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物理课堂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

来源 :新校园·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jianmei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愛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平时的课堂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在这种接受性的教学中,长期没有疑问可质,慢慢也就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学会质疑,我们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拉近师生情感,让学生“敢”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多和学生交流,主动关心他们,了解他们学习上的困惑并及时给予帮助解决;在课堂上微笑对待每一个同学,尽量地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表述。中学生都喜欢表现自我,他们为了发现问题必定开动脑筋,挖空心思找疑问,而在教师长期的支持、鼓励下就能更加激起他们质疑的激情,“敢”去质疑。
  二、唤醒学习兴趣,让学生“想”质疑
  融洽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放开胆子敢问,而浓厚的兴趣是学生想问的源泉。希腊学者普罗塔格认为:“头脑不是一个被充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育的本能就是“启发”、“引导”,也就是唤醒,学生的自主质疑意识也需要唤醒。初中生是最具活力的年龄,再加上刚刚接触物理学,我们要从他们的身心发展着手,唤醒学生的质疑兴趣。
  1.利用奇妙的物理现象唤醒兴趣。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制造反差,设计悬念,形成疑问。如:在学习“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时,我做个演示实验:烧瓶中停止沸腾的水,当用橡皮塞塞住瓶口倒立,并在瓶底外壁上浇上冷水,会看到水重新沸腾。学生的激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更激发了探究其原因的动力,也就是更加“想”问了。2.利用物理学史中的人物故事唤醒兴趣。初中生普遍有“追星”的崇拜心理,他们对物理学界的名人也充满着崇敬。在实际教学中,我有意识地介绍一些物理学家的故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崇拜观,又唤醒学习的兴趣,更将“有条件的怀疑”寓于故事之中。如: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怀疑和批判,推翻了错误的落体定律和强迫运动定律,得出了惯性定律,为经典力学的建立打下了理论基础。正是无数的科学家坚持有条件的怀疑主义思想,不迷信权威,力求以发展、变化、联系的思想,以实践和逻辑为标准来审视和判断一切科学假设与科学理论,才给物理学的发展不断增添了前进的动力。先辈们的成功经验也让学生对大师们的才华由衷赞叹,也更好地激励学生们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并勇于质疑。
  三、提供恰切情境,让学生“能”质疑
  “情”也就是学生心理活动高度发展的必要条件。“境”是学生思考的外在因素,人的思维起源于直接的情境。例如:看到“小孔成像”就会有“这是怎么回事?”的思考;听到“吉他”的响声,又会有“为什么能发出悠扬的声音?”的思考。在教学活动中,有意地创造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大胆的提出自己猜测性的“质疑”,这对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考是非常有利的。我的具体做法是:1.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2.对于已通过实验探究解决了的问题,提出更高的要求。3.利用固有经验制造“悬念”,启发思维。4.引导学生多与日常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刚开始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可能是比较幼稚的,但教师要多鼓励、支持,增加他们的信心,长期坚持下去,必定会有所收获。
  四、教给提问方法,让学生“会”质疑
  要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质疑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在教学中尝试了以下方法:
  1.“顺瓜摸藤”的方法。“瓜”是结果,“藤”是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见到的物理现象多问一问产生的原因。例如:在学习力的测量时,我让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结构,通过现象进行质疑。(1)为什么“0”刻度线在顶端?(2)为什么会有测量范围限制?(3)刻度为什么是均匀的?(4)是不是只能测量竖直方向上的力?像这样引导学生坚持不懈的寻根问底更能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2.类比的方法。类比法是常用的一种思维方式,由这种方法所得到的结论虽然不一定可靠,但在逻辑思维中却很富有创造性。例如:库仑定律的发现,就明显采用了类比于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结论;再如学习电流、电压时,让学生将之与水流、水压类比,虽然两者有不同之处,但如此类比学生更加容易理解。
  3.考虑适用条件的方法。物理规律都有他的适用条件,而学生往往会忽视这些问题,教师要有意的引导学生改变条件进行质疑。例如:在学习了重力之后,我让学生考虑,是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可以用公式G=mg进行计算。很快学生就提出,在月球上要变化g的大小后才能适用。
  4.抓关键词的方法。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围绕关键词设置问题,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例如: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让学生抓住这句话的主语是“电流”,再引导学生对“电阻与电流成反比”进行质疑,结论显而易见。
  5.采用英语中的“5W”的方法。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我就引导学生提出问题:(1)What?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内容是什么?(2)Why?为什么要研究牛顿第一运动定律?(3)Who?哪些物体符合牛顿第一运动定律?(4)When?在什么情况下符合牛顿第一运动定律(5)How?牛顿是怎样获得规律的?
