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构建社会发展管理思想史纲的再反思

来源 :现代管理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w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提出社会发展管理思想史纲立论及其研究框架,试图透析系统理论、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人类学、哲学等诸多相关理论在人类社会发展管理漫长岁月中的协同思辩轨迹,寻求广义系统知识化与系统理论在社会发展管理层面上的必然联系。展示构架社会发展管理思想史纲的思辨取向;评述发达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发展诸方面的组织管理思想;论及发展中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系统管理思想及其协同取向;评述中国社会发展内容、系统思想、协同特征;注重社会发展管理有关史迹的研讨与发掘;探究社会发展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与教训;并为构架形成有所侧重、不求全备的社会发展管理思想史纲体系,营造以史为经、整合为纬的社会发展系统协同理论渊源,奠定以社会发展信息升华为史、管理脉络描绘为纲的社会发展系统协同理论的研究思想基础。此“史纲”的系统构建思维旨在致力于研究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理论体系的重要管理思想溯源。 全文查看链接   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对社会发展动力和规律做了科学的揭示。《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系统论的伟大杰作,展现了其辨证唯物的系统思维。在本书中,马克思第一次全面系统阐述了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标志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当时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专门著述“社会系统论”,但实际上他们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就是科学认识社会系统和人类生活世界的过程,正如恩格斯所说:“世界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然而,发展是指一个社会在制度、管理、生活品质、财富分配等诸多方面的文明进步过程,其必然遵循客观世界关于物质动态发展的基本规律而存在无极限性,由于受当时的历史与其发展条件的局限,马克思还难以在当时的背景下对现今乃至未来科技飞跃发展的某些发展规律作出系统的研究与预见。但马克思历史的唯物的不懈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客观规律,剖析相关发展阶段的各种社会、经济现象及方法论上的许多基本问题,分析社会的内部结构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并把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确立为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和价值标准,最终展现其解放全人类的思辨取向,由此马克思被誉为“人间的普罗米修斯”。 全文查看链接
其他文献
作为一个连续教了两个大循环的语文教师,我深深感到写作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作用,越是到高年级,孩子们越是为作文大伤脑筋,有些学生根本不愿意写,不喜欢写,不知道怎么写。学生写
以往语文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能力不强,原因是多方面的。语言积累不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要积累,就不能让学生两耳仅听一人说(老师说),一心只读一本书(语文书),而要引导学生在会听“一人说”、会读“一本书”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博览群书,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因此,新课标明确规定了小学阶段各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第一学段(1~2年级)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不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学生自认为无疑处激疑,鼓励学生质疑,进行发现式、探究式学习,达到让学生自觉读书,自觉领悟的目的。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思维从疑问开始。教师要善于把握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在学生自认为无疑处抛出问题,激起学生思考,
基础教育在不断地改革与发展,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小学教学课堂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培养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有研究意识,勇于探索,大胆实践,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呢?在教学中我一直思考这个问题。  一、指导学生细
【问题的发现】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布置作业后总有几个学生来问:“老师,刚才我没听清,这会儿的作业做什么?” 经常是一件事,要翻来覆去说很多次,还有不少孩子听而不闻,听而不知,特别是低年级考试时,由于很多孩子认字不多,有的完全靠老师读题,孩子必须靠“听”来答卷,有的就是因为不会听,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归根结底:孩子们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倾听能力,不会倾听。  【问题的思考】没有良好的倾
摘要:文章根据利益相关者和公司治理的相关理论,通过对利益相关者之间财务冲突根源和财务冲突协调机制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务冲突协调的治理方案。关键词:利益相关者;财务冲突;公司治理一、 序言董事会与经理班子、董事长与总经理、董事会内部以及经理班子内部的财务冲突主要表现为财权争夺。无论在西方的股份制公司还是在中国的国有企业,内部的财权争夺都是一个普遍现象。张维迎(2000)对企业内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