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产业集群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效应,在提高县域经济的规模化水平、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的提升和优化、提高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等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在发展产业集群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应结合产业集群特点和相关理论加以解决,使其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产业集群;县域经济;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0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9)03-0044-02
当代中国,产业集群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集群是大量相关企业按照一定的经济联系集中在特定的地域,在相关机构的支持下互相之间既合作也竞争的一种生产组织方式或企业制度并形成一个类似有机体的产业群落。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集群经济竞争力是转型期所必须解决的历史性的课题。
一、加快产业集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分析
根据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是由土地(自然资源R)、资本(C)、劳动(人力资本L)、管理(M)、技术进步(T)、制度变迁(I)、经济结构变化等一系列要素的投入及其产出效率确定的,通常可以表达为:
Y=F(R+C+L+M)×T×I
其中:y——表示产出
假设一个县有n个产业集群,那么我们可以把每个产业集群表达为:
yi=Fi(Ri+Ci+Li+Mi)×Ti×Ii
那么,这些产业集群的和可以当做这个县域经济产业集群的全部的产出并表达为:
∑yi=Fi(Ri+Ci+Li+Mi)×Ti×Ii (1)
i=1,2,…,n
同样地,对于总供给我们可以相应的表达为:
∑Si=Coi+Ini+Exi (2)
其中:
S——表不总供给
Co——表示消费
In——表示投资
Ex——表示出口
i=1,2,…,n
在一定时期内,县域经济产业集群的总产出和总供给要大体上相等,才能确保供需平衡,保证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即可以表达为:
∑yi=Zsi;或:Fi(Ri+Ci+Li+Mi)×Ti×li=Coi+ini+Exi
那么,对于自发成长和机构推动阶段的产业集群:
根据方程(1),对于产业集群的提升要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管理和制度创新转变。这个转变是经济增长中要素投入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也是针对当前一些产业集群中经济增长过渡依赖于物质资源投入和简单劳动等物质要素的增加,对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和制度创新等对产业集群中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重视不足,导致经济增长质量低下、资源过度消耗、产业发展难以为继的实际而提出的结构调整方向。无论是从国际科技竞争加剧的趋势看,还是从我国劳动力供给出现的新情况、资源环境的压力看,我们已经到了必须更多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等带动经济发展的阶段。
根据方程(2),为了产业集群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可以利用投资、出口和消费的拉动作用来扩大市场。长期以来我们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来拓展市场,其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合理性,因此我们要从过去主要依靠投资、出口的有限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转变。
十年来,国内需求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其贡献率高达90%以上,利用其扩大相关的市场十分有效。但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必须处理好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关系,要改变投资与消费一腿长一腿短的不协调现象,把经济发展根植于国内需求特别是城市和农村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形成消费与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使产业集群和县域经济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建议
县域经济的发展,其核心是要提升县域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在国家宏观层面努力形成消费与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格局的前提下,结合产业集群特点和上述的理论分析,我们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集群的建议和意见:
(一)中观层面:
1、各地政府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一方面加强产业发展和园区整体规划和引导,确立区域产业发展定位。选择主导产业。提高产业和土地利用的集约化:另一方面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提供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建设排放物集中治理和再循环利用设施等。
2、政府投入基础设施,大力促进产学研之间的有机协同,形成合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良好局面。以产、学、研为纽带,引进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构建公共创新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或是政府投入少量的资金激励,扶持大企业创办研发中心。前者有利于共性技术的研发和扩散,但是不利于调动企业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后者有利于调动大企业的积极性,但是不利于研发成果的扩散。
3、积极整合产业集群资源,制定区域品牌发展战略,以区域品牌统领产品。用统一标准规范集群内各企业,提升内在质量和经营水平,最终打造出既有名气又受知识产权保护的知名品牌。这是缩小与国际品牌差距的捷径。
4、在产业集群发展机构推动阶段,政府应该引入和扶持赢利性的服务机构,由其满足集群企业解决自身不能满足的需求。组建行业协会或商会从事行业自律、知识产权保护、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学术交流、员工培训、反倾销应诉、行业服务等,形成多方行动主体,构建产业集群发展的制度化支持网络。
5、培育有利于创新性产业发展的区域文化,尤其是鼓励创业的文化,鼓励公平竞争的文化。引导企业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营造共赢的分工合作的制度环境,加强紧密分工合作,提高专业化程度,使无机聚集向有机合作的产业集群升级。
(二)微观层面:
1、产业集群以产业链为基础的分工协作,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畅通市场信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资源整合能力和使用效率。产业集群特有的区域分工协作和资源整合能力、竞争与合作机制、区域创新系统、区域品牌、协同效应等,能够丰富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助于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区域制造中心和生产生活服务中心,从而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2、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发展产业集群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具体途径。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刺激企业的技术、管理和制度创新。集群内企业地缘接近、人际关系紧密、信息渠道畅通,增加了经营的透明度和技术创新的传播速度,有利于企业消化和吸收技术创新成果,提高企业研发和创新能力。企业要尽可能加入到产业集群之中,加强创新,不断做大做强,使自己成为培育创新产业集群的种子企业(或者龙头企业)。只有在产业集群中,企业才能获得更好的利益。
