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让职业院校的学生学好汽车专业课,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掌握汽车专业技术?本文从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作业评估模式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职业院校;汽车专业课;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作业评估模式
当今时代,汽车正日益广泛地深入到社会生活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汽车行业的突飞猛进,也极大地带动了制造、服务、营销、维修、检测、交通运输等行业,这就使得汽车专业的人才需求量急骤增加。因此,对汽车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我国现行的汽车职业教育是否能很好地完成此类人才的培养任务呢?
汽车专业课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是从过去的普通中专学校升格而来,教学方式基本沿袭了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的传统教学模式,因此存在如下问题:(1)教学观念守旧,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2)没有摸清教授对象,没能掌握专业课的特点,盲目教学;(3)教材建设落后,不能满足目前高职的需求;(4)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不能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受客观因素限制,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较差,学习缺乏空间想象力,普遍感到困难。就汽车专业教学来说,尽管加强了直观教学,但学生对汽车零件的空间形体、零件之间的位置关系、装配关系及传动关系、工作原理等难以形成完整的认识。学生普遍感到“专业技术理论”难学易忘,厌学心理普遍,靠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进入修理技能形成的实习教学阶段,虽较感兴趣,但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已遗忘甚多,往往限于模仿性的操作训练,而无法触类旁通,形成系统技能。
因此,汽车专业教学思想需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思想亦需要指导其转变。
转变教师教学指导思想和学生学习思想
职业院校汽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生产第一线从事维修、服务和管理的应用型人才,这是从事汽车专业教学的教师的指导思想。由于“第一线”的定位和“应用型”的定向,决定了专业课课堂教学应紧密围绕典型职业活动有序地展开。因而这就需要教师摆脱以往高校培养知识型、研究型人才的指导思想的束缚,树立职教教育思想。在这一过程中做好三个“转变”:(1)从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向应用型、技能型转变;(2)讲授内容从追求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向岗位所需技能上转变;教学中典型的成功案例应从研究成果转向来自生产一线的实践知识、成熟的经验和技能转变;(3)教师从以往只管教学向教学与市场相结合转变,专业教师应以市场为导向,紧跟本行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及科技发展,以生产一线所需的知识、技能为依据,合理取舍专业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在本行业内的适应和竞争能力。
学生的学习思想的转变,与教师的教学思想的转变同样重要,否则,就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结果。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思想上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目前职业院校的学生中,这一学习态度的转变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了学生能否真正学好专业课。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存在着不想学习、怕吃苦、贪图玩乐、不思进取、对前途迷茫的颓废思想;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都是迫于家长的压力来学校学习的,是属于典型的“要我学”一族。所以,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即使最好的老师,付出最大的努力,其教学效果也是甚微的。那么,如何改变呢?本人认为,可以在不影响正常的教学前提下,间断地或不间断地穿插介绍一些有关汽车方面的知识(如:各种车辆标记的识别及各标记的含义等等)、汽车行业的发展动态、汽车维修业的前景以及汽车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表面上看,似乎与你所授课的内容不太相干,是浪费时间。实际上,它除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了解这些相关知识和情况以外,更重要的是,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激发了学生对汽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对汽车行业的关注度。同时,也提升和加强了学生对未来汽车维修业的憧憬和对汽车知识的渴求,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真正由“要我学”的被动学习转变为“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有了这一点,在学习专业知识中,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我本人在汽车专业教学中得以证明了的。
教学方式和方法,是我们实现专业教学指导思想的手段。如何改进和提高汽车专业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本人在几年的汽车专业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如下经验。
更新教学手段,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习和实验设施的建设
我们知道,理论知识是源于科学实践,而又是抽象了的理性认识。因此,要深刻地理解与掌握它,就应重视与实践的联系,才能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以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光传授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和各种能力,最终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模块式一体化现场教学等,能清楚地展示汽车各零部件结构原理及内部运动的关系,直观、动感性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如:汽车构造课的教学,可使用挂图、模型、实物等教具,用幻灯、投影、录像、多媒体教学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各种机构的结构、工作原理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授配气机构和润滑系时,教学器材及实物都是静止的,而且部分运动也不能完全展现出来,而在多媒体课件中,就可以把整个过程展示得清清楚楚,极大地改善了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汽车检测与维修是一项技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为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工作能力,应加大实践培养的力度。保证学生能亲自动手操作,以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水平。
