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级是学生生活的基本环境,班级文化是学生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近年来,青岛安国路小学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班级文化建设活动,初步探索出一条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发展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构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模式。作为学校的教育者,教师们就像眼光独到的拾贝人,用心捡起粒粒珍珠,悉心串出精彩无数。
精彩之一:创建“中心德研组”,引领班级文化建设制度化
班级文化建设的探索实践让学校意识到,由于缺乏健全的组织机制,班级文化建设的力量显得相对薄弱,大大制约了班级文化的发展空间。如何提升班级文化建设的主动性是班级文化建设发展的关键因素。于是,学校从组织保障入手,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加强组织建设方面。经过细致筹备,学校于2008年3月组织成立了中心德研组。
中心德研组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性组织,由拥有丰富教育教学组织管理经验的班主任组成,校长亲自担任组长。在中心德研组的基础上,学校又按低、中、高三个年级段设立德研组,从中心德研组成员中选聘各德研组组长。经反复讨论,学校制定了详细的德研组长、中心德研组成员工作职责。中心德研组组织教师们认真学习《李沧区班级文化建设实施意见》,然后结合校情制订了符合学校特点的《班级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和《班主任工作考核细则》《文明班级评选办法》等制度。
在这些制度的指引下,德研组工作很快步入有序轨道。每学期初,各德研组组长组织全组教师针对各年段学生特点和学校工作重点制定详细的德研计划,经中心德研组审核、修订后组织实施;期末,各德研组再将每学期工作情况进行总结、提炼,形成典型经验在全校范围内交流推广。同时,中心德研组每月组织一次工作例会,相互交流工作中的成绩和不足,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德研组的成立使德育工作从原先“学校布置任务,班级各自应对”的模式转变为“学校提出主题—各组学习探讨—共同制定方案—分工合作实施”的工作模式,极大地发挥了同年级资源共享的优势,使同伴之间的教育资源得到了更好的开发和利用。
精彩之二:变革评价体系,促进班级文化建设全面、高效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欣赏和赞美。”学生是教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子,他们受外部环境干扰会形成各种各样的性格特征。这些性格特征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良的一面,随着教育主题的不断深化,在他们身上凸现的闪光点随处可见,但往往稍纵即逝。如何抓住这些有利的教育时机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学校把改革学生现行评价制度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学生评价的变革也是学生观的变革。在原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学校引导各班在学生评价中重点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承认差异。不同学生发展的程度存在差异,因此评价底线的标准不宜过高,要让所有学生跳一跳就够得着。并且,在评价的过程中要为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衡量标准,甚至可以为极特殊的学生设立极特殊的标准。
第二,鼓励进步。在评价中学校既允许学生之间相互比较,你追我赶,更鼓励学生自己与自己比,今天比昨天有进步,希望通过评价使学生个体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第三,注重团队。在班级评价中学校强调竞争更强调合作。学生个体很难选择自己的生活环境,但可以通过团队的力量来改善环境,促进发展,同一个团队中的成员相互欣赏、相互鼓励、相互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学校将学生评价与班级精神紧密结合,深化了主题,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例如低年级围绕“我骄傲、我自豪、我是快乐的小学生”这一主题,建立了新的评价机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评价方案——“我快乐我成长”“花儿朵朵向太阳”“快乐嘉年华,快乐你我他”……这些评价方案主题鲜明、形式活泼,成为学生们进步的良好动力;中年级的评价主题以团队精神为主,如“蜜蜂家族”“蚂蚁之家”等引导学生们从喜闻乐见的小昆虫身上发掘闪光点,不但在评价中彰显了班级精神,也为学生向中高年级过渡做好了有力铺垫;高年级则以发展、理想为主题进行评价,“启航啦!”“奋进号火车”“阳光之旅”等主题板块为学生们开启了通往理想之城的大门。
此外,各班班主任不但从班级精神文化入手,深入挖掘班级活动主题的精神内涵,还结合主题板块的特点,制订了细致入微的评价方案,在运作中不断修改、完善。在学校里,学生们每天都在体会着自己成长的喜悦,教师们则在学生的点滴进步中日益充实和完善。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我的精彩,大家的风采”的改革目标更加鲜活起来。
