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下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现象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duolian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之争一直是翻译界极为关注的一个话题,而这种争论往往从传统译论视角出发,未跳出其以文本为中心的束缚。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是起源于第’三世界国家的一种激进的翻译理论,它的提出使得翻译这项活动被置于一种更为广泛的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之下,为我们进一步探析归化与异化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在国内归化和异化问题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角度探析翻译中归化与异化方法的选择。
其他文献
通过4批次在不同季节改善营茧环境因素的试验,研究营茧环境因素与茧丝质量的关系。发现无气流的密闭区死笼率偏高,虫蛹生命率比对照区降低2.44%~15.09%,通风区虫蛹生命率为97.00%,比对照
摘 要:称谓形式变化折射复杂的社会关系,前人研究多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探讨变化的语用动因,解释力有限。若从象似性原理出发,寻找称谓变化与社会关系变化之间的深层认知心理动因,则可以化繁为简,合理解释许多所谓的任意性现象。从象似性角度看,语言形式差别与思维差别象似。  关键词:称谓形式 象似性 权势关系 亲疏关系    一、引言  自从Brown & Gilman(1960)和Brown & Ford(1
本文研究了常常使用却不易被人发觉的汉语委婉批评语,归纳出“不是我说你”和“我不是说你(+VP)”的自我否定式及“难怪/怪不得+S+说+你+VP”和“难怪/怪不得+S+VP”的引入他人式,并根据语
构式语法认为构式的意义是由词汇义和句法共同组成的,构式和其组成成分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本文着重探讨了构式对其组成成分——词的意义的影响,分析了目前词典对部分构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