传统《汽车构造》教学往往是理论与实习两者脱节的。首先进行《汽车构造》的理论教学,然后再集中时间进行实习。学习理论时,由于缺乏实物对比,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而集中时间进行拆装实习时,由于距离理论学习已有一段时间,学生对汽车构造的认识也有所遗忘,如果再回过头来复习理论知识,就严重影响了实习效果,降低了实习的效率。对于《汽车构造》这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部分内容应先获得感性认识后,再回到课堂学习理论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如:对汽车的制动系和转向系统等,可以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后,再学习相关理论,提高教学效果。对于那些比较大或笨重的部件或总成,如变速器、发动机、驱动桥等,则可以先将结构作简单概括,后让学生参观,再回到教室进行具体详细的讲解,最后再让学生集中时间进行拆装的练习,这样进一步提高了感性认识,巩固了理论知识,达到了解结构的目的。但对于化油器、喷油器、调速器、分电器和起动机等总成,就可以拿到课堂上对着实物进行讲解,然后再让学生分组对所讲的部件或总成进行拆装,提高直观性,以便更好地认识其构造,理解其工作原理。实践证明,将部分课题的实习引入课堂或在实习中进行理论教学,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
更新学生传统的作业形式、内容和评价模式
学校长期以来对学生的评价是“一份试卷定成绩”,并把这“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标准。这使得教师在上课时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和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其他方面技能的培养;也使得学生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考前突击,死记硬背,考后忘得很快,不利于知识的掌握以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专业水平。
对学生专业课成绩的评定,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手段,而不是目的。考核是考查学生动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及多向思维等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单纯记忆知识的能力。因而专业课考核应该是全面的、综合的、动态的评价过程。传统的考评方案必须改革,对于不同的内容提倡采用多种考核方法,各种方式占一定比例,综合评定专业课成绩。如对于专业人员应该掌握的汽车的基本结构、组成形式、工作原理及特点等宜采用闭卷考试,练好基本功;对于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论述性的问题可以采用开卷、口试、设立专题讨论或报告会的形式来考核,这样学生将重点不是放在死记理论上,而是放在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上;对于一些汽车操作、维护维修、故障诊断等内容可以采用实践考核的方式,检验他们实际动手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学生的成绩由上述几项根据内容的含量按比例综合得出。
加强双师型(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专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努力成为“复合型”教师。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取长补短,使自身的业务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都得到提高。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高质量学生的前提。一名称职的专业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精通专业,时刻把握本专业发展的脉搏,而且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专业教师每年需要有一定时间到企业或更高的学府进行锻炼和学习,以掌握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及时进行知识更新、拓宽视野和调整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与技术发展同步的、行业领域中的汽车机电一体化专家。同时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聘请行业和企业的名家、高级技术人员到校任教,作学术讲座,进行技术合作或担任兼职教师,从一定程度上弥补和加快了双师型教师的建设。
以上是我从事汽车职业教学的几点体会,汽车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还有待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职业院校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大量的一线技术工人。
参考文献:
[1]张延明.浅谈汽车专业教学的几点体会.成才之路,2007(21)■
【关键词】职业院校;汽车专业课;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作业评估模式
当今时代,汽车正日益广泛地深入到社会生活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汽车行业的突飞猛进,也极大地带动了制造、服务、营销、维修、检测、交通运输等行业,这就使得汽车专业的人才需求量急骤增加。因此,对汽车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我国现行的汽车职业教育是否能很好地完成此类人才的培养任务呢?
汽车专业课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是从过去的普通中专学校升格而来,教学方式基本沿袭了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的传统教学模式,因此存在如下问题:(1)教学观念守旧,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2)没有摸清教授对象,没能掌握专业课的特点,盲目教学;(3)教材建设落后,不能满足目前高职的需求;(4)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不能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受客观因素限制,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较差,学习缺乏空间想象力,普遍感到困难。就汽车专业教学来说,尽管加强了直观教学,但学生对汽车零件的空间形体、零件之间的位置关系、装配关系及传动关系、工作原理等难以形成完整的认识。学生普遍感到“专业技术理论”难学易忘,厌学心理普遍,靠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进入修理技能形成的实习教学阶段,虽较感兴趣,但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已遗忘甚多,往往限于模仿性的操作训练,而无法触类旁通,形成系统技能。
因此,汽车专业教学思想需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思想亦需要指导其转变。
转变教师教学指导思想和学生学习思想
职业院校汽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生产第一线从事维修、服务和管理的应用型人才,这是从事汽车专业教学的教师的指导思想。由于“第一线”的定位和“应用型”的定向,决定了专业课课堂教学应紧密围绕典型职业活动有序地展开。因而这就需要教师摆脱以往高校培养知识型、研究型人才的指导思想的束缚,树立职教教育思想。在这一过程中做好三个“转变”:(1)从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向应用型、技能型转变;(2)讲授内容从追求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向岗位所需技能上转变;教学中典型的成功案例应从研究成果转向来自生产一线的实践知识、成熟的经验和技能转变;(3)教师从以往只管教学向教学与市场相结合转变,专业教师应以市场为导向,紧跟本行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及科技发展,以生产一线所需的知识、技能为依据,合理取舍专业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在本行业内的适应和竞争能力。
