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内插管的应激反应及小剂量芬太尼的作用

来源 :中华麻醉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s004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即芬太尼组和对照组。芬太尼组在诱导前静注小剂量芬太尼(5µg/kg)。诱导前、插管时及插管后15分钟内,每2分钟测定血压、脉率并计算RPP。术前、插管后1、15分钟测定儿茶酚胺、R-A-A系统及皮质醇。结果显示芬太尼组的SBP、MAP、RPP在插管时和插管后较对照组低;插管1分钟时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素分别较插管前降低82%(P<0.01)和74%(P<0.05);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及皮质醇在观察过程中各组均无变化。结果表明小剂量芬太尼能够抑制气管内插管中的应激反应。

其他文献
期刊
肝癌手术采用气管内麻醉164例,硬膜外阻滞76例,后者较前者对肝功能和凝血酶原时间影响较少。另有硬膜外阻滞加气管内麻醉9例。术前常规作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保证静脉输入通路,并监测中心静脉压,术中输血与输液交替输入效果较好。采用肝内褥式缝合阻断肝切面血流和采用肝钳阻断肝切面血流切肝的方法,后者较前者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明显减少。
本文对比观察了硝普钠(SNP)、硝酸甘油(NG)、三磷酸腺苷(ATP)和异搏定(V)控制性降压对血流动力的影响。SNP、NG和V降压中TPR均降低,SI、CI、EF、HR和Heather指数(HI)增加,但心电图ST段压低NG组明显少于SNP和ATP组。SNP和ATP适用于年轻、体壮、心功能好的病人;NG适用于老年、体弱和高血压患者;V对心脏抑制严重,不宜用于控制降压。
随机选择择期腹部手术病人60例,依单盲法分为三组,每组20例,按常规方法做硬膜外腔穿刺置入导管。分别注入不同温度2%利多卡因(不含肾上腺素),测量记录硬膜外腔温度(TE)和腋温(TA)变化,观察寒战情况。结果为TE: I组与注药前比较下降,P<0.01,Ⅱ组P>0.05,Ⅲ组升高P<0.05;TA:三组病人无明显改变。本组发生寒战共11例(占18.3%),三组间寒战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8只健康犬被随机分为三组,经放血造成出血性休克后,分别从静脉、动脉及左心室注入7.5%NaCl复苏休克。结果表明静脉组(4ml/kg)能较持久地保持MAP和CO的稳定上升,而动脉组(4ml/kg)及左心室组(2ml/kg)在注射后20分钟MAP及CO即开始下降。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