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教育研究的方法有很多,而用画图的方式来研究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应该是一种独特的创意。从本期起,本刊将连续刊载唐云增老师的《魏书生班级教育图文详解》,希望能给广大班主任老师带来别样的启迪。
怎样学习魏书生?怎样研究魏书生?这些问题,一直贯串在我学习、研究他的始终,很长时间里,理不出个头绪来。后来,我才慢慢地明白,没有人能为我设计好一条学习魏书生的现成的路可走,没有人能为我预设好一种方法可用。
经过二十多年学习研究魏书生的历程,我逐渐领悟出,千方法,万方法,只有从我的实际出发的方法,才是最重要最有成效的方法。因此,结合自身的实际,我在学习研究魏书生的过程中悟出了以下两点:
一、读“你”百遍也不厌倦
读魏书生的书,人家可能只要读一遍或几遍就领会了,而我要读十遍,几十遍,甚至超过百遍才慢慢明白。
这个方法,我一直以为笨,后来,我在学习魏书生的过程中发现,魏书生也常是用这个方法来学习和工作的。有一次,我在浙江温岭听他的报告。他说,为了搞好“三八”节活动,他要求学生写“我的妈妈”从之一写到之八,然后再举行活动。另有一次,我在浙江书生中学听他作报告,他讲到,为了让学生感受“学习是享受”,要学生在初中三年里写完“谈学习是享受”之一百。他希望学生们能够一百次、一千次、一万次地施加学习是享受的意念,感受学习的快乐。
于是,我在学习魏书生的方法中开了“窍”——不仅要详细地占有魏书生的资料,更要对魏书生的重要著作、重要文章、重要论点,经常读、反复读,读它个一百遍。
后来,在2008年《读者》20期上看到《大师传道》一文,更增强了我要把魏书生读百遍的毅力。该文如下:
陆宗达曾拜国学大师黄侃为师。见过先生,黄侃一个字也没给陆宗达讲,只给他一本没有标点的《说文解字》,说:“点上标点,点完见我。”陆宗达依教而行。
再见老师时,黄侃翻了翻那卷了边的书,说:“再买一本,重新点上。”说完便将书扔到了书堆里。
第三次见老师时,陆宗达送上点点画画得已经不成样子的《说文解字》。黄侃点点头,说:“再去买一本点上。”
三个月后,陆宗达又将一本翻得很破的《说文解字》拿来,说:“老师,是不是还要再点一本?我已经准备好了。”
黄侃说:“标点三次,《说文解字》你已经烂熟于心,这文字之学,你已得大半,不用再点了。以后,你做学问也用不着再翻这书了。”这才给陆宗达讲起了学问的事。
后来,陆宗达终于成为我国现代训诂学界的泰斗。
他回忆自己的学历历程时说:“当年翻烂了三本《说文解字》,从此做起学问来,轻松得如庖丁解牛。”
读罢,我顿时觉得雷电之光激荡天地,写下心得两句:
陆宗达翻破三本《说文解字》做学问如庖丁解牛,
我不才苦读百遍《书生文章》搞科研求有所领悟。
二、另辟“图”径画书生
比如,研究魏书生,人家可能用写文章的方法,用写书的方法,而我几十年来编多著少,写文章写书是我的一块“短板”。那么,我来试试看,能不能用其他方式表述?比如,能不能用“图”来表述。到2009年底之前,我画出了反映魏书生班级教育内容、方法、特点和规律的六十余张草图,进而提出了画“魏书生班级教育百图”的构想。
2010年3月11日,江苏扬州市特级教师陈萍老师陪我去邀请《中国教师报》刘堂江总编出席全国第十八届班集体建设理论研讨会并请他作重要讲话。他非常高兴地接受了邀请,并询问我对班集体建设研究的情况,我一一做了汇报。当听到我要读百遍魏书生的书,要画百张魏书生的图的时候,他仔细看了我带去的《魏书生班级教育百图》中构思的几十张草图,异常兴奋,连连拍手称好,他说:“用‘图’来学习研究表述魏书生班级教育的内容、方法、特点、规律,别具一格,‘图’,通俗易懂、简洁生动,这是难得的创造,很有价值,看了‘图’让人很震撼,我这几十年来从未见过。”
他还建议,“最好每一张图能配上一篇短文,图文并茂,让人更容易理解。”
得到刘社长这样的赞赏,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也使我备受鼓舞。这让我进一步提高了对“画图”的认识,对“画图”更有热情,也对自己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兴奋之余,我想起了多位著名画家常说的话,“图是有情感的”。刘社长对“图”如此欣赏是一种图缘。于是,我写了“图缘”两字,并在左下处写了小诗两行,回赠刘社长:
山高您为峰,
图缘一点通。
责任编辑王清平