精彩之三:开展文化活动,增添班级文化建设人文、自主色彩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学校始终提倡三个理念:第一,班级环境布置要与班级精神内涵紧密结合,相得益彰;第二,班级日常管理要更具人文性,与班级精神实质相辅相成;第三,班级主题活动要精而不滥,具自主性和延展性。
学校把环境文化建设作为重点,精心设计、统一规划,努力营造简约、美观、实用的班级环境。各德研组像布置自己的新居一样,通过开展相应的文化研讨活动,动员学生们积极参与、出谋划策,最终经过层层修改,设计出了诸如“消息树”“小喇叭”“成长足迹”“风采展示”等宣传板块,这些板块不但起到美化教室的作用,而且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学生,帮助他们塑造良好的品性。经过一段时间的开展,学生们“爱”上了这些栏目,争着在上面一展自己的风采。
同时,各德研组结合年级特点确定现阶段工作目标:低年级以习惯养成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自理、自立能力;中年级融入社会观教育,重点培养文明小公民意识;高年级从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入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此,各个德研组围绕工作目标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有效的文化活动,真正引导学生们树立主人翁意识,让班级文化建设真正贴近学生们的生活。例如低年级结合新入学的学生自我意识强、不会合作的特点,开展了“帮助同学有爱心”的活动,鼓励学生互帮互助,提高了学生的集体凝聚力;三年级开展了“增知识、练本领、启真情” 系列活动,一方面教育学生们学以致用,另一方面教育学生们懂得感恩,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四年级1班组织学生制订了“每天做最好的自己”的班级宣言,鼓励学生每天有自己最好的表现,在这一班级宣言的激励下,学生们每天都在一点一滴地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四年级2班倡导学生每天轮流写“班主任日记”,师生共同留言的做法加深了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让学生树立了与人友好沟通、和谐相处的人际交往观;高年级的学生们则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动脑筋,创办了属于自己的、独具特色的刊物《我的地盘我做主》,从编辑到排版无不闪烁着学生们智慧的火花,很好地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意识。
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仅仅是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在班级文化建设这个大舞台上,教师们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谱写了一曲曲优美的乐章。班级文化建设像一块广阔的海域,在这方丰饶的沙滩上,处处有珍珠在闪烁……
(作者单位:青岛安国路小学 山东青岛266041)
责任编辑 刘敬连
精彩之一:创建“中心德研组”,引领班级文化建设制度化
班级文化建设的探索实践让学校意识到,由于缺乏健全的组织机制,班级文化建设的力量显得相对薄弱,大大制约了班级文化的发展空间。如何提升班级文化建设的主动性是班级文化建设发展的关键因素。于是,学校从组织保障入手,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加强组织建设方面。经过细致筹备,学校于2008年3月组织成立了中心德研组。
中心德研组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性组织,由拥有丰富教育教学组织管理经验的班主任组成,校长亲自担任组长。在中心德研组的基础上,学校又按低、中、高三个年级段设立德研组,从中心德研组成员中选聘各德研组组长。经反复讨论,学校制定了详细的德研组长、中心德研组成员工作职责。中心德研组组织教师们认真学习《李沧区班级文化建设实施意见》,然后结合校情制订了符合学校特点的《班级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和《班主任工作考核细则》《文明班级评选办法》等制度。
在这些制度的指引下,德研组工作很快步入有序轨道。每学期初,各德研组组长组织全组教师针对各年段学生特点和学校工作重点制定详细的德研计划,经中心德研组审核、修订后组织实施;期末,各德研组再将每学期工作情况进行总结、提炼,形成典型经验在全校范围内交流推广。同时,中心德研组每月组织一次工作例会,相互交流工作中的成绩和不足,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德研组的成立使德育工作从原先“学校布置任务,班级各自应对”的模式转变为“学校提出主题—各组学习探讨—共同制定方案—分工合作实施”的工作模式,极大地发挥了同年级资源共享的优势,使同伴之间的教育资源得到了更好的开发和利用。
精彩之二:变革评价体系,促进班级文化建设全面、高效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欣赏和赞美。”学生是教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子,他们受外部环境干扰会形成各种各样的性格特征。这些性格特征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良的一面,随着教育主题的不断深化,在他们身上凸现的闪光点随处可见,但往往稍纵即逝。如何抓住这些有利的教育时机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学校把改革学生现行评价制度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学生评价的变革也是学生观的变革。在原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学校引导各班在学生评价中重点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承认差异。不同学生发展的程度存在差异,因此评价底线的标准不宜过高,要让所有学生跳一跳就够得着。并且,在评价的过程中要为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衡量标准,甚至可以为极特殊的学生设立极特殊的标准。