  6.拓展猜想的方法。我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为例,引导学生在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拓展上质疑,提出如下问题:是否力能脱离物体而存在?是否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有力的作用?不接触的物体间没有力的作用?培养学生自主质疑能力,不仅是个教学方法、教学技巧问题,而且是个教学原则、教育观念问题。作为教师必须确立学生主体、师生平等观念,倡导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支持和鼓励学生对不明白的问题大胆质疑、争论,使学生不仅敢于质疑,乐于质疑,而且善于质疑,习惯于质疑。
  总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注意拉近师生间的情感,要以积极的态度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宽松的质疑环境,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启发引导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勇于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习惯,培养学生可持续的和有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新乡、张德启等著.《物理教学论》.科学出版社.
  [2]颜振珏编著《物理学史新编》.贵州科技出版社.
  [3]袁金华、魏所康等著《课堂教学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4]鲁洁、梁廉玉著《教育学》.河海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曾浩,出生于自贡市,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敦煌油画创作中心创作委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西部书画艺术院特聘高级画师。曾浩从小由父亲引导走上绘画道路,在当代各大派别潮流
李世济京剧女演员。1933年出生,工青衣。广东梅县人。生于苏州,长于上海。13岁拜识程砚秋,学演青衣,后向梅兰芳、赵桐珊、王幼卿 Li Shiji Beijing actress. Born in 1933,
斯大林曾经说过:“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不仅担负着传授知识的重任,更承载着塑造学生灵魂的使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如何在课堂上力争让他们做到“敢于表达”、“乐于表达”,直至“精彩表达”;如何才能把他们都锤炼成一个乐观向上、张扬个性的自我,是一个任重道远的问题。而要做到这些,学生的自信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品德。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信是
尽管去年全世界创记录地销售了6,500万台PC,但许多制造商却在利薄如纸的困境中挣扎奋斗。分析家们说,PC业的“无利繁荣”触发了又一轮的合并、收购和联合浪潮,PC公司屑并肩或者PC公司与元器件
对10%HNPC-A9092水乳剂进行了小麦田药效试验,结果表明HNPC-A9092对小麦田主要禾本科杂草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同时对小麦安全。 The wheat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on 10%
从﹃铁人﹄到﹃钢人﹄搞活企业,尤其是搞活国有企业,是改革成败的关键。作为一部反映锐意改革的故事影片,拍得好与坏,作为演员,人物塑造得成功与否,能与观众产生共鸣,从中得到一点启迪,进而激
话语冲突即说话人与听话人由于观点不同、利益冲突等出现的话语不合作现象,在话语交际中较为常见。这种语言现象也引起以往研究者的注意,并且给予了相关方面的研究。 Discou
婆婆纳,别名卵子草、石补钉、双肾草,属玄参科一年生或越(二)年生杂草。婆婆纳广泛分布于河北、山东、安徽、河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四川、重庆、云南、
电影艺术家谢铁骊,1925年12月出生于江苏省淮阴县清江浦(今淮安市)。他家境清贫,只读了4年小学。13岁随哥哥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演出活动。谢铁骊1940年参加革命,进入新四军淮海
目前我国电影界正在学习和贯彻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这次会议是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召开的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会议。现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