教育研究的方法有很多,而用画图的方式来研究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应该是一种独特的创意。从本期起,本刊将连续刊载唐云增老师的《魏书生班级教育图文详解》,希望能给广大班主任老师带来别样的启迪。
怎样学习魏书生?怎样研究魏书生?这些问题,一直贯串在我学习、研究他的始终,很长时间里,理不出个头绪来。后来,我才慢慢地明白,没有人能为我设计好一条学习魏书生的现成的路可走,没有人能为我预设好一种方法可用。
经过二十多年学习研究魏书生的历程,我逐渐领悟出,千方法,万方法,只有从我的实际出发的方法,才是最重要最有成效的方法。因此,结合自身的实际,我在学习研究魏书生的过程中悟出了以下两点:
一、读“你”百遍也不厌倦
读魏书生的书,人家可能只要读一遍或几遍就领会了,而我要读十遍,几十遍,甚至超过百遍才慢慢明白。
这个方法,我一直以为笨,后来,我在学习魏书生的过程中发现,魏书生也常是用这个方法来学习和工作的。有一次,我在浙江温岭听他的报告。他说,为了搞好“三八”节活动,他要求学生写“我的妈妈”从之一写到之八,然后再举行活动。另有一次,我在浙江书生中学听他作报告,他讲到,为了让学生感受“学习是享受”,要学生在初中三年里写完“谈学习是享受”之一百。他希望学生们能够一百次、一千次、一万次地施加学习是享受的意念,感受学习的快乐。
于是,我在学习魏书生的方法中开了“窍”——不仅要详细地占有魏书生的资料,更要对魏书生的重要著作、重要文章、重要论点,经常读、反复读,读它个一百遍。
后来,在2008年《读者》20期上看到《大师传道》一文,更增强了我要把魏书生读百遍的毅力。该文如下:
陆宗达曾拜国学大师黄侃为师。见过先生,黄侃一个字也没给陆宗达讲,只给他一本没有标点的《说文解字》,说:“点上标点,点完见我。”陆宗达依教而行。
再见老师时,黄侃翻了翻那卷了边的书,说:“再买一本,重新点上。”说完便将书扔到了书堆里。
第三次见老师时,陆宗达送上点点画画得已经不成样子的《说文解字》。黄侃点点头,说:“再去买一本点上。”
三个月后,陆宗达又将一本翻得很破的《说文解字》拿来,说:“老师,是不是还要再点一本?我已经准备好了。”
黄侃说:“标点三次,《说文解字》你已经烂熟于心,这文字之学,你已得大半,不用再点了。以后,你做学问也用不着再翻这书了。”这才给陆宗达讲起了学问的事。
后来,陆宗达终于成为我国现代训诂学界的泰斗。
他回忆自己的学历历程时说:“当年翻烂了三本《说文解字》,从此做起学问来,轻松得如庖丁解牛。”
读罢,我顿时觉得雷电之光激荡天地,写下心得两句:
陆宗达翻破三本《说文解字》做学问如庖丁解牛,
我不才苦读百遍《书生文章》搞科研求有所领悟。
二、另辟“图”径画书生
比如,研究魏书生,人家可能用写文章的方法,用写书的方法,而我几十年来编多著少,写文章写书是我的一块“短板”。那么,我来试试看,能不能用其他方式表述?比如,能不能用“图”来表述。到2009年底之前,我画出了反映魏书生班级教育内容、方法、特点和规律的六十余张草图,进而提出了画“魏书生班级教育百图”的构想。
2010年3月11日,江苏扬州市特级教师陈萍老师陪我去邀请《中国教师报》刘堂江总编出席全国第十八届班集体建设理论研讨会并请他作重要讲话。他非常高兴地接受了邀请,并询问我对班集体建设研究的情况,我一一做了汇报。当听到我要读百遍魏书生的书,要画百张魏书生的图的时候,他仔细看了我带去的《魏书生班级教育百图》中构思的几十张草图,异常兴奋,连连拍手称好,他说:“用‘图’来学习研究表述魏书生班级教育的内容、方法、特点、规律,别具一格,‘图’,通俗易懂、简洁生动,这是难得的创造,很有价值,看了‘图’让人很震撼,我这几十年来从未见过。”
他还建议,“最好每一张图能配上一篇短文,图文并茂,让人更容易理解。”
得到刘社长这样的赞赏,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也使我备受鼓舞。这让我进一步提高了对“画图”的认识,对“画图”更有热情,也对自己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兴奋之余,我想起了多位著名画家常说的话,“图是有情感的”。刘社长对“图”如此欣赏是一种图缘。于是,我写了“图缘”两字,并在左下处写了小诗两行,回赠刘社长:
山高您为峰,
图缘一点通。
责任编辑王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