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非虚构”写作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_cn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非虚构”写作的热度已在文坛上持续了数十年,这一新型写作方式已迅速席卷文坛,成为众人热议的话题。本文主要对“非虚构”写作进行一个简单梳理与评介,对其兴起、与风格类似写作风格的浅析,以探讨这一写作方式的优点与缺点。
  关键词:非虚构写作;读者;内心的真实
  作者简介:徐小侠,女,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01
  “非虚构”写作毫无疑问是近年来文坛热议的话题,也是引导文坛走向的一股新潮流。在其兴盛的这十年中带来了不少优秀作品,如《梁庄》、《中国,少了一味药》、《词典南方工业生活》等,本文主要针对这一写作方式的兴起、优缺点进行简要分析。
  一、“非虚构”写作的源起
  “非虚构”写作的兴盛则是由内外诸多因素的合力所致。简单分析一下其中三点比较突出的原因,首先是文化市场方面,文学作品不再简单的只注重文学欣赏这一功能,也作为一种商品在市场上被消费。现在的文学市场是一个消费引导作品生产的处境,销量的好坏决定着多出版什么样的作品,然而当今市场上流行的是“历史文”、“架空文”……并且这些作品的内容越来越趋向于虚幻,甚至可以说把文学的虚构功能发挥到极致,毫无意义可言。其次是读者方面的原因,文化阅读市场已被广播影视文学的视听阅读和视频观看所分散,读者们阅读文学的目的由审美动机转变为“求乐”动机。严肃文学的读者群越来越少,“快餐时代”必然会导致“快餐文化”。最后一个原因谈到的是作者身上的因素,作者们生活在和平年代,难像战争年代的作家们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创作材料的匮乏这是当代作家共同面临的困境。生活材料的匮乏使作者束手无措,甚至有人认为因为和平年代的生活使作家难以创造出好的故事,所以才日愈向语言、写作技巧方面转向,国内作家大多也是如此。正因以上的种种原因,才使一些觉悟的人士与刊物对“非虚构”写作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人民文学》会倡导“非虚构”也是理所当然,如果不加以扭转市场这种畸形消费,那么我们将何以面对后世读者,何以告知他们文学作品的伟大之处,何以让他们得知历史的真实?
  二、非虚构、报告文学、纪实文学的同于不同
  “非虚构”写作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前面所提到的文坛上的诸多问题。虽然它的写作宗旨不免让人想起报告文学与纪实文学。三者都是关于“真实”的呈现,但是呈现的方式与深度并不相同。非虚构的作者们是时代的在场者、观察者和思考者,他们勇敢地承担起文学的使命—“揭出弊病、引起疗救的注意。”而报告文学的目光多往上看,看那些英雄人物、那些时代楷模,不可否认报告文学中也有忧患意识的好作品,如《5·19长镜头》、《黄河大移民》。但报告文学的主旋律色彩比较浓厚,意识形态占据了主要位置,只有宏大叙事、英雄典型,而不见凡人小事,只有歌颂没有歌哭。而纪实文学是一种迅速反映客观真实的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它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可以有一定的虚构性,但对虚构还有一定的限制。近年来部分纪实作品穿着“直击现实”的华丽外衣,关注所谓哗众取宠的“热点”,对权势人物歌功颂德,对底层和边缘人物视而不见。其实三种文体之间本无严格的界限,但是因为报告文学与纪实文学逐渐失去读者群,才会有新型写作“非虚构”出现。其实读者并非是对这两种文体不满,而是对它长期以来的写作姿态和方式不满,远离了土地和人民的写作,没能满足我们对现实的渴望。它们的真实多是虚构出来的真实,所揭露出的真实也是粉饰后的真实。正是因为真正的真实离读者越来越远,所以读者离报告文学与纪实文学也越来越远。
  三、非虚构写作的未来之路
  诚然“非虚构”写作的出现使众人觉得眼前一亮,因为它拯救了死气沉沉的文坛,但是它能走多远仍是一个未知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起,首先从文学的创作方面来看,虽然名头是关注真实的中国,但是部分非虚构的写作有主题先行的嫌疑,这些并不是作者心中灵感与火花碰撞的激情文字,而是“我”主动去关注他们,去关注“传销者”、中部贫穷农村真实状况、大的质地的定西。非虚构的写作看似向我们展露了没落的农村、生活麻木的打工者,应知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生命虽卑微但每人都有一颗独立的灵魂,短暂的生活现象的观察是否能真正深入他们内心的真实?
