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妮:诗人需要诗,不是诗需要诗人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2536027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切问题到了王小妮面前都不成为问题,这个女人,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诗歌对你意味着什么?”
  “写诗挺有意思。”
  “是什么推动你坚持写诗?”
  “谈不上坚持,没有这么严重。”
   “这两年你的写作状态怎么样?”
  “踢球的人讲状态,他们压力大,有人把球和国家都联系在一起了。写作就是我个人的一件小事,没那么重大。”
  她甚至会提前招呼不要问她“怎样看待诗歌在中国当下的处境”这样的大问题。有人问,她也会给上一个礼貌的答案,但她想说的是——这些都与她无关。
  “淡”在诗人的身上似乎是一种异质,王小妮却拥有这项禀赋。今年9月,第五届珠江国际诗歌节将诗歌大奖授予了她,评委会认为,王小妮“借由质朴平易的语言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极易被知识与推演遮蔽的当代性之门”,她的诗已与日常生活连为一体。
  八十年代,王小妮作为朦胧诗人与北岛、顾城、舒婷、杨炼等一起登场。在这串星光熠熠的名单中,她的名字不算耀眼。那是推崇英雄和浪漫的年代,而她的诗从头至尾与此无关。她偏爱书写日常生活的玲珑与平静,拒绝空乏之语,却又不曾为日常生活的琐碎所淹没。她被认为是一个生活的旁观者,相比抒情,她更像记录般地在写作。
  “王小妮的诗关注着人们易于忽略的事实,关注着那些慢的、小的和隐秘的事物,比如慢的疼、慢的灾难与祸害。”批评家耿占春说,他觉得王小妮这些不呼号、不叫嚷的平静得趋于隐匿的诗,也许有一天可以制作成微观戏剧,而让更多的人理解。
  六年前王小妮接受了海南大学的教职,搬到了海口居住,半年教书,半年写作。学校在海口的一座小岛上,开车到海边五分钟。她常常一个月连小岛都不出。诗写了,就塞在抽屉里,扔在电脑里,有的忘记了,有的过几年拿出来,晾一晾还能看。她和所谓圈子没什么来往——除了老诗人多多,他们是邻居。
  在一首叫《不写诗的那些日子》的诗里,她自在、松弛地赞美了与这些诗无关的平淡生活:“我不写诗的那些日子/多么平常的日子/诗散漫地出门/树上云端都去走走/诗也有它自己的事情/将军也要度假/守在最近处的锦衣侍者/只要我招呼/只要我抬一抬手/过去的一年我没有买日历/我没写诗的半年里/日子照样时紧时慢地走/沉的东西并不永远沉/没有什么值得特别去珍贵/对于别人它什么都不是/对于我它是诗/昨天还是诗/今天已经不是了。”
  写诗不写诗,对王小妮从来不是一个问题。在一次采访中她曾表示,诗人不能靠诗歌吃饭,也不该靠诗歌吃饭。“诗不是生活,我们不能活反了。”她认为诗歌不是职业,甚至连爱好都不算。它只是诗人们比别的人多出来的半根神经,一个小小的微循环—这让诗人需要诗,而不是反过来,诗需要诗人。
  “当年朦胧派的诗人,大部分写着写着不见了。有的人经商,有的人从政,有的人埋头过日子,也有一些在事业兴旺了以后转身回来继续写诗的。而她一直在写,低调地站在当代诗歌的最前沿,从来没有落伍。”诗人胡续冬说,王小妮面对此起彼伏的诗歌潮流,一直保持舒徐从容的心境。这使她能够始终保持个人化的写作立场,道出日常事物背后隐藏的力量。
  
