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鼠标点活课堂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k_cs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不仅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也是一门时代性很强的学科,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是教活语文的保障。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开发、利用网络平台,更好地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如何让网络在语文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呢?今日听了《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课,网络在语文课上的一咏四叹让笔者深有感触。
  运用一:自主阅读 感受特色
  点击进入专题学习网站之“走进课文”栏目,打开电子文本,初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可借助“电子词典”解决生字、新词。
  我们的课堂一直在面向全体和个性发展之间纠结,在集体授课制的前提下,要做到两者兼顾,而且要照顾到每一个人是艰难的。网络教学却轻而易举地做到了。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随时停下来,针对自己不会的地方进行学习,有的甚至在课文链接不到的地方主动进行网上搜索,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此时,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是个性的,每个人的每一分钟都得到了很好的利用。
  运用二:对比阅读 走进特色
  默读《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思考: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进入专题学习网站之“知识链接”,了解“营垒式住房的构造特点”“奇妙的建筑材料”“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内部构造图”等,获得相关的信息和图片。
  相对于单调的文字和深奥的科学术语,学生对网上的这些多彩的图片更有兴趣,也更容易接受。他们兴趣盎然,不时发出“原来如此”的感叹,并互相交流自己的感受,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民主。直观的感受,也让难点迎刃而解,缩短了学习的时间,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运用三:品文析法 欣赏特色
  欣赏文字“如橘瓣状排列”“树满寨,花满园”,进入专题学习网站之“咬文嚼字”板块,欣赏相关图片,感受比喻之形象和用词之巧妙。
  当傣家村寨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要说的话很多,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着所看到的画面。在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再出示文中的句子:“树满寨,花满园。”让学生反复读,体会文字的韵律、节奏,然后再整理成自己的话,要求完整、有条理的同时注重语言的美感,学生的语言运用有了实质性的提高。
  运用四:拓展延伸 放大特色
  学文后,打开专题学习网站之“世界民居”,欣赏感兴趣的民居。选择一处民居进行介绍,突出其“特色”并发到专题学习网站之“展示平台”上。
  世界上各具特色的民居很多,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有选择地欣赏,还有的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上传了自己旅游时拍到的民居照片,或者补充了网站中没有的其他一些资料,丰富了其他同学的学习。展示平台相当于一个博客链接,在这样一个网络平台上,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文章,也可以对其他同学的文章进行点评,还可以针对教师和同学们的点评进行再修改、再发表,及时巩固学习成果,还可以进行再创造,培养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反思】
  网络是一座连接的桥梁。这座桥连接的不仅是学生和知识,还有一种现代的气息。我们生活在网络的时代,语文是时代性很强的学科,跟不上时代就意味着脱节。鼠标轻轻一点,不会的字解决了,不会的词理解了,这是多么快捷,也更让学生乐于接受,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网络是一张知识的大网。在语文教学的网络学习中,任何一个知识点都可以无限扩张,相关知识的链接只需轻轻一点即可呈现。“营垒式住房”“各式各样的世界民居”如果仅凭想象是很难在头脑中描绘的,文字资料、图片,所有想要的信息,几乎都能在网络平台上找得到。如此丰富的资源,不合理利用就是极大的浪费!
