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教学应厘清三个“≠”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su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诗教学不能等同于白话文教学,朗读的节奏与语气要区别于白话文的朗读。现代诗重视让学生赏析而不是解读,教师要重视学生对诗所要表达的情感的体验,而不是知识的传授,明白朗读诗文≠朗读课文;文本赏析≠文本解读;情感体验≠知识传授。
  [关键词]现代诗 朗读 文本赏析 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5-074
  许多教师教惯了白话文,在教学现代诗时也按照教白话文的方法与策略来教,这样做不利于学生对诗歌整体内容与情感的感受。下面,笔者就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我们爱你啊,中国》一课的教学为例,结合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出现的错误,谈一谈如何教学现代诗。
  一、朗读诗文≠朗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小节,看看这一小节主要讲了什么?
  生:这一小节主要讲中国的幅原辽阔。北方还在飘雪的时候,南方就已经春意盎然了;东方升起太阳时,西方还是群星闪烁。
  思考: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位老师十分重视学生的朗读,但是他把朗读课文的技巧用在了朗读现代诗,是不对的。朗读诗文≠朗读课文,现代诗有它独特的行文结构与语言描述特点,如果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忽略了这一点,就会使学生不能深刻地领悟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对策:
  师:(教师把第一自然段变成白话文出示)大家比较一下,这样的行文结构与教材有什么不同,朗读的方法能不能一样。
  生1:我们在朗读这首诗的时候,要读出停顿的节奏。
  师:光读出停顿还不行,还要读出重音,请大家再读一读,谈一谈读过之后的感受。
  生2:我才读到一半,内心就非常激动了,祖国太辽阔了!
  师:很好,那我们就带着这种情感与节奏阅读下面几小节,看谁读得更感人。
  二、文本赏析≠文本解读
  师:刚才,大家已经阅读了这首现代诗,哪一位同学能说一说这首诗主要是从哪几方面来讲祖国的?
  生1:从祖国的大好河山、丰富的物产、民族的情谊、灿烂的文化、祖国的精神几方面来写。
  师:同学们能根据内容,把这首现代诗分段吗?
  生2:可以。这首诗可以分为三段,第一小节为第一段,写的是祖国的辽阔,起到总领全诗的作用。第二段是2、3、4、5、6小节,从不同的视角介绍祖国。第三段是第7小节,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
  思考:现代诗的教学重在欣赏,而不在解读,这位老师带着学生一步步解读文本,从表面上看无可厚非。但是,从诗歌的内容与特点来说,这位老师过于理性的解读已经把诗歌内在的意境美给丢弃了。诗歌的文本赏析≠文本解读,这样的教学与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意境有点格格不入。
  对策:
  师:同学们刚才都带着自己对祖国特有的情感朗读了这首现代诗。那么,在朗读过程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画面?
  生1:我仿佛看到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美丽的西湖、云雾缭绕的黄山与庐山、白浪翻滚的长江与黄河。
  生2:我仿佛看到了未来的祖国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更加富饶,更加文明。
  三、情感体验≠知识传授
  教师播放视频《美丽的中国》,内容有祖国大好河山的介绍,有中国的各种物产的介绍,有对各个民族衣食住行的特点的介绍。学生看得眼花缭乱,满脸迷茫。
  思考:知识的传授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但是在现代诗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学重点不应放在知识的传授上,应放在情感的体验上。在这一节课中,虽然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许多自己不知道的知识,但是没有丰富的情感作基础,他们对现代诗的特性没有一个具体的体验。这样,学生得到的知识远比失去的多。
  对策:
  师:祖国有那么多的山河与物产,你们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这首诗的相关内容吗?
  生1:能。(学生分别选择不同的内容来绘画)
  师:通过绘画,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2:我想到了现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修建了三峡大坝与小浪底工程,让我们的母亲河可以更好地服务我们。
  总之,现代诗的教学不能用其他文章的教学方法来教学,诗歌最注重的就是表达情感,要让学生在不断读、品、悟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现代诗的意蕴,让学生在现代诗中获取美的享受,升华自己的情感。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摘 要]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教学活动中是很重要的媒介,教师和学生是教材的使用者。整体把握教材,做出更好的教学设计,才能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与体系。所以整体把握教材,关注教学设计,是学习中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整体把握;教学设计;有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2-0075-01  语文学习最主要的是对学习的课文有
[摘 要]《打进匪窟》的戏曲教学是教师自己开发的课程。这一课程既符合新课程理念,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和小说对比,让学生感知戏曲剧本的表达特点;通过阅读和补写剧本,让学生感受杨子荣的英雄形象;通过“念一言唱一句”的形式,让学生对民间戏曲、民族文化产生热爱之情。这样,使戏曲课堂教学更高效。  [关键词]教学实录;戏曲;对比;剧本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摘 要]语文教学需要的就是精确妥帖,要能将自己心中所想不含糊、不夸张地表达出来。由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紧扣文本特点,在厘清知识下推进语用训练;针对具体学情,在契合认知下推进语用训练;紧扣文本主题,在情感浸润下推进语用训练。  [关键词]语用实践;语用训练;精准内容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8-0070-01  著名美学专家
[摘 要]批注式阅读是指在课文空白处作感悟式的注读,是一种表达对文本独特体验的亦批亦注的学习方法。教师可尝试“自主学习三步走”的批注式阅读教学策略。第一步,初读文本,注释为主;第二步,再读文本,概括质疑;第三步,课中阅读,感受评价。  [关键词]语文教学 批注式阅读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6-068  语文批注式
[摘 要]主题式阅读常常需要多种策略来展开教学。只有选择适切的教学策略,主题性阅读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因此,在主题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阅读教学规律,让学生感知异同,在统整中组合碎片;置换视角,在比照中洞察内核;据点想象,在联结中丰富意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主题式阅读教学的效益。  [关键词]感知异同 置换视角 据点想象 主题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摘 要]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教师的教法都是比较生硬的,首先是读熟,然后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最后根据意思背诵下来。这样的教学方法单一,没有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抹杀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欲望,使其产生厌学情绪。怎样才能引起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真正地体会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爱上我国的语言文字呢?一节与众不同的古诗文教学让我尝到了甜头。  [关键词]古诗教学;表达;情感;音韵美  [中图分类号
[摘 要]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华。语文课堂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掌握古诗阅读的方法。教学《江雪》一诗,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画中诗、理解诗中意、想象诗中画、体会诗中情,使学生感悟诗歌的艺术魅力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最后,教师拓展组诗,不仅让学生迁移了学法,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传承了中华文化。  [关键词]教学实录;组诗;诗意;拓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被普遍认为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不少学生一提作文就害怕,教师也不知从何下手。这是目前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词汇积累不多,思辨能力较弱,写作的灵感只能来源于生活,因此,作文教学可以从生活出发,让学生从生活中得到启发和灵感,写出生活的气息与精彩。  一、一石激起千层浪,创设生活情境  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
[摘 要]《观潮》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写,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情感。对《观潮》这篇课文进行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以期达到以读促思,读写结合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本解读;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9-0078-03  《观潮
[摘 要]绘本以其鲜明的特质成为儿童阅读的重要内容。在教学绘本时,教师要从儿童的需要出发,根据低年级的教学要求,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借助绘本,让学生欣赏图画、学习语言、体验快乐、展开想象,以启迪学生智慧,发展他们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绘本教学;低年级;阅读;想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5-0023-02  绘本因鲜明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