  南都周刊 王小妮
  让诗是诗,同时又充满力量
  南都周刊:这两年见你的诗作不多,倒是每年都能在《人民文学》上读到你的《上课记》。已经写了几年了?
  王小妮:2005年我来海南大学教书,每年秋天教一个学期课,春夏半年写作。我也是第一次当老师,觉得和年轻的孩子们的沟通很有意思,到春天就写了《上课记》。后来发给《人民文学》,他们希望我能持续写,我就这样写了五年。一开始很短,只有四千字,到2010年的《上课记》就有三万字了,我不太喜欢谈诗,但一说到学生就很有话说。
  南都周刊:现在教什么课?
  王小妮:教诗歌。是学院安排的,课名叫《新时期诗歌导读》,也是上面定好的。其实我的本意并不想教诗歌,因为诗歌不好教啊,你说咋讲?我知道北大教诗歌是一个字一个字拿出来作技术分析的,我不是这样。我们这里的孩子和北大不一样,没有那么精英。海南大学也是一所211院校,但不知是政策上有什么倾斜还是为什么,孩子们大多来自农村,条件很艰苦,很少有人有这么文艺的爱好。所以我只想让他们感受诗。我们把诗印出来,在有些诗句后面我会注上“隐喻”之类的,但我会告诉他们这只是我个人的理解,你们可以有不同的看法。然后上课的时候我会鼓励大家拿各自的方言念诗,孩子们的反应很积极。
  南都周刊:最受欢迎的是谁的诗?
  王小妮:最出名的是顾城,还有海子、舒婷,这些他们知道,北岛就很少人知道了。现在的孩子的兴趣点不在这上面,他们最喜欢的肯定是打游戏嘛。我觉得这也挺好的。一个平常的社会里特别关心诗歌的人从来都是少数,只有在社会突变的情况下,才会全民读诗写诗。八十年代所有人都一股脑地热爱文学,并不正常。
  报名要念顾城的诗的人最多,孩子们觉得他诗写得美,有童真。倒是读到“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样的诗句他们没什么反应。我发现,这些90后的孩子普遍对英雄主义、浪漫主义的东西不太热衷,这和我们年轻时候很不一样,我们那代人当年对这些情绪大多没有抗体。他们倒是喜欢对时代和当下有批判精神的诗,比如沈浩波的《来,咱们学习几个成语》。我还给他们介绍过一个宁夏诗人张联的诗,他是个农民。
  南都周刊:为什么会介绍这个人?
  王小妮:他们把诗人看得很高,很特别,而我想让他们知道,诗人一点都不特别,就是普通人,甚至是和你们的爸爸妈妈一样的农民,他身上也有诗意,也可以写诗。我是把张联看做一个独立的诗人,而不是乡村代言人来介绍的。他是宁夏盐池的一个农民,自己贷款印过一本诗集,叫《傍晚全集》,里面100多首同题诗全部叫《傍晚》。我后来去盐池拜访过他,他老婆说,她一看到张联心情不好,就让他“去屋子里吧”,她知道张联是需要写了,他写出来就好了。张联只有初中文化,但我在他的诗里感觉到强烈的诗意。他写“天地间好大好大的梦寐”,“我无法在室内静”。他把大地叫“坟”,说傍晚是个“喇叭”,把猪叫“猪儿”,这些词很多就是当地方言的叫法,但经过张联的过滤之后,就成了诗的语言。
  南都周刊:孩子们能不能领略这种诗意?他们心中的诗意是什么样子?
  王小妮:能!不要小看了他们。这门诗歌课开始前,我问他们都知道哪些诗人,说得最多的是汪国真、席慕容。后来讲完张联的诗后,我让他们谈“心中的诗意是什么”。当时我其实有先入为主的打算。准备先听他们说诗意就是好词好句或者酸溜溜的文艺腔,然后我再在适当的时候“扭转乾坤”。
  但你猜孩子们怎么说?有人说诗意是他经过天桥的时候看见一个人迎风吹笛子,有人说是看见一对老夫妇一起过马路,有人说自己乐意做的事都很诗意,有人说有钱才能诗意。最后有个孩子说,什么都可以是诗意,我穿着一双拖鞋站在这儿挺诗意,老师穿白衬衫坐在后面也很诗意,我们在这个教室里讨论诗意本身就是诗意。
  接近三个小时的课,他们把我覆盖了。虽然我依旧认为诗意是稀有的,但我更看重眼前这些小动物身上鼓动起来的纯情和能量。我和他们像一群围猎者,假设诗意是林中晃动无形的麇鹿,我们不断缩小包围圈,最后那活灵灵的叫诗意的动物已经在我们的大网中了。我们共同完成了寻找诗意的过程。
  南都周刊:孩子们知道他们的老师就是诗人吗?
  王小妮:这届可能慢慢知道了,现在资讯太发达了,以前的都不太知道,我也从来不跟他们说。
  南都周刊:为什么要刻意淡化诗人的身份?
  王小妮:我不想让他们觉得诗人是特殊的,我觉得大家太把诗人想象成什么样了,我希望让他们明白诗和诗人的平凡。每个人身上都有诗性,那东西并不高,每个人都可以做。
  南都周刊:诗人不是职业?
  王小妮:诗人不是身份也不是职业,我觉得连爱好都不算,它比爱好还低落一点—但它和你的身体离得更近,是一种属性。人家生命里长了一根神经,你比别人多长了半根,或者说比别人多个微循环。它是你的要求。就像一片小药片,你吃了没什么副作用,还让你安宁。所以我说,不是诗需要诗人,是诗人需要诗。
  南都周刊:你的先生徐敬亚是批评家也是诗人,他如何评价你的诗?
  王小妮:我们不是所有作品都给对方看的,大部分都放着,读者就自己一个人。他会觉得我的诗有时缺少超越性,太日常了。他对形而上的东西比较感兴趣,我相反,我喜欢叙事,喜欢含蓄,喜欢日常生活。
  南都周刊:你觉得诗需要介入当下生活吗?
  王小妮:我觉得需要,尤其在这个时代,诗应该考虑当下议题。就像朵渔在汶川地震后写的那首《今夜,写诗是轻浮的》一样,但那首还不够—如何让诗是诗,同时又充满力量,像齐邦媛的《巨流河》和何伟的《寻路中国》那样,能直击现实,却又诗意盎然。这是我最近在琢磨的问题。
  