  其次从文学的功能来看,文学最重要的是审美作用,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以其蕴含的深厚的感情及人文关怀来打动读者的。而非虚构写作力求写作主体不介入到作品中,去客观地反映人与事,这是一种完全以生活真实为主的创作方法。我们应该关注文学的理想性,关注隐藏在文学活动中的精神追求。第三,名著中的经典人物也是使作品成为经典的一个因素,人物创作要在生活原型上加以改造,非虚构作品仅重视人物形象的“本真”忽略掉了人物形象的“艺术之真”,然而正是人物的“艺术之真”才能使他跨越千年仍不失读者的宠爱。而在非虚构众多作品中很少有让我们难以忘怀的人物。文学之所以为文学是不仅仅在于它的揭示功能,更在于那种对人类自身的深沉的情感与独一无二的人物的灵魂。
  非虚构这一写作方式如果想要在文学上走更远的路、在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就应该正视“绝对的真实”带给自己的利与弊,尤其是自身的优点所带来的限制,只有正视这一点才能谋取更为长远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伊瑟尔.虚构与想象-文学人类学疆界[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李敬泽.文学的求真与行动[N].文学报,2010-12-09.
  [3]张文东.“非虚构”写作:新的文学可能性?[J].文艺争鸣,2011,(3).
其他文献
摘 要:纵观“落霞三部曲”有关人物形象的研究,目前大概可以分为三部分,帝王、知识分子、女性,文章拟从以上三个部分对目前学界对“落霞三部曲”的人物形象研究作一个综述。  关键词:“落霞三部曲”;人物;综述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02  二月河的“落霞三部曲”刻画出了众多个性鲜明,血肉饱满的人物形象,目前评论界对“落霞
摘 要:文章比较了李昂和施叔青小说创作异同:出生地鹿港的破败使她们创作都带有荒诞困境的意象,施叔青的小说倾向于感性主观的心理描写,李昂的作品更显理性、冷峻。同时她们二者的写作风格对张爱玲小说的风格有传承。  关键词:李昂;施叔青;比较;张爱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02  19世纪的英国文坛曾诞生过勃朗特三姐妹。
《道德与法治》课是基于孩子一生成长的课程,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在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具有重要性.
摘 要:文学真实是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课题,此前人们已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对之进行了探讨。本文主要试图从艺术真实的价值诉求、接受鉴赏、以及困境和出路来入手,对艺术真实作一些不成熟的探讨。  关键词:真实;价值;鉴赏;困境  作者简介:孟伟,女,西北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
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给高校会计工作带来颠覆性变化,如何有效做好新旧制度的衔接工作成为当前高校会计工作的首要任务.新政府会计制度“双系统、双报告、平行记账”的会计模式与
摘 要:本篇文章主要论述韦勒克“虚构性作为文学的突出性特征”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发掘出文学虚构产生的文学普遍性和民族性功能及其超越现实,超越个体的魅力。  关键词:文学虚构;特征;功能  作者简介:常晔,女,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01  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强调“虚构是文学的
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行为、工程项目管理趋于规范化,随着跨国公司逐渐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国内房地产行业竞争会越来越激烈,降低工程成本,以低成本战略增强竞争优势,对国内房地产企
摘 要:文艺活动作为人类精神生产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对于文艺生产的认识,需要在社会文化大背景下进行,并与意识形态、文学体制、生产机制相联系。文艺生产是具有一定前提的,它不是凭空出现。文艺生产资料、生产主体的创作动机以及市场经济都属于文艺生产的前提。  关键词:文艺生产;前提;艺术生产资料;生产驱动力;经济  作者简介:陶格斯(1991-),女,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2014
摘 要:在男权文化下,女性意识的自我觉醒从来都是一场艰难跋涉的旅程。陈染以私人化的话语,在《私人生活》中挖掘女性意识和唤醒孤独女性对存在的思考。本文主要从自身价值的发掘来剖析其作品中彰显的女性意识。带领我们走进女性独特的心理空间,敞开关于女性的生存思考以及孤独之痛,凸显出女性的主体地位,在主流文化之外努力探索女性话语权。  关键词:《私人生活》;女性意识;孤独的生存  作者简介:陈延红(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