  网络是一座多彩的花园。声、光、电激活了传统课堂,图片、音乐、资料库将课堂变成一座大花园。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或吟或诵,或欣赏或思考,是何等的轻松惬意。在轻松惬意的同时,我们收获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网络是一个展示的平台。将作品发上来,不费一纸一墨,全世界都看得到,昔日的神话变成今日的现实,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何等幸运。谁都需要表扬,谁都需要肯定,展示就是最大的学习推动力,这样一个平台是每位教师都应该积极搭建的。
  网络进入课堂,特别是语文课堂,是势在必行,是时代的趋势。因为它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空,以问题为导向,以朗读促感悟,以交流来深化,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了知识的主动建构,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鼠标可以点活课堂,但绝不能占据课堂。我们的语文教学永远姓“语”,无论何时都不能偏离语言文字这条轨道,都不能没有语文味。品读赏析文字、学习领悟写法,是语文课的主步调。网络的运用可以是点睛之笔,但绝不能是画蛇添足,它要达到的效果是锦上添花,而不应该是旁生枝蔓。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对课文做精心的准备和设计,做好环节流程、材料筛选、平台维护等大量工作。
  用鼠标点活课堂,让网络平台为现代语文课堂吹来一股清新之风,让语文课变得灵动活泼又博大精深,让学生的学习更自主、更有兴趣,让知识通过网络汩汩而来,让语文更加贴合这个伟大的时代。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摘 要]《观潮》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写,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情感。对《观潮》这篇课文进行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以期达到以读促思,读写结合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本解读;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9-0078-03  《观潮
[摘 要]绘本以其鲜明的特质成为儿童阅读的重要内容。在教学绘本时,教师要从儿童的需要出发,根据低年级的教学要求,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借助绘本,让学生欣赏图画、学习语言、体验快乐、展开想象,以启迪学生智慧,发展他们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绘本教学;低年级;阅读;想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5-0023-02  绘本因鲜明的形
[摘 要]现代诗教学不能等同于白话文教学,朗读的节奏与语气要区别于白话文的朗读。现代诗重视让学生赏析而不是解读,教师要重视学生对诗所要表达的情感的体验,而不是知识的传授,明白朗读诗文≠朗读课文;文本赏析≠文本解读;情感体验≠知识传授。  [关键词]现代诗 朗读 文本赏析 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5-074  许多教
[摘 要]文言文与古诗词的教学,强调的都是熟读成诵。姜树华老师执教文言文《东施效颦》,整堂课都指向了一个“读”字。听读、自读、跟读、指导读、诵读这些读的形式,让学生学会了猜读、对照译文读,进而熟读成诵。一个“读”字实现了文言文的学习路径。  [关键词]课堂教学 文言文 熟读 正确 情趣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6-008  
作为一些生活在农村的学生,他们生长在农村,接触的是一个广阔的农村天地,因此针对农村学生的作文教学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如果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素材积累上能始终贯穿一个“农”字,立足农村,农村作文教学内容就能有自己的特色。  一、交流农村的谚言俗语   民间的谚语可不是农民随口的一句顺口溜,而是经过数千年经验积累总结而成的真理。短短的一两句话,既顺口押韵,又通俗易懂,其中还不乏精彩的总结、丰厚的经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写作的基本条件:其一,掌握写作必需的5000多个字词;其二,在表情达意时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方法,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由此可知,三年级的起步作文,教师只需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其完成文字的编排和组织,流畅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即可。那么,到底该向学生渗透何种作文理念呢?作文到底是什么?  起步作文很重要,教师要让小学生树立“写作就是聊天”的理念,克服写作的畏难心理,轻松写文。我的作文课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应聚焦于语言文字的运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转换角度练改写;示例模仿练仿写;启发想象练补白。教师要把教落实到运用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言文字 运用 改 仿 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0-055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聚焦语言文字的运用,突出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其实都是可聚
作为教师,我们知道解读教材是教学的关键。“解读教材”这简单的字眼,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为什么要解读教材?怎样解读?这是我们教学基本功的展示和呈现过程,更是我们灵活驾驭课堂,组织课堂教学的基础。经过这些年的学习和反思,下面我结合《梅花魂》一课,谈谈我对教材解读的一些看法。  一、整体把握  教师拿到教材时,首先要整体把握这册书与书中的每一个单元、单元与单元、单元与每一课的关系,要做到总揽整册书,兼顾
[摘 要]目前,文言文教学有两个怪现状:一是公开课重“文”轻“言”,二是家常课重“言”而轻“文”。这都不是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应有之道。文言文教学要从文本出发,让学生诵读感悟,将文字读通读顺,体会文言文语言表达特点;要从学情出发,展开游戏活动,让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人物的思想性格。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传承传统文化。  [关键词]教学赏析;文言文;诵读;游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摘 要]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的课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在平凡处有深邃的穿透力,于精彩处显神奇的点睛之笔,既给人情理之中的满足,又给人意料之外的惊喜。他执教的《诚实与信任》一课,通过扎根泥土的揭题、独具特色的词串、精准到位的概括、富有特色的留言、入情入境的体验和不同课题的比较等环节,使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理解文本、感悟文本,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关键词]揭题;词串;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