  致阴影
  
  怀里掩着灯的人过去了,我不认识那人
  但是我认识那无光的灯。
  
  没人信我,你们坚信没什么人过去
  不过是心灰意冷以后的幻觉
  你们说我太盼望光了。
  
  未来刚刚过去。
  未来的黑暗带着自己的阴影。
  在光芒的反面
  任何时候我都能见到他
  另一个世界的引领者
  他本身就是暗的
  他经过的地方不再有光亮。
  这结果让你们变了脸色,但是我要说出来。
  致紧跟着火车的太阳
  
  某年某月凌晨,在火车上
  窗口的光把我刺醒。
  那火球太大太亮太凶猛了
  蹦跳啊,緊追不舍
  火车在逃亡
  这塞满人的铁皮蛇
  我们亡命天涯到了哪个省。
  
  睁开眼的人们都在长叹。
  整夜的疲倦还没过去
  有一个刷墙工扬起黝黑的胳膊
  遮挡那冒火的怪兽
  嘴里骂着:这要帐的鬼。
  
  新的一天啊,为什么不来得和缓一点。
其他文献
为了强调降低户外空气污染的重要性,世卫组织在9月公布了第一个全球性研究结果,空气污染已导致全球每年大约134万人早逝。这个全球性组织声称为了降低污染而进行的投资,会很快就有结果,比方说,发病率更低,医疗成本下降。  这份榜单是根据1100个城市中,过去几年国家记录的直径小于10微米空气颗粒—也称PM10的污染数据而排出的。  世卫组织建议的PM10上限是20微克/立方米,这种程度可以引起人类严重的
日前,NVIDIA以在线媒体会的形式宣布对DLSS又进行了新一轮的支持游戏的更新。在此之前,NVIDIA的游戏黑科技DLSS已经实现了对超过55款热门游戏的支持,其中就包括《使命召唤:战争地带>《控制》《赛博朋克2077》《堡垒之夜》《地铁:离去PC增强版》《我的世界》等热门主流3A级游戏大作。同时,从NVIDIA官方获悉,接下来6月22日上线的《乐高建造者之旅》,6月29日更新的《毁灭战士:永恒
在烧雪人节的游行活动中,女士看中哪位帅哥,就会冲上前献花索吻。    不管男女老少,看见喜欢的,上!    参加游行的男人穿上古代的工匠服装:举着大剪刀的一定是裁缝协会,裸身打铁的是铁匠协会,渔夫协会的人则扛着巨大的假鱼。    连着两三天罕见的阴霾天气还在让苏黎世人抱怨冰岛那该死的火山,但到了烧雪人节的那天却突然放晴。    这一天,就像苏黎世人的惊蛰,好像所有的苏黎世人都被春光从房子里炸了出来
如果不是因为微博上关于北京空气质量的问题谈论得如此热烈,我不会关心这个议题。这是因为,美国大使馆的空气质量预报,已经发布了不短的时间,而北京的空气质量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就算数值再差,总不能拒绝踏足这个城市,也没有办法避免呼吸这里的空气,当然环保部门每天也公布自己的数据,看过几次,就没有再关心,因为太专业,实在看不懂。  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北京环保局的数字不准确,这是因为,空气质量这个问题,在
