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不得不说的烦恼

来源 :科学大众·小诺贝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lee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耶,终于等到暑假喽。先玩玩,暑假作业不急,两个月呢!”
  “暑假才过去一半,不急,还有一个月呢。”
  “再玩玩,一个星期的时间完成暑假作业绰绰有余!”
  “明天要开学了,赶紧完成暑假作业,再不做就真的来不及了。”
  ……
  相信很多同学都有过这样的感受,不到最后一刻不抓狂。拖延,严重的拖延症。即使知道这习惯不好,但还是忍不住会拖。
  会拖拉的,不只你一个
  其实,人人都有拖延症,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所以,“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类励志的话才能被大家所认可,成为经典。
  心理学家认为,拖延和截止日期之前的突击行为,是一种典型的时间管理现象。人们永远低估未来事件的后果,对于有时限的工作,在没有“死到临头”之前都会选择不做。而随着截止日期的到来,日益增加的压力会迫使我们完成工作。
  拖延行为可以追溯到大脑的工作机制上。当面对一个我们不想做的工作时,大脑中的两个阵营就开始对战了。一个是控制潜意识和愉悦感的边缘系统,另一个是主管思考、决策和执行任务的前额叶皮质。前额叶皮质说:“去工作。”边缘系统说:“不!”于是,我们的工作就被一拖再拖。
  当然,这事不能怪大脑,这是在我们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生存策略。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场景:当某个猿人在前往打猎的途中看到两个苹果,他会如何选择?是先吃掉苹果,再去打猎?还是先去打猎,回来再拿苹果?在那个食物匮乏的时代,他多半会做出第一种选择。而第二种选择的结局往往是,回来的时候,苹果已经被别的猿人或者动物拿走了。如果打猎的收获不大,第二种选择的后果很可能是饿肚子,甚至影响生存。而且,怎么可以拒绝吃下苹果而带来的踏实的饱腹感?所以,为了吃苹果,拖延一下打猎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然后,这种拖延的毛病就一直遗传下来了。
  治拖延,有办法
  事实上,很多人患有习惯性拖延症。 拖延症总是表现在各种小事上。但日积月累,会严重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虽然,最终我们也许能在强大的压力下完成任务。但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当我们在一边拖延,一边等待最后的截止日期到来的时间里,失去的是检查结果、修正错误和挽回的时间。因此,确实要想办法治一治拖延症。
  策略一:把大的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让每一个小目标都变得比较容易完成。因为我们的大脑比较害怕那些困难的任务,它宁可去做一些重复性很强的简单工作,也不愿意去完成一个复杂工作。并为每一个小目标设定一个时间限制,如需要多长时间来完成其中的某个步骤,尽可能把时间限制得紧张一点,这样你就没时间走神了。最重要的是,有了目标或任务后,要立刻开始做,一旦开始,进入状态,你很快就会感觉停不下来。
  策略二:借助集体的力量给你施压。一个人在单独工作或者独立完成一项任务的时候,往往容易拖拉。但是,如果是大家在一起工作,或者合作完成某个事情的时候,个人的拖延症就会被大大削弱。毕竟,大家都在专心干活,就自己开小差,还真有点不好意思!
  策略三:避开那些让你分心、干扰你学习、工作的事情,学习、工作效率自然就上去了。微软公司所做的一项研究显示,一旦工作被打断,我们平均得花上23分15秒才能恢复到被打断前的状态。如果一天被打断4次,代表有1个小时的时间是被浪费在回到工作状态这种毫无意义的事情上。所以,学习时,请远离QQ、微信等会转移你注意力的东西。
  其实,偶尔拖延一下也行
  当然,偶尔拖延一下也不是不行。特别是那些创作要求比较高的事情,很可能一时没有灵感或思绪去完成。这时候,可以先干点别的,不用去钻牛角尖。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人的选择性持续注意力只能维持在10~45分钟内,超过自身的注意力极限,就要“放下杯子”,进行一些转换,如离开座位到处走走、喝点水等,否则表现就会在不自觉间下滑。
  责任编辑:陆艳 责任校对:夏越
其他文献
早上,沿着山下的麦田,爬到杂草丛生的山坡,小心地绕过那些长刺的蔷薇,我找到了芫(yu6n)花,我终于可以近距离地观察它了,紫丁香一样美丽的花朵。小时候,妈妈告诉我这是打碗碗花,谁去摘了
5点刚过,胡继汕就起床了,开始他忙碌的一天。第一件事就是帮妈妈刷牙、洗脸、处理大小便,然后用他幼小的身躯将妈妈移到轮椅上。接下来,就是做早饭。早饭做好后,再一口口喂妈妈吃,
对YSP-15型钢瓶上下封头拉伸工艺中常见的缺陷进行分析,提出了控制封头在拉伸中产生缺陷的主要措施.
XML数据流上的查询处理是最近研究工作的一个热点,如何高效地处理XML数据流上的XPath查询是其中的核心问题.之前的相关工作主要考虑了无序XPath查询处理的情况,而在股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