3、企业要尽可能与其他相关企业组建成产业联盟或企业间的战略联盟,形成整体的竞争力。有条件的企业要培育自主品牌,也可参与培育区域品牌,区域品牌是建立在区域内众多企业专业分工基础上的。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是企业共同努力而创立的群体性品牌,它比单个企业品牌具有更广泛持续的品牌效应。区域品牌的形成,能整合区域经济发展资源,助推产业和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4、企业应该积极主动地组织或参与行业组织商会等。
5、企业应该在产业集群中共同支持政府的政策。
责任编辑 柳 波
[关键词]产业集群;县域经济;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0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9)03-0044-02
当代中国,产业集群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集群是大量相关企业按照一定的经济联系集中在特定的地域,在相关机构的支持下互相之间既合作也竞争的一种生产组织方式或企业制度并形成一个类似有机体的产业群落。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集群经济竞争力是转型期所必须解决的历史性的课题。
一、加快产业集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分析
根据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是由土地(自然资源R)、资本(C)、劳动(人力资本L)、管理(M)、技术进步(T)、制度变迁(I)、经济结构变化等一系列要素的投入及其产出效率确定的,通常可以表达为:
Y=F(R+C+L+M)×T×I
其中:y——表示产出
假设一个县有n个产业集群,那么我们可以把每个产业集群表达为:
yi=Fi(Ri+Ci+Li+Mi)×Ti×Ii
那么,这些产业集群的和可以当做这个县域经济产业集群的全部的产出并表达为:
∑yi=Fi(Ri+Ci+Li+Mi)×Ti×Ii (1)
i=1,2,…,n
同样地,对于总供给我们可以相应的表达为:
∑Si=Coi+Ini+Exi (2)
其中:
S——表不总供给
Co——表示消费
In——表示投资
Ex——表示出口
i=1,2,…,n
在一定时期内,县域经济产业集群的总产出和总供给要大体上相等,才能确保供需平衡,保证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即可以表达为:
∑yi=Zsi;或:Fi(Ri+Ci+Li+Mi)×Ti×li=Coi+ini+Exi
那么,对于自发成长和机构推动阶段的产业集群:
根据方程(1),对于产业集群的提升要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管理和制度创新转变。这个转变是经济增长中要素投入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也是针对当前一些产业集群中经济增长过渡依赖于物质资源投入和简单劳动等物质要素的增加,对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和制度创新等对产业集群中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重视不足,导致经济增长质量低下、资源过度消耗、产业发展难以为继的实际而提出的结构调整方向。无论是从国际科技竞争加剧的趋势看,还是从我国劳动力供给出现的新情况、资源环境的压力看,我们已经到了必须更多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等带动经济发展的阶段。
根据方程(2),为了产业集群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可以利用投资、出口和消费的拉动作用来扩大市场。长期以来我们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来拓展市场,其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合理性,因此我们要从过去主要依靠投资、出口的有限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转变。
十年来,国内需求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其贡献率高达90%以上,利用其扩大相关的市场十分有效。但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必须处理好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关系,要改变投资与消费一腿长一腿短的不协调现象,把经济发展根植于国内需求特别是城市和农村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形成消费与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使产业集群和县域经济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建议
县域经济的发展,其核心是要提升县域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在国家宏观层面努力形成消费与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格局的前提下,结合产业集群特点和上述的理论分析,我们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集群的建议和意见:
(一)中观层面:
1、各地政府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一方面加强产业发展和园区整体规划和引导,确立区域产业发展定位。选择主导产业。提高产业和土地利用的集约化:另一方面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提供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建设排放物集中治理和再循环利用设施等。
2、政府投入基础设施,大力促进产学研之间的有机协同,形成合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良好局面。以产、学、研为纽带,引进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构建公共创新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或是政府投入少量的资金激励,扶持大企业创办研发中心。前者有利于共性技术的研发和扩散,但是不利于调动企业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后者有利于调动大企业的积极性,但是不利于研发成果的扩散。
3、积极整合产业集群资源,制定区域品牌发展战略,以区域品牌统领产品。用统一标准规范集群内各企业,提升内在质量和经营水平,最终打造出既有名气又受知识产权保护的知名品牌。这是缩小与国际品牌差距的捷径。
4、在产业集群发展机构推动阶段,政府应该引入和扶持赢利性的服务机构,由其满足集群企业解决自身不能满足的需求。组建行业协会或商会从事行业自律、知识产权保护、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学术交流、员工培训、反倾销应诉、行业服务等,形成多方行动主体,构建产业集群发展的制度化支持网络。
5、培育有利于创新性产业发展的区域文化,尤其是鼓励创业的文化,鼓励公平竞争的文化。引导企业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营造共赢的分工合作的制度环境,加强紧密分工合作,提高专业化程度,使无机聚集向有机合作的产业集群升级。
(二)微观层面:
1、产业集群以产业链为基础的分工协作,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畅通市场信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资源整合能力和使用效率。产业集群特有的区域分工协作和资源整合能力、竞争与合作机制、区域创新系统、区域品牌、协同效应等,能够丰富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助于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区域制造中心和生产生活服务中心,从而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2、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发展产业集群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具体途径。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刺激企业的技术、管理和制度创新。集群内企业地缘接近、人际关系紧密、信息渠道畅通,增加了经营的透明度和技术创新的传播速度,有利于企业消化和吸收技术创新成果,提高企业研发和创新能力。企业要尽可能加入到产业集群之中,加强创新,不断做大做强,使自己成为培育创新产业集群的种子企业(或者龙头企业)。只有在产业集群中,企业才能获得更好的利益。
3、企业要尽可能与其他相关企业组建成产业联盟或企业间的战略联盟,形成整体的竞争力。有条件的企业要培育自主品牌,也可参与培育区域品牌,区域品牌是建立在区域内众多企业专业分工基础上的。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是企业共同努力而创立的群体性品牌,它比单个企业品牌具有更广泛持续的品牌效应。区域品牌的形成,能整合区域经济发展资源,助推产业和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4、企业应该积极主动地组织或参与行业组织商会等。
5、企业应该在产业集群中共同支持政府的政策。
责任编辑 柳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