转基因食品会转变人体的基因?  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所有的基因,不管是大米原有的,还是人为转入的,化学成分都一样,都是由核酸组成的,在人的消化道中都会被消化掉,而不会被人体细胞直接吸收、利用。  如果你担心转基因大米中那一两个外源基因会在你的体内作怪,那么大米中原有的成千上万个基因同样值得你担心。因为所有基因的化学成分完全一样,如果人体有可能吸收、利用某个外源基因,也就可能吸收、利用其他外源基因。那
除了窗外的雷雨,对D3115和D301这两列车的乘客而言,这本是一次平常的旅程。但这两辆“不可能追尾”的动车却发生了极其惨烈的追尾。在这场死亡碰撞中,至少40人的生命被抹去,无数人的命运因此改变。幸存者终要继续前行,死难者应该已经去了天堂,想必天堂不会有追尾的火车。    混乱的列车  7月正值台风季,雷雨在浙江沿海一带并不少见。除了窗外的雷雨,这本是一次普通的旅程。  直到到达永嘉站前,杭州开往
有人提出“女人为什么出轨”的论题,要案例和问卷调查。我想了想,这摆上台面有难度,女人出轨后接受采访的可能性小,中国女性还没胆量宣传不轨行为。但现实情况是女人也是多偶动物,出轨不在话下。  和已婚女性聊天,如果关系不是很熟,她们一般会表达出轨的道德压力。比如这样:我认识一个男人,对他有小崇拜,他也很欣赏我,有天他约我见面,我去了他住所,谈人生谈哲学到凌晨2点,我想自己还是有底线的,就撤了,他发来短信
流沙河  原名余勋坦,1931年生于四川成都金堂县(今青白江城厢镇)。幼习古文,后考入省立成都中学,转习新文学。1947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四川大学农化系。建国后,历任《川西农民报》编辑记者、四川文联创作员、《星星》诗刊编辑。1957年,因“草木篇”诗案被打成右派, 1979年平反。80年代写有诗作《理想》、《就是那只蟋蟀》。所编诗选《台湾诗人十二家》引起轰动,成为将台湾诗介绍至大陆的第一人。近年陆
影子  这是岛屿还是江河,  这是海洋还是陆地,  究竟这是什么?  大地一片宁静,  仿佛所有生命都已熟睡,  独自在空中飞翔,  只听见苍蝇嗡嗡。  他历尽沧桑,头发变白,  时光流逝,几番轮回,  千行万行也无法抵达,  那无底深渊的尽头。  一道光闪过  他将抵达终点。    马木尔将他的IZ乐队的新专辑命名为《影子》,以前多是沿用或改编哈萨克古诗和民歌歌词,这次难得地,他自己写了两首歌词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故事”,于2015年开始制作的武侠漫画《镖人》从独特视角出发,以精致、硬派的画风、出色的剧情为大家呈现了一个鲜活的隋朝江湖故事,为此它也得到了许多读者的青睐。而黑爵K680T镖人定制版双模机械键盘在绘制喷涂时也依然沿袭了《镖人》的创作理念—它采用红色为主调,奶白色与黑色为其修饰,用以突出刀光剑影下的江湖世界,同时键盘的上盖右下角、背面绘制了《镖人》中的主角,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