学生的学习思想的转变,与教师的教学思想的转变同样重要,否则,就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结果。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思想上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目前职业院校的学生中,这一学习态度的转变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了学生能否真正学好专业课。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存在着不想学习、怕吃苦、贪图玩乐、不思进取、对前途迷茫的颓废思想;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都是迫于家长的压力来学校学习的,是属于典型的“要我学”一族。所以,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即使最好的老师,付出最大的努力,其教学效果也是甚微的。那么,如何改变呢?本人认为,可以在不影响正常的教学前提下,间断地或不间断地穿插介绍一些有关汽车方面的知识(如:各种车辆标记的识别及各标记的含义等等)、汽车行业的发展动态、汽车维修业的前景以及汽车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表面上看,似乎与你所授课的内容不太相干,是浪费时间。实际上,它除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了解这些相关知识和情况以外,更重要的是,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激发了学生对汽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对汽车行业的关注度。同时,也提升和加强了学生对未来汽车维修业的憧憬和对汽车知识的渴求,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真正由“要我学”的被动学习转变为“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有了这一点,在学习专业知识中,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我本人在汽车专业教学中得以证明了的。
教学方式和方法,是我们实现专业教学指导思想的手段。如何改进和提高汽车专业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本人在几年的汽车专业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如下经验。
更新教学手段,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习和实验设施的建设
我们知道,理论知识是源于科学实践,而又是抽象了的理性认识。因此,要深刻地理解与掌握它,就应重视与实践的联系,才能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以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光传授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和各种能力,最终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模块式一体化现场教学等,能清楚地展示汽车各零部件结构原理及内部运动的关系,直观、动感性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如:汽车构造课的教学,可使用挂图、模型、实物等教具,用幻灯、投影、录像、多媒体教学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各种机构的结构、工作原理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授配气机构和润滑系时,教学器材及实物都是静止的,而且部分运动也不能完全展现出来,而在多媒体课件中,就可以把整个过程展示得清清楚楚,极大地改善了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汽车检测与维修是一项技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为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工作能力,应加大实践培养的力度。保证学生能亲自动手操作,以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水平。
传统《汽车构造》教学往往是理论与实习两者脱节的。首先进行《汽车构造》的理论教学,然后再集中时间进行实习。学习理论时,由于缺乏实物对比,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而集中时间进行拆装实习时,由于距离理论学习已有一段时间,学生对汽车构造的认识也有所遗忘,如果再回过头来复习理论知识,就严重影响了实习效果,降低了实习的效率。对于《汽车构造》这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部分内容应先获得感性认识后,再回到课堂学习理论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如:对汽车的制动系和转向系统等,可以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后,再学习相关理论,提高教学效果。对于那些比较大或笨重的部件或总成,如变速器、发动机、驱动桥等,则可以先将结构作简单概括,后让学生参观,再回到教室进行具体详细的讲解,最后再让学生集中时间进行拆装的练习,这样进一步提高了感性认识,巩固了理论知识,达到了解结构的目的。但对于化油器、喷油器、调速器、分电器和起动机等总成,就可以拿到课堂上对着实物进行讲解,然后再让学生分组对所讲的部件或总成进行拆装,提高直观性,以便更好地认识其构造,理解其工作原理。实践证明,将部分课题的实习引入课堂或在实习中进行理论教学,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
更新学生传统的作业形式、内容和评价模式
学校长期以来对学生的评价是“一份试卷定成绩”,并把这“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标准。这使得教师在上课时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和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其他方面技能的培养;也使得学生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考前突击,死记硬背,考后忘得很快,不利于知识的掌握以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专业水平。
对学生专业课成绩的评定,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手段,而不是目的。考核是考查学生动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及多向思维等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单纯记忆知识的能力。因而专业课考核应该是全面的、综合的、动态的评价过程。传统的考评方案必须改革,对于不同的内容提倡采用多种考核方法,各种方式占一定比例,综合评定专业课成绩。如对于专业人员应该掌握的汽车的基本结构、组成形式、工作原理及特点等宜采用闭卷考试,练好基本功;对于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论述性的问题可以采用开卷、口试、设立专题讨论或报告会的形式来考核,这样学生将重点不是放在死记理论上,而是放在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上;对于一些汽车操作、维护维修、故障诊断等内容可以采用实践考核的方式,检验他们实际动手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学生的成绩由上述几项根据内容的含量按比例综合得出。
加强双师型(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专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努力成为“复合型”教师。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取长补短,使自身的业务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都得到提高。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高质量学生的前提。一名称职的专业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精通专业,时刻把握本专业发展的脉搏,而且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专业教师每年需要有一定时间到企业或更高的学府进行锻炼和学习,以掌握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及时进行知识更新、拓宽视野和调整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与技术发展同步的、行业领域中的汽车机电一体化专家。同时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聘请行业和企业的名家、高级技术人员到校任教,作学术讲座,进行技术合作或担任兼职教师,从一定程度上弥补和加快了双师型教师的建设。
以上是我从事汽车职业教学的几点体会,汽车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还有待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职业院校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大量的一线技术工人。
参考文献:
[1]张延明.浅谈汽车专业教学的几点体会.成才之路,20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