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古典文化素养从诗歌教学做起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peip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现在首要的缺憾就是积累,文化积淀浅薄。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我们更应无条件的大量的去积累,内化为我们自身的财富。
  古典诗词文字简约,蕴含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此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面对传统教学,我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再融于新课标主动探究等理念,以期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综合能力,故在诗歌教学中归纳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凡是有生命力的古诗词都是诗人有感而发之作,诗所传达出的思想主旨无不与作者的生平、阅历、遭遇及他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相关。因此,要使学生正确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就必须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这样才易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如赏读杜甫的《春望》,先要弄清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正值安史之乱,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安家。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他乘隙逃离长安。这首诗就是他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诗人正是因为与家人难通音信,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萦,表达他对妻儿的强烈思念,于是发出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慨。若不跟学生讲清这一背景,学生就很难明白作者的这种境遇,也就理解不了一封家书何以值万金。
  又如李白的《行路难》,若不弄清楚李白写这首诗的处境,那么诗中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等句子学生就无从理解。因此分析诗歌前,我先跟学生把背景资料交代清楚:天宝元年,李白被召入京,供奉翰林。玄宗虽对他礼遇有加,但不过是赏识他文学上的才华,李白“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一向清高的李白忍受不了这种处境,而他的清高又为当朝的权贵所难容,终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就意味着被迫放弃自己的理想。这不能不使有着积极入世之心的李白感到极度苦闷。这时,他的一位朋友在京城摆了一桌酒席宴请他。面对美味佳肴,李白却“停杯投箸”,难以下咽,学生也就能理解这种心情了。
  所以研赏古诗词课前,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诗词之意,同时亦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了解,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
  二、品析名句
  古人作诗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力求一字传神,一语惊人。而一首诗中最凝练传神的字句就如同这首诗词的眼睛,即整首诗词的主旨句。因此抓住古诗词的诗眼或词眼,是我们教学古诗词的一个突破口。比如大家熟悉的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诗人曾用过“到”“过”“入”“满”等字,但终觉不如“绿”字来得好。原因是:用“绿”字诗意就更显深沉,情思浩荡,不但生動形象地写出了江南春风和煦,百草逐生,流露出诗人当时奉诏入京的喜悦,还有经历罢相之后被征召回朝的重重忧虑,一个“绿”字高度概括出诗人的喜悦、彷徨等丰富的内心世界,着实让人称道。又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最后一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道出了朝代更替的实质,引导学生明白了这句,那么学生自然就能理解作者站在潼关这一兵家必争之地是何等的感慨万千了。
  品读古诗讲究锻字炼词,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三、抓住诗中意象鉴赏诗歌
  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多个个体连接起来的整体,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阅读时应首先抓住意象即物象,品味物象特征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然后作整体理解,体会意境。
