天空的美丽景色。
  生:写的是北大荒秋天的天空很美丽。
  师:大家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你们觉得哪位同学的发言与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最接近?
  生:我觉得生2说得好,特别指出了是描写北大荒秋天天空的美丽景色。
  师:北大荒秋天天空的景色究竟美在哪里呢?请用文中的语言来描述。
  生: “这些流云……就像……五彩斑斓的锦缎”这句话描写得很美。
  师:你觉得美在哪儿呢?
  生:“这些流云……一道银灰,一道橘黃……”这样的画面我觉得很美。
  师:是啊,都有哪些颜色呢?你能具体说一说吗?
  生:一道银灰,一道橘黄……
  师:这么多的颜色,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
  生:五颜六色(五彩缤纷、色色俱全、五彩斑斓)。
  师:天空中有这么多色彩,你们觉得美吗?
  生:(齐)美。
  师:那谁来美美地读读这句话呢?
  (生4读)
  师:如果你是一名小导游,你会如何把北大荒秋天天空的美丽景色介绍给外来的游客呢?可以用书上的语言说,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比一比哪位小导游讲得最吸引人!
  ……
  【教学思考】
  这是我教学《北大荒的秋天》一文第2自然段的教学片段。在教学中,我改变了传统教学“满堂灌”的做法,根据课堂流程的发展,采取了扶放结合的导读形式,从而使整个教学流程浑然天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敢于“放”手
  这种“放”主要是指教师能够给学生最大的自主权,最大限度地予以学生时间、空间上的支持,以使学生能够主动获得学习技能。在上面教学片段中,在教学第2自然段内容的描写上,我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并想想作者主要讲了北大荒哪里的景色,帮助学生概括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实践证明,只有教师敢于大胆放手,才能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才有学生向老师与同学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进而得到教师有针对性的帮扶,“变先教为先学”,为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奠基。
  二、“扶”得其所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扶”就是指教师主导作用在课堂中的体现。这种“扶”不是随意的“扶”,而是有一定针对性的,只有在学生需要处有针对性地帮扶才能“扶”得其所,“扶”得精巧。如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当学生在细细品味作者写的北大荒秋天的天空美在何处时,我发现学生感受不深,及时给学生必要的引导来带领学生感悟体会,让学生真正学会阅读,学会学习。
  三、关注语言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我主要以扶放结合的形式让学生感悟美、理解美,并逐渐向表达美过渡,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这段话教学结束的时候,我让学生以小导游的形式把北大荒秋天天空的美丽景色向前来旅游的游客介绍,这样教学,从活学走向了活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与体会,还在具体的运用中,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力求少而精,让每一句话都落到实处,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真正提升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如东县岔河镇岔北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其他文献
“随文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巧妙利用相关阅读内容进行“短平快”写作的一种习作训练策略。统编本教材中选编的课文,或隽永潇洒,或激越昂扬……彰显着祖国语言文字无穷的魅力。学生现在不仅仅要学习语言和文字,更重要的是运用语言文字。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赏析教材中的优秀片段,挖掘教材蕴藏的写作元素,充分把写的训练有机融于阅读教学之中,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就能做到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教材中的课文,有许多精妙的词句段篇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巧借课文,反复品读这些新颖独特的词语、富有哲理的句子、引发共鸣的段落,在积累语言的过程中不仅助力学生的语言表达,而且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打开学生的习作思路,促使学生的表达更加灵动、更加鲜活。  一、积累词语,个性表达  很多学生由于缺少词汇量的积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非常贫乏,表达缺乏感染力。要使学生能够写出独特的句子,拥有自己的语言风格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了“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统编本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编排了一些小古文,这些小古文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与浓缩,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那么,在小古文的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对文言词汇和文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呢?  一、激  激,即激发兴趣,在小古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取
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如诵读、品读感悟、诗画结合……如此种种,使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更加精彩。笔者认为,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另辟蹊径,巧借比较来让学生学习古诗,使学生真正感悟到古诗词在创作、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特点,进而使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感悟更加深刻。  一、比较题目  在古诗词中,诗题是一首诗浓缩的精华,它往往包含了作者在创作时的独具匠心。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诗题的比较入手,帮助学生发现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在课标理念的指引下,体验式阅读在课堂教学中受到了教师的普遍关注,但是由于缺乏对体验式阅读的深入研究,以至于学生的体验学习大都停留在浅层,水过地皮湿,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刻解读。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创新体验式阅读形
识字作为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关键任务,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对于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课标有着明确的要求,那就是要认识16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并且要会写其中的800个左右,同时还要求低年级学生对汉字要“多认少写”,积极进行自主识字等学习活动。目前,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还存在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的现象。在这样的识字教学形式下,学生会对识字产生抵触情绪,无法较大程度地提高自己的识字能力。小学生的识字热
我开设了一节课题研究课《理想的风筝》,三次试教,反复琢磨第二个活动板块,在一波三折中领略了阅读教学的无限魅力:从沉潜文本到关注表达最后贴近童心,三个阶段,是阅读教学的三重门,同样是三道不同的风景。  一、关注文本,触摸心灵  《理想的风筝》通过三个故事让学生慢慢地接近刘老师,触摸一个平凡却伟大的灵魂,而这个灵魂也深深地影响着“我”,让“我”勇敢地前行,走过了人生中许多坎儿。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文章
我们常常批评学生的习作像流水账一样,指的就是习作中心不够明确,事无巨细地一顺溜写下来,没有重点,没有主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问题出在学生抓不住重点,不会选材。  擒贼擒王  其实,只要你知道兵法“擒贼擒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首先,要突出重点,点面结合。要将最能表现文章主题、刻画中心人物的关键材料作为“点”安排在最突出的位置上,把其他起补充、陪衬、铺垫、烘托以及连接过渡的材料作为“面”来
前不久,在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中,我观摩了不少年轻教师的课堂教学。尽管他们都是尽心的、用情的,可是一些教师过于期待教学的流畅圆满,受到教学设计的束縛,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节外生枝”、未按设定的教学思路走时,便自乱阵脚,手足无措了。  我联想到了自己的教学经历。多年前,我在校内公开课上执教《惊弓之鸟》一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两个“直”的意思,设计了以下教学:  1.课件出示:“更羸并不取箭……那只大雁
阅读是吸收,习作是运用。在教材中有不少童话体裁的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内容丰富,深受学生喜爱。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以这些童话课文为例子,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指导他们进行练笔训练。这样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童话的乐趣,学生的习作能力也可以随之得到提升。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精选童话,找准写点  童话具有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实际、语言接近儿童口吻的特点,大都采用拟人为表现手法,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