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读往来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it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老师:
  您好!
  教育部和国家语委2009年5月颁布了《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编者按:本刊以下简称“《归部规范》”),贵刊也曾发文解读过。由于教学工作需要,我很关注这个规范。我认真学习了《归部规范》后,有些具体问题,想请老师们帮助解决:
其他文献
上文(见本刊2014年第3期)呈现了2013年各省市语文高考卷阅读部分的典型选择题,并从题干表达和试题考点的公开解释两个角度梳理了七类选择题考查的能力要素和能力层级。以下将结合具体题目和答题思维过程两个方面透视这些典型题目实际考查的阅读能力情况。  三、典型题目实际检测的阅读能力  1.类型1具体题目测试能力分析  下列对××(概念或某个词语)的理解(或表述)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一类型的题目
《我的书斋》全文意趣盎然,文脉之中具有强烈反差,甚至是悖理:明明是一个简陋的场院,根本不是书斋,不但要说成是书斋,而且认为胜过建筑华美的书斋;明明连桌子都没有,只是木板和椅子凑合搭成的勉强可以书写之处,硬说成胜过文人雅士的书桌;明明是半小时就要追随木瓜树影移动方能写作,却乐此不疲,说是比之在书斋更自由;明明是连遮风挡雨的屋顶和墙壁都没有,偏偏要说是世上所有的最雅致的书斋都比不上。这一切,在通常情况
打开《语文与生活》扉页,史绍典先生为该书所写的题记中就映入眼帘。题记是这样写的:  我用两只眼睛/一只看语文/一只看生活/这样/我便有了一切  语文/我全部的生活/生活/我全部的语文/语文与生活/就是全部的我  史绍典先生的题记是他语文观的高度概括,我们乍一看,好像他要阐明的就是美国教育家科勒·涅支的观点——“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但细细品味,并非如此。因为史先生还融入了一个生命个体—
为了揭示最为钟爱的人物心灵的深层,托尔斯泰为他心爱的主人公设计了一系列外来的干扰,意在把人物打出常规,让娜塔莎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首先是安德烈的父亲提出了一个不容置疑的条件,“把婚期推迟一年,到国外走一趟,养养身体”,看看爱情是不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本是很小的波折,但是在娜塔莎的心灵中,激起了不小的波澜。她觉得一年的等待太久了,太煎熬了。这显然是在强调娜塔莎的浪漫情感是极端的。为了揭示
张志公先生是著名语言学家与语文教育家,被誉为是对传统语文教育做如此认真、系统、深入研究的“仅有的一位学者”。[1]他以数十年孜孜不倦的艰辛努力系统搜集、全面整理、深入研究了我国数千年来浩如烟海的语文教育史料,特别是众多残存的蒙书,撰写出《传统语文教学初探》《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及众多文章,对传统语文教育成败得失进行了具体阐发。他对传统语文教育的发掘与研究具有多方面重要意义,特别是在研究中表现出的探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和新课程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各种语文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江苏灌南新知学校的“自学·交流”教学模式、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教学模式、河北围场天卉中学的“大单元”教学模式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面对色彩纷呈的教学模式,有的语文教师感觉眼花缭乱,有的则盲目照搬。其实,我们认为构建适合教师自身特点和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才是最佳选择。  我校现有语文教师42人,青年教师32
当今网络信息时代,语言变异和传播的速度加快,网络上诞生的流行词语、句子等层出不穷。最近,一种新型的网络语体——“甄嬛体”迅速蹿红,频频出现在各大论坛、微博以及贴吧,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甄嬛体”得名于宫廷大戏《后宫甄嬛传》。网友模仿剧中古色古香、富有典雅韵味的台词,造出语调不急不缓,口气不惊不乍的句子。例如:  (1)今儿个是小长假最后一日,赶着回家虽是要紧,却也不能忘了安全二
《文心》是叶圣陶先生和夏丏尊先生合作完成的一部语文教育的经典之作。作品于1933年1月1日开始在《中学生》杂志上发表,每期两篇,至1934年6月1日连载结束,共32篇。1934年6月,开明书店出版单行本,1983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再版。《文心》是“用故事的体裁来写关于国文的全体知识”[1];正像单行本的副标题所标明的,是部关于阅读与写作知识的“读写的故事”。关于“写”的方面,《文心》体现出了其写作
有一种观点将广义的作文定义为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将狭义的作文定义为书面作文。我们提出这样的分法:广义的作文指一般意义上的写作训练,即培养学生写作素养的日常训练,而狭义的作文是指作文的应试训练。  虽然应试作文是建立在学生整体语文素养基础上的,但有经验的老师,包括有考试经验的学生都知道,有些文笔极佳的学生在考场上永远得不到高分,甚至常常跑题,这就说明写作水平与应试作文水平的不对等性。纯个性化的写作与
一、案例分析  1.案例一  《北大荒的秋天》系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以下是一位教师针对第2小节进行的朗读指导教学。  屏幕出示:天空一碧如洗,只有在傍晚,西边的天上才会有几缕流云。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师: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老师也想配着音乐读一读,可以吗?(播放音乐,教师范读,学生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