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课前说话训练的运用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2786517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践证明,课前说话训练是提高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的好方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正确运用课前说话训练,可以一举多得:既能传达丰富的信息,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加熟悉、融洽,又可锻炼学生的胆量、口语、听力;既能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又能树立榜样、激发竞争。在教学过程中暴露出的留学生中介语系统的诸多偏误,可以使教师找准强化训练的目标。
其他文献
摘 要:称谓形式变化折射复杂的社会关系,前人研究多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探讨变化的语用动因,解释力有限。若从象似性原理出发,寻找称谓变化与社会关系变化之间的深层认知心理动因,则可以化繁为简,合理解释许多所谓的任意性现象。从象似性角度看,语言形式差别与思维差别象似。  关键词:称谓形式 象似性 权势关系 亲疏关系    一、引言  自从Brown & Gilman(1960)和Brown & Ford(1
本文研究了常常使用却不易被人发觉的汉语委婉批评语,归纳出“不是我说你”和“我不是说你(+VP)”的自我否定式及“难怪/怪不得+S+说+你+VP”和“难怪/怪不得+S+VP”的引入他人式,并根据语
构式语法认为构式的意义是由词汇义和句法共同组成的,构式和其组成成分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本文着重探讨了构式对其组成成分——词的意义的影响,分析了目前词典对部分构式的
一、引言  最近十多年来,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问题一直是国内翻译学者讨论的热门话题。纵览国内许多翻译期刊,论述翻译问题时涉及到的归化与异化问题众多。但是,总体看来,大多数论述似乎都从传统的译论角度出发,只是将归化与异化限定在对文本的语言学认识范畴的基础上进行单向的研究。当今世界的全球化使得各国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而翻译学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门重要学科,在人类的交往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翻译不仅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