  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描绘其绰约妩媚的姿影,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明月蕴含边人的悲愁。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明月蕴含情感的无奈。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明月蕴含时空的永恒。“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古典诗词中的意象进行多维解读,实际上就是对诗词的内涵进行挖掘。
  诗是语言的艺术,让学生在品读诗歌、解析诗歌时将精练的诗歌,以诗般精美、流畅的语言,加以丰富的联想、想象,以多变的形式,去书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
其他文献
晒,即是分享。晒出一本书,分享青春故事;晒一份毕业照,分享各奔东西的感慨与憧憬;晒一首歌,分享音乐潮汐的退涨与心情的起伏。而我要晒出我的画作,与人分享那寓含深意的远方和画中人的美丽个性。  那是我学儿童画刚转到水墨班的一个星期天,那儿的画有竹、有花、有水果,甚至有街头的市肆,而我却独爱那站在雪地里的一个古代美人儿——王昭君。画中她眼睛缥缈地看着我,不,又不像是在看我,而是透过我看远方,我完全被吸引
期刊
面对铺天盖地的全民阅读,有家长这样问:“为何我的孩子读书不算少,语文却依然学不好,语文成绩依然不高?”也有一些学生问我:“老师,我爱读书,语文咋老考不及格?”不是专家说多阅读语文就不会差吗?为什么到我们这里这个规则就不灵验了呢?有诸多困惑,想求教专家。  专家说:“语文教育一定要多阅读,语文素养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读出来的。”“读书多了,语文水平自然就上去了。”“爱读书的学生语文成绩也不
期刊
五年的从教经历,陪伴着学生的进步,我也与学生一起快乐成长。  以前为了提高备课效率,对于熟悉的课文,便不诵读文本直接看教学参考书。直到听了很多老教师的优质课,我才幡然醒悟,老师在备课时必须先自己阅读课文,反复读,有了自己的体会与感悟之后,再看教学参考书,这样的备课才会充分而有效率。我因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真的很感谢老教师可以给我听课学习的机会,让我认识到自己的备课误区。如果没有这样的学习机会,恐怕
期刊
海再大,千万后也会枯竭,往往让人铭记的,却是一滴水,一滴“生命之水”。  ——题记  窗外,细雨纷飞,模糊了我的眼眸。雨点打在窗户的栏杆上,发出清脆的响声,好似孩童欢快的笑声,又似一滴女子的清泪,让我的心泛起了陣阵涟漪。恍然间,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下雨天,那件不起眼的小事又浮现在我眼前。  那天,阴沉沉的天空,低低地垂了下来。空气中带着一丝凉意,我和妈妈挤进了公交车,座位上已经满了人,车晃晃摇摇地开
期刊
在语文学习中,很多学生都面临这一个巨大的难题:不知道能写什么!无话可说,没得可写。最后硬生生地憋出来一篇作文,也是泛泛而谈,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云里雾里的自己都不知道在说什么。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想要寫出好文章来,没有素材是万万不行的。肚子里没有东西,就是想讲明白事理,想表达感情,也是无可依托,成了无源之水。尤其是现在的高考,越来越注重学生的能力和素养的提升,注重学生对于时事热点的关注和思考,近两
期刊
读了许多书,走了许多路。知天命之年,遇到了清人张潮和他的《幽梦影》。  张潮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只觉得这真是一个关于读书的绝妙比喻。  想想看,邈远而深邃的夜空,朗月高悬,少年那双透过门缝的眼睛,该会生出多少好奇与神往。而幼学启蒙,书籍对于他们何尝不是那道窥视世界的门缝。虽然生活还是小溪,刚刚开始,书籍终会将他们引向大海。  而人到中年,于树影斑驳的
期刊
一个好的高中班主任能够带好一个班,能够对一个班的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能够为社会培养一个班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我现实地认为,只要我们的学生和学生的家长认可你,你就是一个比较称职的高中班主任。可以说,一个成功的高中班主任,就是一个艺术家,但又远远高出其他的艺术家,因为他的作品不是静止的没有生命力的作品,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更是会给社会创造无穷财富和价值的人。为了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我做了如下努力: 
期刊
我是个俗人,不是什么“雅士”。我向来不懂什么林和靖的“梅瓣鶴羽”,什么“暗香”“疏影”“月黄昏”。而比起同佩弦先生共游月色荷塘,我更想和迅哥儿一起在大月亮下猹似的偷吃罗汉豆。与其45度角独自望天地忧伤,还不如和几个朋友一起看电影到稀里哗啦。  再说所谓纯“雅士”“文青”,总是“热爱学习”的,闭门在小小书斋吟诗作对。一如雪天,望着窗外的雪便开始颂它如玉如绸,一边赞扬“江南的雪润泽,朔方的雪壮丽”,一
期刊
天昏暗暗的,雨却怎么也滴不下来,闷热的空气压得人透不过气,一条幽静小巷被蒙上了一层灰色薄纱。  我独自呆坐在小区旁边一块长着青苔、历经沧桑的石头上,手中紧握着一张考卷。上面大红色的分数刺痛了我的眼,顺着脸頰流下的泪滴在那秀逸的蓝色字迹上,渲染出一朵朵忧伤之花。从未考得如此差,我一时接受不了。  忽然,我眼前一黑,有人来了?抬头一看,啊,不好!是老妈,我大吃一惊,下意识地想要把那张糟糕的试卷往身后藏
期刊
夕阳渲染了整片天空像蒙上了一层金色薄纱,种满柳树的那条熟悉的乡村小路在记忆中渐渐晕开,微风把云揉起夹带着些许柳絮肆意飞扬,有两个身影站在树下……  ——题记  犹记小时候回忆的深处,有一双大手牵着我走在这条乡村小路上。那双大手的主人是我的姥爷,他把我的手握住,手上的薄茧总是弄得我痒痒的,情不自禁地咯咯大笑。笑声如同银铃般清脆透彻撒满小路,回荡在路的兩旁久久未散。姥爷高大的身躯将我遮挡得严严实实,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