第二,鼓励进步。在评价中学校既允许学生之间相互比较,你追我赶,更鼓励学生自己与自己比,今天比昨天有进步,希望通过评价使学生个体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第三,注重团队。在班级评价中学校强调竞争更强调合作。学生个体很难选择自己的生活环境,但可以通过团队的力量来改善环境,促进发展,同一个团队中的成员相互欣赏、相互鼓励、相互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学校将学生评价与班级精神紧密结合,深化了主题,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例如低年级围绕“我骄傲、我自豪、我是快乐的小学生”这一主题,建立了新的评价机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评价方案——“我快乐我成长”“花儿朵朵向太阳”“快乐嘉年华,快乐你我他”……这些评价方案主题鲜明、形式活泼,成为学生们进步的良好动力;中年级的评价主题以团队精神为主,如“蜜蜂家族”“蚂蚁之家”等引导学生们从喜闻乐见的小昆虫身上发掘闪光点,不但在评价中彰显了班级精神,也为学生向中高年级过渡做好了有力铺垫;高年级则以发展、理想为主题进行评价,“启航啦!”“奋进号火车”“阳光之旅”等主题板块为学生们开启了通往理想之城的大门。
此外,各班班主任不但从班级精神文化入手,深入挖掘班级活动主题的精神内涵,还结合主题板块的特点,制订了细致入微的评价方案,在运作中不断修改、完善。在学校里,学生们每天都在体会着自己成长的喜悦,教师们则在学生的点滴进步中日益充实和完善。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我的精彩,大家的风采”的改革目标更加鲜活起来。
精彩之三:开展文化活动,增添班级文化建设人文、自主色彩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学校始终提倡三个理念:第一,班级环境布置要与班级精神内涵紧密结合,相得益彰;第二,班级日常管理要更具人文性,与班级精神实质相辅相成;第三,班级主题活动要精而不滥,具自主性和延展性。
学校把环境文化建设作为重点,精心设计、统一规划,努力营造简约、美观、实用的班级环境。各德研组像布置自己的新居一样,通过开展相应的文化研讨活动,动员学生们积极参与、出谋划策,最终经过层层修改,设计出了诸如“消息树”“小喇叭”“成长足迹”“风采展示”等宣传板块,这些板块不但起到美化教室的作用,而且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学生,帮助他们塑造良好的品性。经过一段时间的开展,学生们“爱”上了这些栏目,争着在上面一展自己的风采。
同时,各德研组结合年级特点确定现阶段工作目标:低年级以习惯养成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自理、自立能力;中年级融入社会观教育,重点培养文明小公民意识;高年级从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入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此,各个德研组围绕工作目标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有效的文化活动,真正引导学生们树立主人翁意识,让班级文化建设真正贴近学生们的生活。例如低年级结合新入学的学生自我意识强、不会合作的特点,开展了“帮助同学有爱心”的活动,鼓励学生互帮互助,提高了学生的集体凝聚力;三年级开展了“增知识、练本领、启真情” 系列活动,一方面教育学生们学以致用,另一方面教育学生们懂得感恩,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四年级1班组织学生制订了“每天做最好的自己”的班级宣言,鼓励学生每天有自己最好的表现,在这一班级宣言的激励下,学生们每天都在一点一滴地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四年级2班倡导学生每天轮流写“班主任日记”,师生共同留言的做法加深了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让学生树立了与人友好沟通、和谐相处的人际交往观;高年级的学生们则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动脑筋,创办了属于自己的、独具特色的刊物《我的地盘我做主》,从编辑到排版无不闪烁着学生们智慧的火花,很好地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意识。
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仅仅是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在班级文化建设这个大舞台上,教师们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谱写了一曲曲优美的乐章。班级文化建设像一块广阔的海域,在这方丰饶的沙滩上,处处有珍珠在闪烁……
(作者单位:青岛安国路小学 山东青岛266041)
责任编辑 刘敬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